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2025-2026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点培优精练苏教版
专项03 判断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凌晨的最低气温是-2℃,到了中午,气温上升了3℃,中午的气温是1℃。( )
2.温度是0摄氏度表示没有温度。( )
3.如果向西走50米,记作﹢50米,那么向北走30米,记作﹣30米。( )
4.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
5.凌晨的最低气温是﹣2℃,到了中午,气温上升了3℃,中午的气温是1℃。( )
6.如果向西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向南走40米记作﹣40米。( )
7.某地某一天12时的气温是﹣4℃,19时的气温比12时下降了2℃,19时的气温是﹣2℃。( )
8.若将90厘米记作0厘米,则110厘米可以记作﹢20厘米。( )
9.大于0的数是正数,小于0的数是负数。( )
10.所有的正数大于0,所有的负数小于0。( )
11.小明向北走50米记作﹢50米,﹣40米表示他向南走40米。( )
12.中国人最先认识和使用负数。( )
13.温度计从﹣3℃下降3℃后是0℃。( )
14.0是最小的数。( )
15.A冷库的温度是﹣6℃,B冷库的温度是﹣10℃ ,两库温度相差﹣16℃。( )
16.温度从﹣6℃上升1℃后是﹣7℃。( )
17.公共汽车记录乘客变化情况下车3人记作﹣3,上车5人应该记作﹢5。( )
18.鲁山某天最高气温18摄氏度,最低气温﹣2摄氏度,温差最大是20摄氏度。( )
19.小海向东走8米记作﹢8米,那么向南走8米记作﹣8米。( )
20.甲、乙两个冷库,甲冷库温度﹣18度,乙冷库温度﹣20度,乙冷库温度高。( )
21.一个三角形的底扩大到原来的10倍,面积一定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
22.如果1平方米可以站8个小朋友,那么2公顷可以站16000个小朋友。( )
2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
24.一个农场占地20公顷,五个这样的农场占地1平方千米。( )
25.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是100。( )
26.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一定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
27.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原来的3倍,高不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3倍。( )
28.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等底等高的时候,三角形的面积也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9.盐城的土地总面积约为16931公顷。( )
30.如果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和这个平行四边形一定等底等高。( )
3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
32.一个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它们的面积相等,则它们的高也相等。( )
33.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80cm2,高20cm,求它的上、下底之和是多少cm,列式为180×2÷20。( )
3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厘米,与它等底、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的高是5厘米。( )
35.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时,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学习过的知识。( )
36.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不管它们的形状如何,面积一定相等。( )
37.一条公路的路基长100千米,宽50米,这条公路占地5平方千米。( )
38.梯形的上底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4倍。( )
39.1公顷一定是指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
40.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高和底也一定相等。( )
41.小数的小数部分可能大于1。( )
42.0.6与0.7之间没有小数。( )
43.8.00和8,大小相同,意义不同。( )
44.3.398中的两个“3”所在的数位虽然不同,但是表示的意义相同。( )
45.3.996精确到百分位约是4.0。( )
46.7.41>□.4,□中可以填0,1,2,3,4,5,6这7个数。( )
47.0.275保留两位小数约是0.28。( )
48.没有大于0.5且小于0.6的数。( )
49.把0.080化简成0.08,两个数的大小还是一样的,因为80个0.001等于8个0.01。( )
50.4.99和5.04保留一位小数都是5.0。( )
51.大于0.2小于0.8的小数有5个。( )
52.3.10和3.100的计数单位不同,大小相等。( )
53.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
54.没有最大的小数,也没有最小的小数,但是小数有最大的计数单位,是0.1。( )
55.1.3和1.30大小相等,表示的意义也相等。( )
56.6.008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就是0.001。( )
57.1.05里有105个百分之一。( )
58.在5.9的末尾添上3个0,这个数大小不变。( )
59.3.5里面有35个0.01,有350个0.001。( )
60.2.5米=2.50米=2.500米。( )
61.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
62.计算0.8+0.2-0.8+0.2的结果是0。( )
63.在计算4.2+12.5时,算式中的两个“2”可以直接相加。( )
64.一桶水连桶共重15.5千克,用去一半水后,连桶共重8.2千克,桶重0.9千克。( )
65.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9.0,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9.04,最小是8.95,它们之间相差0.9。( )
66.计算9.48-5.4时,算式中“4”表示的计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减。( )
67.君君在计算-(4.5+3.7)时,错算成了-4.5+3.7这样计算出结果比原来正确结果是大。( )
68.红红买一本字典用去10.5元,买一本科技书用去14.8元,付出30元,找回4.7元。( )
69.0.95再加上5个百分之一就是1。( )
70.甲数是10.56,比乙数少0.56,乙数是10。( )
71.如果减数增加6.4,被减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差增加6.4。( )
72.在计算器上先按,再按,屏幕上就显示小数0.9。( )
73.十分位上的“8”与百分位的“8”相差0.72。( )
74.买3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要8.7元,买2支圆珠笔和3支铅笔要6.8元,一支圆珠笔比一支铅笔贵1.9元。( )
75.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如,计算4.75+3.2时,“2”要和“5”相加。( )
76.通常用计算器计算时,如果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可以省略不按。( )
77.如果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2.4,那么它们的差不变。( )
78.△-□=〇,如果△不变,□增加0.1,那么〇也增加0.1。( )
79.7.67这个数中,整数部分的“7”减6.93就和小数部分的“7”一样大了。( )
