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凡卡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3 凡卡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21:5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凡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反复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段落,体会小主人公的悲惨处境;
2、抓住文中凡卡的几段回忆,和凡卡现实生活相比较,初步感知比较手法的作用,体会凡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于亲情的依恋。
3、拓展课文内容,渗透式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知识,面向生活,关注现实,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法律素养。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初中六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有家真好”为主题,选取了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与家庭生活。这个单元选择的文章主题都是和家庭、亲情、感动紧密相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情感引导至关重要。如果能够顺利地将学生带入文章预设的感情基调中,对于帮助学生更便捷地理解文章主题是相当有帮助的。《凡卡》这篇短篇小说,采用了“写信”这一表达形式。由9岁的凡卡给自己的爷爷写信,诉说了自己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想回到乡下爷爷身边的急切心情。课文是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穿插起来的。揭露了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即使是儿童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我感觉文章中有许多段落是极适于朗读的。朗读是联接小主人公与小读者之间感情纽带,真切细致的描写,深刻感人的内容,栩栩如生的插图,通过孩子们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和教师适时适境的引领,将把孩子们带入到凡卡写信前的害怕,写信时的痛苦,以及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美好想象的文本情境中去,从而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到小说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
学生分析:
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比较久远,学生需要提前对旧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的有关背景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对文章内容从字词句段篇等方面进行充分的预习。其实就文章内容而言,除去生字词有些多之外,通篇语言通俗易懂,情感又表达得朴实真切,学生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方面是容易的。但文章篇幅较长,结构复杂,要想牢牢抓住文章几条主线,做到入情入境,深刻体会和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仍然需要老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思想的提升。
我所任教得六(3)班学生由公办小学刚刚升入初中,整体语文学习基础尚可,已初步具有读懂长文章的能力,就预习情况来看,基本能抓住课文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同时他们与课文中的凡卡年纪相仿,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
其中“凡卡为什么会回忆起快乐的往事”“爷爷能不能收到信”“凡卡能实现梦中的愿望吗”等问题,我都在预习中有意识抛给学生自主思考,这些都在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的基础上逐步解决。
考虑有一半学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随迁人员子女,针对我校法制教育办学特色以及他们行为习惯上的参差不一,我拟作时空转换,从法律的视角,用无痕渗透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法律救助的情境,从而来实现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又一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运用朗读技巧,充满感情的品读课文,体验小主人公的不幸处境;
2、在课文内容适度拓展中,渗透式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
教学准备:Flash课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常规活动(学生讲寓言故事并点评)。
二、复习并导入:学生以第一人称讲故事的形式概述课文,进入课文学习。
三、朗读、赏析课文关键段落、语句,体会文中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课文主旨:
1、凡卡是在什么情况下才给爷爷写信的?(圈划关键词句)
2、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的?你认为最为不幸的是什么?说说理由。(圈划、朗读)
3、在凡卡的记忆中有没有快乐之处?(朗读重点语段)
4、在凡卡看来,乡村生活是美好的,果真是如此吗?(圈划有关语句,体会比较写法的作用)
5、凡卡的信是否能送到爷爷的手里?就算爷爷能收到这封信,他能否改变凡卡的命运?请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四、词语填空,小结全文。
五、拓展延伸:寻找问题解决途径,渗透法律知识,引导学生知晓《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了解有关条文,增强法律意识。
六、教师、男女同学分角色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结构,深化内容理解。
七、布置作业:续写训练《凡卡的信寄出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