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6 20:3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练习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俄而( )  雪骤( ) 差可拟( ) 柳絮( )
无奕( ) 尊君在不( ) 王凝( )之 友人惭( )
3.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______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___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_________  引:_________  顾:_________
4.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下车引之( )
①引人注目      ②引以为戒
③引弦而战      ④引狼入室
例句:元方入门不顾( )
①瞻前顾后      ②左顾右盼
③顾此失彼      ④顾名思义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6.课文默写。
(1)公欣然曰:“________?”兄子胡儿曰:“________。”兄女曰:“________。”公大笑乐。
(2)元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友人惭,下车引之,________。
7.整体感知。
(1)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说说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
8.学了《咏雪》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下联:
阅读理解
(一)阅读《咏雪》全文,回答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即公大兄无奕女   
10.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1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咏雪的时间:    ;场所: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12.对两个人的回答,谢太傅未作评定,你认为他觉得哪个好?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①,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曰:“子安③得此金?”对④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⑤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⑥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⑦。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⑧之。”田子愧惭走出,造⑨朝还金,退请就狱⑩。王贤 其母,说 其义,即舍 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 曰:“宜尔子孙承承 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为相:做宰相。②镒:二十两。③安:怎么。④对:回答。⑤治官:做官。⑥事亲:侍奉父母。⑦馆:这里指家。⑧去:送还。⑨造:到……去。⑩就狱:接受处分。 贤:以……为贤。 说:通“悦”,为……感到高兴。 舍:通“赦”,赦免。 《诗》:这里指《诗经》。 承承:谨慎小心。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下车引之   
(3)三年归休
(4)非吾所欲也
14.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宜尔子孙承承兮。
15.【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乙】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16.【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罔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三说秦孝公,前二说不听,后一说用者:前二,帝王之论;后一,霸者之议也。夫持帝王之论,说霸者之主,虽精见距;更调霸说,虽粗见受。何则?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马圄之说无方,而野人说之;子贡之说有义,野人不听。吹籁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虽善不见爱;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虽不善不见憎。此以曲伎合,合则遇,不合则不遇。
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能进有补赡主,何不遇之有?今则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节选自《论衡·逢遇篇》)
17.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
因民 A 而教 B 不劳而成 C 功 D 缘法 E 而治者 F 吏习 G 而民安之。
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通过,与“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思不同。
B.让,责备,与“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相同。
C.善,认为……好。意动用法,与成语“善始善终”的“善”用法不同。
D.见,表被动,与“冀君实或见恕”的“见”用法相同。
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要重振秦缪公的伟业,因此西入秦国,求见秦孝公,想有一番作为。
B.秦孝公打算变法,却有顾虑。商鞅劝他不要怕天下人非议,秦孝公最终任用了商鞅,实行变法。
C.王充认为,秦孝公先前不认可商鞅,不是商鞅的观点不好,而是实行“霸道”更符合孝公的心意。
D.按照世俗的观点,贤人如果想被赏识重用,需献上合乎君主心意的东西,自身能力如何不重要。
2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吹籁者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
21.王充认为贤人要想得到重用就要“以曲伎合”。材料一中商鞅被任用的过程,是否符合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人越谷
苏 洵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①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②,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③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选自《谏论》)
【注释】①渊谷:深谷。②须臾:一会儿。③康庄:宽阔平坦的大道。
2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顾见猛虎暴然向逼( )
(2)然则人岂有勇怯哉(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2)其怯者犹未能也。
“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这三个人最终为什么都能跳过山谷?
25.作者是如何看待“勇”与“怯”的?
答案
1.南朝宋 刘义庆 2.é zhòu chā xù yì fǒu nínɡ cán 3.A、约定时间 外出  B、超过 才 C、舍弃 离开 D、惭愧 拉 回头看 4.③ ① 5.B 6.(1)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天礼 元方入门不顾 7.(1)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温馨、民主的家庭气氛。
(2)元方:聪明、机智、勇敢、有礼的人;友人:不信守承诺、不懂礼节,但知错能改的人。8.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9.(1)诗文 (2)急 (3)比不上 (4)是 10.(1)谢太傅在一个下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的义理。(2)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与其相比。(3)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力飘在天空。11.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12.我认为他觉得谢道韫的好。从“公大笑乐”可以看出他对谢道韫的赞赏;从文末专门交代谢道韫的身份也可以看出。
13.(1)相约同行 (2)拉 (3)退休回家 (4)所想要的
14.(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2)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15.【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聪明、率真、正直明理的孩子,【乙】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深明大义、疾恶如仇的母亲。
16.【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文中的“友人”和“田子”都能虚心接受批评,知错能改。
17.BDF 18.D 19.D
20.(1)因此圣明的人如果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律;如果能够使人民获利,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2)吹籁的人擅长演奏优美动听的乐曲,因为越王不喜欢,改成民间小调,越王就高兴。
21.①符合这一观点;②商鞅三次觐见,第一次提出的主张秦孝公不爱听,第二次主张也不符合秦孝公的意图,第三次才符秦孝公的心意;③商鞅正是在三次觐见时,不断调整,才最终确定了“霸道”的主张,打动秦孝公。
22.(1)回头 (2)这样,那么
23.(1)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金子,不能跳过去的就不给。(2)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
24.勇者是为了面子,勇怯半者是为了金钱,怯者是为了逃命,都是受形势的驱使。
25.作者认为所谓“勇”与“怯”是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人没有勇怯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