80.在计算器上按0.35这个数时,只要按 · 、 3 、 5 这三个键就可以了。( )
81.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左移动两位,再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原小数除以10。( )
82.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的积可能是一位小数。( )
83.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大约是600周。( )
84.一个自然数乘0.99的积小于它本身。( )
85.小数乘整数,所得的积是小数或整数。( )
86.买5块同样的香皂用去27.5元,每块香皂5.5元。( )
87.6.04×9的积是一位小数,0.78×6的积是两位小数。( )
88.循环小数的位数是无限的,因此,循环小数比有限小数大。( )
89.一个自然数乘小数,积一定比这个自然数大。( )
90.一个数除以0.001,就等于把这个数乘1000。( )
91.一个小数先乘1000,再除以100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
92.0.50505050是循环小数。( )
93.把89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9万。( )
94.计算小数乘法时,积的小数点一定要和因数的小数点对齐。( )
95.把9先缩小到它的,再扩大到新数的100倍,结果是原来的10倍。( )
96.3.03乘一个末尾无零的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
97.一头大象重5.6t,是一头牛的体重的8倍,求牛的体重要用乘法计算。( )
98.一根6米长的钢材重15千克,这根钢材平均每米重2.5千克。( )
99.马0.5小时跑32.5千米,豹1分钟跑2千米。豹的速度比马快。( )
100.15的7.8倍的结果与78个1.5相加的和一样。( )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
【分析】正负数表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以0℃为标准,高于0℃的温度记作正,那么低于0℃的温度记作负;﹣2℃到0℃,气温上升2℃,已知中午上升了3℃,那说明还需要从0℃上升到1℃,才能满足要求,所以中午的气温是1℃,据此解答。
【解析】3℃-2℃=1℃
凌晨的最低气温是-2℃,到了中午,气温上升了3℃,中午的气温是1℃。
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
【分析】0摄氏度以上称为零上几摄氏度,0摄氏度以下称为零下几摄氏度,所以0摄氏度不是没有温度,而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0摄氏度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不是没有温度;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
【分析】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在此题中,西和东是属于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向西走50米,记作﹢50米,那么向东走30米,才记作﹣30米。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由分析可知:
如果向西走50米,记作﹢50米,那么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
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
【分析】根据正负数的意义,比0大的数叫正数,比0小的数叫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解析】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5.√
【分析】正负数表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以0℃为标准,高于0℃的温度记作正,那么低于0℃的温度就记作负。﹣2℃到0℃,气温会上升2℃,已知中午气温上升了3℃,那说明还需要从0℃上升到1℃,才能满足要求,所以中午的气温是1℃。据此解答。
【解析】
凌晨的最低气温是﹣2℃,到了中午,气温上升了3℃,中午的气温是1℃。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
【分析】根据正负数的意义可知,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方向,而负数与正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如向西表示正数,那么向东表示负数。
【解析】如果向西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向东走40米记作﹣40米。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
【分析】以0℃为标准,低于0℃记为负,﹣4℃比0℃低了4℃,19时的气温比12时下降了2℃,在4℃的基础上又下降了2℃,据此确定低于0℃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即可。
【解析】4℃+2℃=6℃
某地某一天12时的气温是﹣4℃,19时的气温比12时下降了2℃,19时的气温是﹣6℃,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8.√
【分析】根据题意,结合正负数的意义可知,超出90的部分记为正数。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110-90=20(厘米)
所以110厘米记作﹢20厘米。
故答案为:√
9.√
【分析】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小于0的数,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大于0的数是正数,小于0的数是负数。
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0.√
【分析】根据正、负数的意义可知,大于0的数是正数,小于0的数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据此判断。
【解析】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如:﹣7<0<﹢9。
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1.√
【分析】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哪一个为正,则和它相反的就为负。据此判断。
【解析】小明向北走50米记作﹢50米,﹣40米表示他向南走40米。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2.√
【分析】有关正负数的意义和正负数加减运算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九章算术》中,其中的“方程”一章明确引进了负数,并给出了正数、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称为“正负术”。《九章算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完成;国外最早提到负数的是7世纪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
【解析】由分析中内容可知:中国人最先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3.×
【分析】﹣3℃表示零下3℃,再下降3℃后是零下6℃,即﹣6℃。
【解析】通过分析可得:温度计从﹣3℃下降3℃后是﹣6℃。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4.×
【解析】比0小的数是负数,比0大的数是整数。负数<0<正数。例如:﹣5<0<1,负数的个数是无数的,所以,没有最小的数。
故答案为:×
15.×
【分析】负数表示零下的温度,﹣6℃表示在零刻度线下6个单位,﹣10℃表示在零刻度线下10个单位,用10-6即是两库温度相差的度数。据此解答。
【解析】10-6=4(℃)
两库温度相差﹣4℃。
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6.×
