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教案+课件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教案+课件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11:23:36

文档简介

蜀道难
?李白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歌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感受诗歌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歌情感美。
教学重点
立足于“读”,品味诗歌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用这样的诗句来赞叹李白。
说到李白,同学们都不会感到陌生,他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也让我们跟着他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与壮丽。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李白的诗歌,一起感受《蜀道难》。
请同学们把今天的教学目标大声读出来。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释题目,明由来
首先我们来看题目“蜀道难”,它属于古乐府旧题,李白以前的很多诗人都写过这个题目,而他却旧瓶装新酒,翻出新意,成此千古名篇。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后发现,从诗的内容来看,《蜀道难》属于哪类诗歌呢?
送别诗。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歌中一方面展现了大自然山山水水的雄奇险峻,另一方面也是对友人入蜀的谆谆告诫。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友人入蜀寻乐,不知蜀道之险。太白即事名篇,劝阻担心思念。”
三、听诵读,感全文
????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声音,进入李白为我们创设的情境。注意字词的读音、把握节奏、找准重音,小声跟读。
四、抓关键,明主旨
刚才咱们听完诗歌诵读之后,你们感受最深、记得最牢,诗人在文中反复告诫友人的是哪句话呢?
(生议并答)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全文共出现了几次?
三次.
好,同学们拿起笔,把它们在书上标注出来。
明确:首段: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二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三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句话三次出现,反复咏叹,可说是本诗的主旨句了。那么每次出现时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相同吗?
不同。
那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主旨句,注意读出各自韵味和情感。
3、诵读主旨句,读出各自韵味和情感。
(生读,师指导)
A、??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此句位于开头,统摄全诗,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生体验、个别读、齐读)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翻越崇山峻岭,蹚过林溪山涧,诗人想象友人行至途中所见所闻,所历所感,定然使他红润的容颜也会为之凋伤憔悴。所以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语速越来越慢。
(生体验,个别读、齐读)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总结:由刚才的诵读和探讨咱们明白了,这首诗的主旨句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并由此贯穿始终,使得全诗内容层层深入,因此,诗歌的一唱三叹的韵味就体现出来了。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围绕“蜀道难”,李白在每段主要写了“蜀道难”哪方面的内容?
(学生讨论,抽答并明确)
首段:“危乎高哉”——高难行
二段:“使人听此凋朱颜”——险可畏
三段:“侧身西望长咨嗟”——?雄有阻
五、理思路,赏文本
????古人说:“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接下来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诗意,并具体赏析各个小节。
具体赏析
第一段:生读
师问:
本段围绕“蜀道——高难行”,李白在行文过程中写了哪些“难”?
(生讨论)
?????????????无路难
?????????????开路难?????
高·难行????
行路难
?????????????难中难(青泥岭)
第二段:生读
师问:
本段围绕“蜀道——险可畏”,李白在行文过程中写了哪些“畏”?
?氛围可畏
险·可畏
??????????????景物可畏
第三段:生读
师问:
本段围绕“蜀道——雄有阻”,李白在行文过程中写了哪些“阻”?
??????????????把守·有阻
雄·有阻?????
?多乱·有阻
小结:从中可见,诗人写作思路清晰连贯,全诗围绕主旨“难”字展开,三节分别侧重不同内容进行描绘。
六、千古篇,手法多
1、北宋欧阳修曾经说过:“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蜀道如此雄奇险峻,如此之难,那么李白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表现蜀道的“难”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诗句,找出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生讨论,并抽答,明确)
浪漫主义:
1、?大胆的夸张
2、?丰富的想象
①写蜀道的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写蜀地历史: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写山的高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写急流瀑布: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写人的惊恐:使人听此凋朱颜。? 以上写山写水写情写事的句子,都运用了新奇大胆的夸张,夸张的作用是什么呢?? 使山水形象鲜明、突出、生动。? ②艺术的夸张常常和奇特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请大家找一找诗中属于想象的内容。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蚕丛开国,
五丁开山,
六龙回日,
扪参历井(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摸摸它们,这真是奇特的想象啊!)
