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五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庐江五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1-01 22:03:00

文档简介


庐江五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答题卷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①(3分)
②(2分)
17.(10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8分)
淡 之 美 李国文
18.(5分) (1) (1分)
(2)

(4分)
19.(5分)答:



20.(4分) 答:

21.(4分)( )( )
六、(12分)
22.(3分)我不禁想到 ,
想到 ,
更想到 ,
23.(3分)

24.(6分)
情景1:军训归来的途中,同学们的笑容



情景2:家长会后,我的笑容



七、(60分)
庐江五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第I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凌侮(huǐ) 跫(qióng)音 长歌当(dāng)哭 桀骜(ào)锋利
B.呻吟(yín) 潜(qiǎn)能 泪下沾襟(jīn) 阳光明媚(mèi)
C.遒(qiú)劲 游说(shuì) 婆娑(suō)起舞 豁(huò)然开朗
D.噩(è)梦 踌躇(zhú) 重创(chuàng)敌军 妄自菲(fěi)薄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 )
A.汽艇 搅绊 熙熙攘攘 毛骨悚然
B.廖落 长篙 陨身不恤 黯然失色
C.飘泊 精悍 创业维艰 左右顾盼
D.款待 和蔼 永葆青春 残无人道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文化是文明的 。随着文化事业的 ,一些腐朽文化和丑恶现象
而入,给精神文明带来很大的负面 。因此,确有必要在农村搞一个文化工程,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A.内含 萎靡 乘机 影响 B.内含 凋敝 乘机 作用
C.内涵 凋谢 乘虚 效果 D.内涵 萎缩 乘虚 效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B.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
C.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D.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一个真正注重大节的人,是在任何场合下都严于律己,时时处处都要求自己对得起人民,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B.要研究苏轼,就要力争阅读苏轼的全部论著。
C. 澳门漂离祖国400年,难道能否让澳门回归祖国不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吗?
D.看乔丹打篮球,就像欣赏一门不可多见的艺术,它会把人带离凡尘。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后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
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们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A.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
B.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C.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
D.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二、(12 分,每题 3 分)
7.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 第一诗句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B. 第二诗句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 第三诗句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 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更有缠绵的情志。
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一 句 话 闻一多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有一句话能点着着火。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A. “火山”具有表面“平静”而内蕴巨大能量,一旦条件成熟便会轰然喷发的特点,在诗中比喻人民的伟大力量。
B. 诗中的“你”代表游离于人民之外,甚至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C. “着魔”的意思是“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诗中说“突然着了魔”是指突然有一天变得疯狂。
D. 这首诗格式整齐中有变化,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音节美和对称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10题。
广陵吊史阁部
清·黄燮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
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决死生。
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
注:靴刀,唐名将李光弼与安史叛军作战时,总纳短刀于靴,以示决死之志。
9.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广陵、芜城均为扬州;吊,凭吊;史阁部即史可法。
B.“沿江烽火怒涛惊”,意思是大江上下广大军民抗清斗争势不可挡,如惊涛骇浪。
C.“群小已隳南渡局”,意思是奸佞之臣把持朝政,破坏了南明王朝抗敌的大局。
D.最后两句写史可法衣冠冢所在的梅花岭上,梅花盛开,是说英雄浩气长存,激励后人。
10.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三、四句,五、六句,均构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英雄的形象,又揭示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B. 作者把南明王朝比为“半壁青天”,用“一柱撑”点出史可法支撑大局的突出作用,用语生动、形象。
C. 作者用“靴刀”这一典故自然贴切,极为精炼地表现出史可法誓死抗敌的崇高精神品质。
D. 这首诗豪迈、悲壮,表现出作者追慕先烈,愤世嫉俗的情怀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志向。
三、(15分,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君之所知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夫晋,何厌之有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1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以其无礼于晋 君知其难也
敢以烦执事 失其所与,不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郑既知亡矣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3.下列加点字的注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鄙远:国名
C.唯君图之:考虑
D.若在阙秦:侵损、削减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的“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又安敢毒邪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蜀之鄙有二僧 朝济而夕设版焉
越国以鄙远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庐江五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05分)
四、(15分)
16.翻译上文加横线的语句(5分)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分)
②夫晋,何厌之有?(2分)
17.默写《沁园春·长沙》上阙。(10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淡 之 美 李国文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装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来了。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装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贴,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是够浓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自己头上,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世。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有删节)
18.(5分)(1)文章第二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分

