初中体育太极拳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体育太极拳大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体育与健康
更新时间 2025-10-17 16:1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太极拳大单元教学设计
实施太极拳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1.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契合成长需求。
初中生值青春期,生理上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发育快速,心理易有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太极拳教学可针对性解决:
生理层面:以“柔刚结合、动静相济”为特点,借掤、捋等核心动作练习,提升核心力量、协调性与柔韧性,改善久坐导致的腰背弱、肢体僵;腹式呼吸法还能增强心肺功能,缓解学业疲劳,避免运动损伤。
心理层面:要求“形意相合”,练习时专注动作与呼吸,助学生脱离焦虑,类似“动态冥想”;长期练习可提升情绪稳定性,减少负面情绪,培养耐心与专注力。
2.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提升综合素养。
提升体育核心素养:从“会运动”到“懂运动”,通过讲解太极拳起源与原理、分阶段拆解套路、引导学生按需调整动作,助其理解运动逻辑,树立“自主科学锻炼”意识,奠定终身运动基础。
熏陶体育品德:借太极拳“抱拳礼”培养尊重意识,以队列整齐、动作规范要求强化规则观念;通过反复练习(如“野马分鬃”需数十次纠正)锻炼意志品质,契合劳动教育“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素养要求。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太极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天人合一”、“中庸和谐”等传统思想。初中大单元教学将传统文化从“书本知识”转化为“可体验实践的载体”。
理解文化内涵:结合动作讲文化逻辑(如“阴阳鱼”对应“动静转换”,“以柔克刚”源自道家思想),助学生跳出“学套路”局限,领会文化智慧。
增强文化认同:学生完整掌握套路并在校园活动展示时,获“传承文化”的成就感;教师引入太极拳国际传播、奥运表演等现代价值,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初中太极拳大单元教学已超越“体育技能教学”的范畴,它既是促进初中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健康工程”,也是落实素质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对初中生成长为“身心健康、有文化自信、有终身运动能力”的个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设计理念:
本单元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为理论基础,以太极拳为载体,不仅仅传授技术动作,更注重:
1.文化浸润:将太极拳蕴含的阴阳平衡、以柔克刚、内外兼修等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融入教学,增强文化自信。
2.功能导向:强调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如改善体态、缓解压力、提升心肺功能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3.知行合一:通过“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锻炼和生活中,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太极拳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瑰宝,其动作柔和缓慢、连贯均匀,适合在校园开展。本单元选取简化24式太极拳作为主要内容。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好奇心强,但对缓慢的太极拳可能缺乏耐心。部分学生可能通过影视作品对太极拳有初步印象,但存在误解(认为只是老年人运动)。教学需注重趣味性、挑战性和成就感的设计。
三、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将能够:
1.运动能力:
掌握24式太极拳基本动作,动作规范,方向路线清晰;具备自主学习太极拳的能力;发展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平衡能力和节奏感;了解太极拳比赛基本规则,学习欣赏太极拳比赛。
2.健康行为:
了解太极拳的基本健身原理和文化内涵,懂得其修身养性的价值。能在练习中调整呼吸(初步做到动作与呼吸配合),并尝试在情绪紧张时通过太极拳进行自我调节。
3.体育品德:
在练习中表现出沉着、专注、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尊重传统文化,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合作、互助与评价。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24式太极拳动作套路的理解和掌握(心移动与虚实分明;手脚动作的协调配合;动作与呼吸的初步结合)。
难点:运动风格体现——心静体松、连贯圆活、上下相随。
五、大单元教学计划(共18课时):
阶段 课次 主要内容 重难点 学习活动与组织
一、激趣与启蒙(2课时) 1 太极拳文化故事导入(太极拳起源、杨露禅陈家沟学艺与发扬广大、张三丰电影片段等)。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游戏:“太极模仿秀”。 认识太极,激发兴趣,初步感受“动”与“静”。 情境导入、视频观赏、集体模仿练习、游戏竞赛。
2 学习“起势”、“收势”、“进步”、“退步”专项素质练习:重心移动、弓步转换 重心平稳,体会以腰为轴。 分解教学、口令引导、分组练习与互评、教师巡回指导
二、技术与跟学(6课时) 3-4 学习“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倒卷肱”。 尾闾中正,重心移动的稳定性。 示范、领做、学生模仿学习;教师巡回指导;攻防技击体验。
5-6 学习“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左蹬脚” 上下相随,下先于后,力发于下,顺于腰,达于上。 动作分解,循序渐进;上下拆分后整合。
7-8 学习“下拭”、“金鸡独立”、“玉女穿梭” 动作演化的节奏变化(慢中有快,由快转慢);身体重心高低变化稳定性的控制。 两人一组合作对抗体验(蹬与推的合力,髋与肩的合力)。
9-10 学习“海底针”、“闪通背”、“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 下盘为根,腰围枢纽,力发于下,顺于腰,达于上。 两人一组合作学习(动作发力的躯干“顶”与上肢“撑”)。
三、整合与熟练(6课时) 11-12 全套动作串联练习强调动作与呼吸的配合(起吸落呼) 动作的连贯性与节奏感 配乐完整练习、分组“流水线”式练习、设置“小老师”。
13-14 分层教学:(巩固组与提高组)小组自编太极拳(8式) 学以致用,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运用能力 分层练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四、展示与应用(4课时) 15-16 小组展示自创学习成果;“太极推手”游戏体验 团队配合与表现;体会“暗劲” 集体演练;合作体验。
17-18 期末展示与评价24式太极拳成果展示赛个人自学成果展示单元总结与反思学习太极拳比赛规则;观赏太极拳比赛。 综合运用所学,进行展示与评价 创设正式展示氛围、邀请班主任观摩、学生自评与互评。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1.多样化示范:教师规范示范、优秀学生示范、视频慢动作示范相结合。
2.分解与完整法:将复杂动作分解为上肢、下肢动作分别练习,再完整组合。
3.情境教学法:用“怀抱一个大球”、“想象在水中运动”等语言提示,帮助学生体会动作力道。
4.合作学习法:建立练习小组,进行互学、互纠、互评,共同创编队形。
5.游戏竞赛法:将基本动作练习融入游戏,如“太极动作接力赛”,增加趣味性。
6.音乐辅助法:选用舒缓、有韵味的传统音乐伴奏,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掌握节奏。
七、评价与考核方式(多元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占比
运动技能(50%) 动作的准确性、熟练度、连贯性、节奏感、劲力等。 技能考评(期末现场演练) 30%
过程性评价(课堂练习表现、进步幅度) 20%
健康行为(30%) 练习的积极性、呼吸配合意识、主动运用调节身心的表现。 教师观察、学生自评(学习日记)、小组评价 30%
体育品德(20%) 专注度、毅力、合作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教师观察、展示活动中的表现(团队合作) 20%
期末技能评分标准:
优秀(90-100分) 动作熟练、规范、连贯,重心平稳,呼吸自然,神态专注,富有韵味。
良好(75-89分) 动作较熟练,基本规范,能独立完成,节奏感较好。
及格(60-74分) 能基本完成整套动作,虽有停顿或错误,但能自行调整跟上。
待改进(60分以下) 无法独立完成大部分动作。
八、安全注意事项:
1.选择平坦、宽敞、无障碍的场地进行练习。
2.练习前充分进行热身活动,特别是膝、踝、髋、肩等关节。
3.穿着宽松、舒适的运动服和防滑的运动鞋。
4.强调动作幅度因人而异,量力而行,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
5.提醒学生在做转身、蹬脚等动作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保持安全距离。
九、资源准备:
1.多媒体设备(播放教学视频、音乐)。
2.便携音响。
3.标志桶或划线器,用于标记位置和队形。
4.教学挂图或二维码(链接动作图解)。
总结:本太极拳大单元教学设计旨在超越单一的技术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让学生在掌握一项传统体育技能的同时,感悟文化、促进健康、锤炼品格,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