【分析】根据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表示具有意义相反的两种量;零上温度记为正,则零下温度记为负;根据温度表中,负数都在0℃以下,﹣6摄氏度与0之间有6格,如果﹣6℃上升1℃,那么和0之间的距离就缩小1格,应是﹣5℃,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温度从﹣6℃上升1℃后是﹣5℃。
原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7.√
【分析】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果下车人数记为负,则上车人数记为正,据此分析。
【解析】公共汽车记录乘客变化情况下车3人记作﹣3,上车5人应该记作﹢5,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8.√
【分析】最高气温18摄氏度高于0摄氏度18度,最低气温﹣2摄氏度,低于0摄氏度2度,则它们相差18+2=20摄氏度,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18+2=20(摄氏度)
鲁山某天最高气温18摄氏度,最低气温﹣2摄氏度,温差最大是20摄氏度。
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9.×
【分析】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向东走记为正,那么向西走记为负,据此分析。
【解析】小海向东走8米记作﹢8米,那么向西走记为负,南和东不表示相反意义,向南走8米不能用负数表示,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0.×
【分析】两负数比大小,不管负号,数值越大的负数越小,据此分析。
【解析】18<20,所以﹣18>﹣20,甲、乙两个冷库,甲冷库温度﹣18度,乙冷库温度﹣20度,甲冷库温度高,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1.×
【分析】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则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底和高共同决定的,题目中说三角形的底扩大到原来的10倍,但未说明高的变化情况,因此面积的变化情况无法确定,举例说明即可。
【解析】由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知,当三角形的底扩大到原来的10倍,高不变时,三角形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10倍;当三角形的底扩大到原来的10倍,高缩小到原来的时,三角形的面积不变,所以一个三角形的底扩大到原来的10倍,面积不一定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题目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2.×
【分析】由题意知,根据1公顷=10000平方米,先将2公顷转换为平方米,再计算总人数。
【解析】2×10000=20000(平方米)
每平方米可站8个小朋友,总人数为:
20000×8=160000(个)
故答案为:×
23.×
【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若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等底等高,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但题目未说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是否等底等高,因此无法确定两者的面积关系。
【解析】通过分析可得: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但题目未明确两者底和高相等,因此该结论不一定成立。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4.√
【分析】本题需要判断五个占地20公顷的农场总面积是否为1平方千米。根据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计算五个农场的总面积并与1平方千米比较即可。
【解析】1. 每个农场面积:20公顷
2. 五个农场总面积:20公顷×5=100公顷
3. 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
4. 比较结果:100公顷=1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
25.√
【分析】根据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因此两者之间的进率是100。
【解析】1平方千米=100公顷,例如:3平方千米=300公顷,5平方千米=500公顷。因此,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为100,题目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6.×
【分析】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公式可知,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据此判断。
【解析】如图: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果两个梯形只是面积相等,形状不相同,那么它们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7.√
【分析】假设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米,高是2米,由题意可知,扩大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米,高不变,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分别求出平行四边形原来与扩大后的面积,再用扩大后的面积除以原来的面积,即可得解。
【解析】假设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米,高是2米。
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原来的3倍,高不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3倍。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8.√
【分析】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据此可知当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乘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乘积相等时,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可以据此举例判断。
【解析】假设三角形的底是6,高是4,平行四边形的底是8,高是3;
三角形的面积:
4×6÷2
=24÷2
=1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8×3=24
24÷12=2
所以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等底等高的时候,三角形的面积也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故答案为:√
29.×
【分析】1平方千米=100公顷,根据生活经验,平方千米适合计量特别大的土地面积,例如:国土面积、城市面积;公顷适合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例如:广场面积、校园面积、湖泊面积。盐城是一座城市,面积特别大,所以适合用平方千米计量,据此解答。
【解析】 据分析可知,盐城是一座城市,盐城的土地总面积应该约为16931平方千米,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0.×
【分析】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不一定这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是等底等高,据此举例解答。
【解析】三角形的底是4,高是6;
面积:4×6÷2
=12÷2
=6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高是4;
