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松鼠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17 松鼠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21:3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松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驯良、乖巧、帽缨、榛子、蛰伏、警觉、遮蔽”等词语的音、形、义。
2读通课文,了解本文“总-分”式行文结构,理解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3学习文章将准确说明与形象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善良情怀。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概括文章内容,品词赏句。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由于刚从小学升到初中,所以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还不够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也都有待加强。
学生在小学课堂里接触说明文的机会不多。而《松鼠》一文又是一篇兼备科学性与生动性的“美丽”的说明文。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若直接引入那些所谓的说明文的术语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样做不但会破坏文章原来的趣味性,更可能导致学生以后见到说明文就望文生畏,兴趣尽失。那么,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不妨由一则有关小松鼠的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课文朗读,引导学生先找出文章的总起段,了解文章“总—分”式的行文结构;再抓住有关松鼠特征的三个词语“漂亮、训练、乖巧”,通过关键词句的品析、口头表述(以第一人称介绍松鼠的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及比较阅读(将《松鼠》一文的语言与《辞海》中有关松鼠的介绍作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将准确说明与形象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最后再让学生选择一种小动物,至少抓住其某一方面的特点,模仿课文的写法,动笔写写小说明文,以巩固课堂中的所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了解本文“总-分”式行文结构,理解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将准确说明与形象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师: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动物世界)一直以来,我们人类总是视自己为世间最富情感的生命。其实,在这个星球上,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朋友,在它们身上也有我们人类的影子。我知道大家一定都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谁愿意来说说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以及你喜欢它的理由。
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及理由。
猜谜语导入课题。(“像鼠不是鼠,森林是他家,尾巴长又长,最爱吃坚果。”)
板书课题:17松鼠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⒈齐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1)
师:这篇说明文篇幅不长,我们先一起把全文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找出文章的总起段。
齐读课文。指名找找文章总起段。(明确:第1段。)
⑵ 指名朗读第1段。
师:请你说说这段话中最关键的是哪几个词语?为什么?
生回答。(这段话中最关键的是:漂亮、驯良、乖巧。因为这是本文的中心词,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三个词展开的。)