黄鹤难飞,
猿猱愁度,
连峰接天,
诗人的想象在无限的时空驰骋,奇特而又丰富。想象使这首诗神奇而又浪漫。好象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③多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 反衬??反复??拟人
小结: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合理的夸张、以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从而反复烘托渲染、把“蜀道之难行”具体化了,使之可见、可闻、可触。
七、震古今,说影响
《蜀道难》一出,可以说是震动了大唐当时的诗坛。当李白昂首阔步初进长安,携带《蜀道难》拜谒文坛泰斗贺知章,贺读以后情不自禁地惊呼:“子,谪仙人。”(李白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从此奠定了李白“诗仙”的地位。可以说贺知章的这一惊叹震动了恢弘雄阔的盛唐,也回响了千年,可谓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另外,我们所熟知的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就《蜀道难》这首诗而言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祖国巍峨壮丽的山山水水,体会了诗歌豪迈磅礴的气势,见识了李白高超绝妙的艺术造诣,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地诵读本诗,加深印象。
(简评学生朗读)
八、仿名篇,学生练
时隔千年,事过境迁,今天的蜀道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那么李白也会大跌眼镜,从前的蜀道难,变成了如今的蜀道易。
(1)宝成铁路于1958年全线交付运营,途经宝鸡、广元、绵阳、成都。跨越秦岭、巴山和剑门关。这条铁路的建成,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为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是沟通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突破“蜀道难”的第一条铁路。
(2)川陕高速公路?运行时间不到九小时
(3)航空
高速公路中驰骋的汽车;钢铁轨道上行驶的火车;江河湖泊内游弋的轮船;广阔天空里翱翔的飞机,而且还可以乘坐载人飞船上太空遨游(四川省的西昌是我国发射火箭的基地之一)。昔日的“蜀道难”,早就变得“蜀道易”了,有感于此,老师写了一首《蜀道易》,抛砖引玉。
蜀道易??
????噫吁嚱?,宽乎畅哉!蜀道之易,易如屈指弹!蚕丛及鱼凫,不必再茫然。此去一万八千里,风驰电掣走云烟。一跃直上太白顶,复跃已到青泥巅。峰鸣谷应魂未定,然后汽笛一声下广元。上有巴山翩翩耸入云,下有蜀水娓娓奔向前。七盘蛇身空曲折,明月虎牙徒高悬。蜀道之易,易如屈指弹,风轮带火意何闲。
休问我是何方仙,能跨时空越光年。今非昔比有高速,列车朝发夕可还。更有飞船可追日,在云间!蜀道之易,易如屈指弹!太白闻此定开颜,高举金樽向明月,自恨早生几千年。未睹人间真气概,空有美名万古传。
沟通南北车如水,日夜奔驰,长流开源。客货直通达,气死狼与豺。秦岭作槛,巴山为帘;推开后门,举步天涯,锦城谁云远?蜀道之易,易如屈指弹!我心欢快,抬头峨嵋到眼前。
就让我们也妙笔生花,为如今的蜀道写一首赞歌吧。可以像老师一样仿写课文,也可以自由发挥,写作古诗。现在就是你们展示文采的时候了,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进行写作训练。
课件22张PPT。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蜀 道 难唐·李白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感受诗歌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感受诗歌艺术美。 释题目,明由来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友人入蜀寻乐,不知蜀道之险。
太白即事名篇,劝阻担心思念。听诵读,感全文 听清字音
把握节奏
找准重音
小声跟读抓关键,明主旨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思考:
请简要概括每段主要写了“蜀道难”的哪方面的内容。理思路,赏文本 在诵读中感知诗情诗意,并具体赏析各段。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古栈道1古栈道2古栈道3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千古篇,手法多 “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欧阳修 请结合具体诗句,找出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特点。千古篇,手法多大胆的夸张
丰富的想象
多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浪漫主义震古今,说影响“子,谪仙人。”
——贺知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仿名篇,学生练蜀道易 噫吁嚱 ,宽乎畅哉!蜀道之易,易如屈指弹!蚕丛及鱼凫,不必再茫然。此去一万八千里,风驰电掣走云烟。一跃直上太白顶,复跃已到青泥巅。峰鸣谷应魂未定,然后汽笛一声下广元。上有巴山翩翩耸入云,下有蜀水娓娓奔向前。七盘蛇身空曲折,明月虎牙徒高悬。蜀道之易,易如屈指弹,风轮带火意何闲。 休问我是何方仙,能跨时空越光年。今非昔比有高速,列车朝发夕可还。更有飞船可追日,在云间!蜀道之易,易如屈指弹!太白闻此定开颜,高举金樽向明月,自恨早生几千年。未睹人间真气概,空有美名万古传。 沟通南北车如水,日夜奔驰,长流开源。客货直通达,气死狼与豺。秦岭作槛,巴山为帘;推开后门,举步天涯,锦城谁云远?蜀道之易,易如屈指弹!我心欢快抬头峨嵋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