面积:3×4=12
4≠3;6≠4;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个三角形和这个平行四边形不一定等底等高。
原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1.×
【分析】两个大小相同,形状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说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2.×
【分析】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三角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两者之间有三种关系:1、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高也相等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2、在等面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的情况下,梯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高的2倍;3、等面积等高的情况下,梯形上下底的和是平行四边形底的2倍。
以上三种情况如果不理解,可以采用赋值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举例说明即可。
【解析】假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上下底之和是4厘米,
平行四边形的高:12÷4=3(厘米)
梯形的高:12×2÷4
=24÷4
=6(厘米)
3≠6
所以一个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它们的面积相等,则它们的高不相等,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3.√
【分析】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可知:上下底之和=面积×2÷高,由此代入数据计算出结果即可作出选择。
【解析】180×2÷20
=360÷20
=18(cm)
它的上、下底之和是18cm,列式为180×2÷20,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4.×
【分析】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都为1厘米,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代入数据,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再根据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代入数据计算,求出三角形的高,即可判断。
【解析】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都为1厘米。
10×1=10(平方厘米)
三角形的高:10×2÷1=20(厘米)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厘米,与它等底、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的高是20厘米。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5.√
【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把它们分别转化为长方形进行推导;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它们分别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因此,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将新知识转化成学习过的知识,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时,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学习过的知识。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6.√
【分析】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面积 = 底 × 高 ÷ 2。这个公式适用于所有三角形,只要底和高确定,面积就唯一确定 。
【解析】因为,所以当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不管它们的形状如何,面积一定相等。
故答案为:√
37.√
【分析】把这条高速公路的路基看作是一个长100千米,宽50米的长方形,要求这条公路路基的占地面积,也就是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代入数值计算即可解答。注意题中单位不统一,换算单位。
【解析】50米=0.05千米,100×0.05=5(平方千米),则这条公路占地5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
38.×
【分析】假设梯形的上底是2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4厘米,则上底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后的上底和高分别是2×2=4(厘米)、4×2=8(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分别求出原来的梯形面积和上底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后梯形的面积,再用上底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后梯形的面积除以原来梯形的面积即可解答。
【解析】假设梯形的上底是2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4厘米,则上底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后的上底和高分别是2×2=4(厘米)、4×2=8(厘米)。
(2+3)×4÷2
=5×4÷2
=20÷2
=10(平方厘米)
(4+3)×8÷2
=7×8÷2
=56÷2
=28(平方厘米)
28÷10=2.8
所以梯形的上底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没有扩大到原来的4倍。
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9.×
【分析】先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求出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再根据面积单位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为10000,即1公顷=10000平方米,结合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判断。但是要明确1公顷的土地并不一定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土地,只要面积为10000平方米即可。
【解析】100×100=1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
由分析可知, 1公顷一定是指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0.×
【分析】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相等,但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平行四边形,不一定等底等高,举例说明即可。
【解析】24=8×3=6×4
如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都是24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是8厘米、3厘米,也可以是6厘米、4厘米,因此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高和底不一定相等,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1.