(2)就全文看,本段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19.根据文意,“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一句的含义和作用是(5分)
答:



20.如何理解“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这句话?
(4分)
答: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中引用苏轼的诗句“淡装浓抹总相宜”意在说明,“浓”与“淡”各有千秋,只有相得益彰,才能发挥美的极致。
B. 者认为,咖啡的浓香和龙井的清淡都能使人兴奋、惬意,但是二者无法比较,因为咖啡只能对人产生负面影响。
C.“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一句,表述得简练生动,意思是说,这种友情要求十全十美,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不会形成矛盾。
D.者开篇便亮出自己的观点。围绕观点,先谈人形象的淡之美,再谈自然、艺术、人类生活的淡之美,最后谈人生追求的淡之美。内容上层层递进。
E.作者称道的“淡之美”是一种自然纯真的朴素之美。“人生在世,求淡之美,不亦乐乎?”这是作者的人生追求,更应是同道人的追求。
六、(12分)
22.根据下面文段的语境续句填空,连缀成文。要求:①在三道空格处各填一个格式大体一致的短语,每个短语不超过14字;②所填内容必须照应其语境,且逐层递进。(3分)
当你走过一片成熟的红高粱林时,你可曾注意到:那色近枯黄、生命即将结束的红高粱秆儿和茎叶,仍在进一份微薄的力量,把大地供给的水份、养料,输送给颗粒饱满的高粱穗。
这难道仅仅是植物的本能吗?
我不禁想到 ,
想到 ,
更想到 ,
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23.为下面一则消息拟一条导语,不超过33字。(3分)
黄河自1972年首次在山东省利津县断流,到1996年累计断流已达57次,共682天,今年以来已断流10次之多!往常断流多在5、6月份,而今年则于2月7日开始,首次断流为15天;1995年全年为122天,1996全年为136天;1995年断流河段到达河南开封附近的陈桥,长达683公里,占下游河段总长的87%。断流使下游泥沙淤积日趋严重,郑州市以下780公里河床,每年增高近10厘米。入海口鱼类减少,沙化、盐碱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干旱加剧,使水源减少。自1972年至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农业经济损失约268亿元,粮食减产98. 6亿公斤。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再次向人们敲响警钟:资源保护,势在必行。
24.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笑容”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6分)
情景1:军训归来的途中,同学们的笑容



情景2:家长会后,我的笑容



七、(6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先哲问古罗马两面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回顾过去,记取历史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以美好的憧憬。”
“可是,你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你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安在呢?”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毫无疑问。“现在”是十分重要的,失去了现在,也便失去了未来。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或认识吗?
请以“现在和将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这个话题的范围很广泛,只要与现在和将来这个话题有关,都符合题意。
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庐江五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C 2、C 3、C 4、C 5、D 6、D
二、7、B 8、C 9、B 10、D
三、11、B 12、D 13、B 14、D 15、C
四、16、①如果灭郑国对贵国有好处,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②晋国,哪有什么满足呢?
17、(略)
五、18.(1)比较衬托。(1分)(2)形象地说明“淡”是一种本色自然之美,能给人留下更丰富的想象余地(2分);从这种例子写起,能给人浅显生动的印象,有利于循序渐进地表现主题(2分)。(意思对即可)
19.“画出来的”是定形的,除了眼前的具像外,很难引起人们更丰富的想象(2分),“没有画出来的”却能包含多种可能,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能烘托出更优美的意境(2分)。这是从绘画的角度来说明“淡,是一种至没的境界”的(1分)。(意思对即可)
20.表明了作者要追求一种对名和利、得和失、成和败,淡然处之的生活态度。(4分)(意思对即可)
21.D E
六、22、含辛茹苦为了子女的父母,甘做人梯为了学生的老师,牺牲自己为了人民的先烈。(每空1分)
23、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如今正面临危机,已严重危及我们的生存。
24、①符合规定的情景,体现出二者的差别
②以笑容为重点
每段3分,符合①②两项要求,得2分,构思新颖或形象生动,再得1分。
七、(60分)
25.(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