小结:可见,本文是一篇“总(起)-分(述)”结构的说明文。

请大家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为文章分段,并简要说说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小松鼠的特点——“漂亮”、“驯良”、“乖巧”,是一种非常惹人喜爱的小动物。
第二部分(第2-6段):从三个方面具体说明松鼠的特点。
活动3【活动】深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㈠为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⒈课文的第二部分具体写了小松鼠的三个特点,请大家再自己读一读这部分内容,然后说说哪部分内容写的是小松鼠的“漂亮”,哪部分内容写的是小松鼠的“驯良”,哪部分内容写的是小松鼠的“乖巧”。
⒉生自读课文后,为第二部分分层。
⑴第2段:介绍松鼠的外形特征——“漂亮”。
⑵第3段:介绍松鼠生活方式上的特征——“驯良”。
⑶第4-5段:从行动特征上介绍松鼠“乖巧”的习性。
⑷师:那么第6讲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节的内容。
指名概括Para6主要内容。(明确:补充介绍了松鼠繁殖及喜欢洁净等其他生活习性和特点。)
师: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松鼠“漂亮、驯良和乖巧”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补充说明这些内容呢?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先来学习第2-5段,等学完了课文,大家或许就能找到它的答案了。
㈡学习第2段。
⒈齐读第2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⑴齐读课文。
⑵指名回答。
A.“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清秀、闪闪发光、矫健、轻快、机警”等形容词的运用使人感觉文章就是在描写一位精神、漂亮的少年。)
B.“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准确抓住了小松鼠在外形上的典型特征,将小松鼠的尾巴形状比作当时上流社会流行的“帽缨”,足以让人想象到它尾巴的漂亮。而“翘”、“躲”、“歇凉”等动词的运用,既准确说明了松鼠常有的姿态,更写出了小松鼠活泼、调皮的神态,可谓形神兼备。)
⒉师:请大家再读读这一小节,然后说说这一层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松鼠的漂亮的?
指名回答。(是从松鼠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这几个方面展开描写的。)
⒊师:有没有同学愿意试着复述一下第2段,介绍一下小松鼠的漂亮外形?
给学生一定时间准备,然后指名复述。
⒋师:作者介绍了小松鼠的外形特征后,又介绍了它的生活方式的特征——“驯良”和行动方式的特征——“乖巧”。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说明顺序呢?能不能变换一下说明顺序呢?(明确:不能。因为作者这样写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我们总是先了解了一样事物的外形外貌特征以后,才会对它进行深入的了解的。)
㈢学习第3段。
⒈请大家两两合作学习第3段。要求:
⑴读读第3段。
⑵以第2段的学习方法为例,说说作者在第3段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小松鼠的“驯良”的。
⒉生交流。
从以下三方面来介绍松鼠生活方式上的特征——“驯良”:
⑴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⑵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
⑶吃的食物:杏仁、榛子等(不伤害其他动物)。
⒊读了这一段以后,如果要你用一个比喻句来说说你眼中的小松鼠,你会怎么说?
⑴指名回答。(它就仿佛是一个活泼可爱的邻家孩子。)
⑵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动词,如“歇凉”、“追逐”、“玩耍”、“练跑”等,这些词语不仅细致清晰地说明了小松鼠的生活习性,还使人感觉小松鼠像一个活泼可爱的邻家孩子般生动亲切。)
过渡:小松鼠不仅漂亮、驯良,还十分乖巧。它的乖巧又体现在哪几方面呢?我们一起来读读4、5两段。
㈣学习第4-5段。
⒈齐读第4-5段。
⒉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松鼠的乖巧的?
⑴从它横渡溪流的方式来显示松鼠的“乖巧”。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这样的本能竟是人类多年摸索总结的使船行更为迅速的方法,小松鼠的聪明、乖巧不言而喻。)
⑵从“有人触动大树”时松鼠迅速的反应凸显松鼠习性,文章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其中“跑”、“躲”、“逃”三个动词表现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⑶从松鼠跑跳的动作说明它的轻快。“总是小跳”与“有时也连蹦带跳”,抓住了小松鼠的跑跳特点,让人惊叹作者观察之深入细致。
⑷从它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松鼠搭窝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如此清晰有条理的介绍,离不开作者对小松鼠长期细致的观察。“搬”、“放”、“编扎”、“挤紧”、“踏平”这一连串拟人化动词的运用,写出了小松鼠的聪明能干。
⒊师:学习了课文以后大家一定已经喜欢上这种可爱的小动物了吧!谁愿意选择其中一方面的特点以第一人称来介绍一下小松鼠。
生准备后选择松鼠某一方面的特点以第一人称来介绍小松鼠。
㈤了解作者写第6段的意图。
师:回到课前的那个问题,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松鼠“漂亮、驯良和乖巧”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补充说明这些内容呢?
生交流。(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文体上来看,它属于说明文。所以作者在对小松鼠的外形、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方面作生动描写的同时,还必须兼顾文章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第6段的补充介绍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松鼠这种动物。)
活动4【活动】拓展比较

请大家听老师念一段话。然后将这段话与课文内容作一个比较,并说说你更喜欢哪段话。
听读《辞海》中有关小松鼠的介绍: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生交流。
师小结:两段文字各有特色,《辞海》是工具书,行文方面必须严禁,语言都是很科学化的,而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所以它将准确说明与形象描写结合在了一起,既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科学性,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生动性。
活动5【作业】

和同桌一起有感情地对读课文。

选择一种你熟悉的小动物(如:小鸡、小鸭、小猫、小狗等),收集有关资料后,模仿课文的写法,从外形、生活方式、行为习性等方面中选择至少一方面来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