×
【分析】根据小数的定义,小数部分是指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每一位的计数单位都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等。无论小数点后有多少位,每一位上的数字最大为9,因此小数部分的最大值为0.999…,始终小于1。
【解析】小数的小数部分由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等组成,每一位的数值范围是0到9。例如,0.9的小数部分是0.9,0.99的小数部分是0.99,依此类推。无论小数点后有几位,小数部分的总和始终小于1(如0.999…无限趋近于1但始终小于1)。因此,小数的小数部分不可能大于1,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2.×
【分析】0.6和0.7之间没有一位小数,但是有两位小数如0.61、0.62……,三位小数如0.611、0.612、0.613……,还有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等。所以在没有明确小数位数的情况下,0.6和0.7之间有无数个小数。据此判断。
【解析】0.6和0.7之间有无数个小数。
原题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43.√
【分析】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因此8.00和8的大小相同。但8.00的计数单位是0.01,8的计数单位是1,两者的意义不同。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8.00和8,大小相同,意义不同。
故答案为:√
44.×
【分析】3.398中,左边的“3”位于个位,表示3个一;右边的“3”位于十分位,表示3个0.1。虽然数值都是3,但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据此判断。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3.398中的两个“3”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5.×
【分析】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小于5直接舍去,大于或等于5向前一位进一。
【解析】3..996≈4.00
3.996精确到百分位约是4.0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6.√
【分析】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1)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2)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往右进行比较,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解析】7.41>□.4,根据小数大小比较方法可知,□≤7,因此□中可以填0,1,2,3,4,5,6这7个数,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47.√
【分析】近似数的取值方法是“四舍五入”,当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一位的数字小于5时,舍去;等于或大于5时,向前一位进1。保留两位小数时,需看第三位千分位上的数。
【解析】0.275的千分位上的数是5,根据“四舍五入”原则,5等于5,需向前一位进1。第二位小数原本是7,进1后变为8,因此0.275保留两位小数约是0.28。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48.×
【分析】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据此可知没有大于0.5且小于0.6的一位小数,但大于0.5且小于0.6的小数不只一位小数,还有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如0.51,0.521等,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大于0.5且小于0.6的小数有无数个;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9.√
【分析】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据此0.080=0.08,10个0.001是0.01,80个0.001就是8个0.01。
【解析】根据分析可得:
把0.080化简成0.08,两个数的大小还是一样的,因为80个0.001等于8个0.01。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50.√
【分析】把一个小数保留一位小数:看百分位的数字,如果百分位的数字大于或等于5,则给十分位加1再去掉十分位后面的数字,如果百分位的数字小于5,则直接去掉十分位后的数字即可,据此解答。
【解析】4.99≈5.0
5.04≈5.0
4.99和5.04保留一位小数都是5.0。
故答案为:√
51.×
【分析】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将0.2和0.8的末尾添上1个0、2个0、3个0…,中间又会出现新的小数,据此分析。
【解析】0.2=0.20=0.200=0.2000…、0.8=0.80=0.800=0.8000…
大于0.2小于0.8的小数除了0.3、0.4、0.5、0.6、0.7,还有0.31、0.301、0.3001等无数个小数,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2.√
【分析】3.10的计数单位是0.01,3.100的计数单位是0.001,再根据小数性质:小数的末尾添加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据此可得出答案。
【解析】3.10的计数单位是0.01,3.100的计数单位是0.001,则3.10和3.100的计数单位不同;3.10=3.100,则3.10和3.100的大小相等。
故答案为:√
53.√
【分析】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比较大小方法进行比较,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数就大;十分位相同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数就大;百分位相同比较千分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据此做出判断即可。
【解析】由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可知: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故答案为:√
54.√
【分析】小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小数,也没有最小的小数。小数点右边的最高位为十分位,所以小数的最大计数单位是0.1,但小数没有最低位,即小数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由分析可知:没有最大的小数,也没有最小的小数,小数有最大的计数单位,是0.1,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55.×
