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农业》表格式教学设计(第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农业》表格式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16 08:2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章第一节《农业》表格式教学设计
(第1课时: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
课题 4.1.1 《农业》 单元 四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农业构成国民经济根基,为工业、交通运输等行业输送基础原料。本章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始内容,承上启下:一方面衔接前三章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河流)知识,实现自然地理向人文经济地理的过渡;另一方面为后续工业、交通运输等章节奠定基础。(2)教材围绕“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展开,通过“中国农业分布差异”、“粮食产量占比”、“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分布”,系统呈现我国农业的区域差异(东西、南北)、主要农作物分布及粮食安全保障措施。图文结合与探究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地图分析与综合应用能力,渗透人地协调观。
2022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运用图文资料,了解农业的生产部门,说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培养综合思维素养。(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生产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分析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条件,培养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素养。(3)运用图文资料,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兴农意识,培养综合思维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具备初步运用自然条件分析农业地域分异的潜力。然而,对农业生产具体环节、部门间差异等实际认知普遍不足,城市学生群体尤为显著。部分学生对农业存在落后、传统的刻板印象。可通过展示“智慧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无土栽培、无人机植保)的应用场景,或关联“日常饮食与农产品供应链”的关系,激发其对现代农业的兴趣与认同感。
重点难点 (1)重点:我国农业的区域分布差异;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难点:分析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对农业分布的影响机制。
材料准备 多媒体同步教学课件、课堂学习活动任务清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中国丰收节 观看视频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导航】习近平: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发展农业解决。【教师点评】:这三句话的核心:一是强调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意味着中国必须始终保持粮食供给的自主可控,通过自身努力确保粮食产量充足、供应稳定,不能依赖外国进口来满足14亿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二是突出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地位,要求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支持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产能持续提升。【学习活动一】农业的重要性【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86,回答问题。【问题引领】我们生活中穿的衣服,学习用的纸张,家里的木质家具,这些来自哪一个生产部门?(2)我们每天吃的丰富食物,如面包、面条、米饭等,这些又来自哪一个生产部门?【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我们穿的棉、麻、毛、丝服装,使用的纸张、木质家具等,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②我们每天吃的丰富食物,也是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农业。③我们生活中的吃、穿、用都离不开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学习活动二】农业的生产部门【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86—P87,回答问题。【问题引领】农业可以分为哪些生产部门? 这些农业生产部门有什么特点?【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 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②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蔬菜等农作物,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种植业。畜牧业: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畜牧业。林业: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林木以及对树胶、松脂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林业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学习活动三】农业生产的东西差异【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86—P87,读图4.1中国农业区域差异,回答问题。【问题引领】研读课文,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具体表现是什么?我国东部农区与西部牧区的重要分界线与哪一条年降水量线大致接近?读图4.1,说一说我国东部农区与西部牧区有哪些差异?填写下表。差异自然条件农业部门种植业区东部农区分界线西部农区读图说出我国西部四大牧区的分布范围及其代表畜种。【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之间、南北之间的差异。(见同步教学课件)②我国东部农区与西部牧区的重要分界线与400毫米年降水量线大致接近。③(见同步教学课件,略)④四大牧区分布范围:内蒙古牧区(内蒙古高原中东部,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天山山麓,伊犁马、细毛羊)、西藏牧区(青藏高原,牦牛)、青海牧区(青藏高原,牦牛)。【学习活动四】农业生产的南北差异【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86—P87,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我国东部农区的南北分界线大致与哪一条地理界线一致?该界线是一月 ℃与 毫米年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2)我国农业生产的南北差异可以从耕地、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作物熟制等方面说出南北方之间的差异,请研读课文并具体描述出来。【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我国东部农区的南北分界线大致与秦岭—淮河线一致,该界线是一月0℃与800毫米年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②我国农业生产的南北差异:耕地—南田北旱,粮食作物—南稻北麦,油料作物—南油北花,糖料作物—南甘北甜。(见同步教学课件)【问题引领2】结合图 4.1、图 4.2,分析 “东部地区粮食产量占比高” 的原因。(2)结合图 4.3 ,分析我国三大主粮水稻、小麦、玉米生产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并说出分布的主要在形区。【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我国东部农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0%以上,有利条件:地形平坦、耕地多,以季风气候为主、水热充足,工业发达、农业生产技术先进。②我国三大主粮是水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大,产地相对集中。水稻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小麦主产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玉米主产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观察图片思考,激发探究兴趣。读图思考,认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小组讨论,了解农业的生产部门读图识别农业的东西差异,联系气候因素,理解“水热条件→农业类型”的思维逻辑读图对比南北方的耕地、农作物差异;联系气候因素,理解“水热条件→农作物分布” 的思维逻辑。读图识别三大主粮的主要分布区; 探究粮食主产区的优势条件。 以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切入主题,贴近学生认知,自然引出课题。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角度讨论农业与生活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培养综合思维素养。引导学生多角度从生活认知中探究农业的生产部门,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引导学生从400mm年降水量线入手,结合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了解影响农业东西差异的因素,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引导学生认识从秦岭—淮河线入手,强化对我国南北农业差异的认识,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引导学生聚焦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区域,认识我国打造“粮食安全“重要性,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课堂练习 见同步教学课件第38页—42页 完成作业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① 分布差异:东西(400mm 线,东耕西牧)、南北(秦岭—淮河,南稻北麦)。② 主要农作物:水稻(南方、东北)、小麦(华北、东北)、玉米(东北、华北)。③ 粮食安全: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产量。 回顾学习逻辑,用简洁语言梳理 “任务 —能力—理念”的联系。 梳理知识框架,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思维,利于承上启下。
板书设计 一、东西部农业差异1.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2.东部:种植业、林业、渔业(水热充足)3.西部:畜牧业(降水少,草原、荒漠广布)二、南北种植业差异1.界线:秦岭—淮河2.北方:旱地,小麦、玉米(降水少、热量较低)3.南方:水田,水稻(降水多、热量充足)三、主要农作物分布1.水稻:长江中下游、东北平原2.小麦:华北平原、东北平原3.玉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四、粮食安全保障的主要措施:建设高标准农田 突出教学重点,梳理学习思路,增强理解记忆,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是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掌握影响农业布局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从课堂反馈看,学生能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如新疆棉花种植、青藏高原畜牧业)明确不同区域农业类型的选择依据,知识目标达成度良好;通过“规划虚拟农场”活动,多数学生能结合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初步树立了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总结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
东 南 丘 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