【分析】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小数的意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据此判断。
【解析】1.3=1.30
1.3表示13个0.1,1.30表示130个0.01。
因此1.3和1.30大小相等,表示的意义不同。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6.×
【分析】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0.1;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0.001,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据此分析。
【解析】6.008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就是0.001,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7.√
【分析】根据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可知,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位,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或0.1、百分之一或0.01、千分之一或0.001……;数位上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解析】1.05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所以1.05里有105个百分之一。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58.√
【分析】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据此分析。
【解析】在5.9的末尾添上3个0是5.9000,5.9=5.900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
59.×
【分析】个位的计数单位是1,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0.1;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0.01;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据此分析。
【解析】3.5=3.50
3.5里面有35个0.1,有350个0.01,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0.√
【分析】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加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据此可得出答案。
【解析】2.5米=2.50米=2.500米,则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61.√
【分析】小数加减法计算时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时一样,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开始算起。小数加减法计算时不能将小数末尾对齐。则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2.×
【分析】根据带符号搬家,原式化为:0.8-0.8+0.2+0.2,在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即可。
【解析】0.8+0.2-0.8+0.2
=0.8-0.8+0.2+0.2
=0.2+0.2
=0.4
所以计算0.8+0.2-0.8+0.2的结果是0.4,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3.×
【分析】小数加法的运算方法是,先把小数点上下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4.2的2在小数点后第一位,12.5的2在个位上,不能直接相加,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4.2+12.5=16.7
在计算4.2+12.5时,算式中的两个“2”不可以直接相加。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4.√
【分析】先用15.5减去8.2,计算出一半水的重量;再用15.5依次减去两个“一半水的重量”,计算出桶重;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一半水的重量:15.5-8.2=7.3(千克),桶重:15.5-7.3-7.3=0.9(千克),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5.×
【分析】一个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时,需要看百分位上数的大小,百分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5需要向前一位进一,小于5直接舍去,用“四舍五入”法求它的近似数。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9.0,可以是8.95 “五入”得到的,也可以是9.04“四舍”得到的,所以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9.0,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9.04,最小是8.95,用9.04减去8.95就是两者相差多少,据此解答。
【解析】9.04-8.95=0.09
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9.0,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9.04,最小是8.95,它们之间相差0.9。这句话错误,应该相差0.09。
故答案为:×
66.√
【分析】小数之间的减法计算:将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及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减起,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结果点上小数点;依此判断。
【解析】在9.48中,4在十分位上,表示4个0.1;在5.4中,4在十分位上,表示4个0.1;
则计算9.48-5.4时,算式中“4”表示的计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减。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7.√
【分析】
假设中的数为10,然后把10代入到算式-(4.5+3.7)和-4.5+3.7进行计算,然后再进行对比即可。
【解析】
假设中的数为10
-(4.5+3.7)
=10-(4.5+3.7)
=10-8.2
=1.8
-4.5+3.7
=10-4.5+3.7
=5.5+3.7
=9.2
1.8<9.2
则这样计算出结果比原来正确结果是大。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8.√
【分析】先用10.5加上14.8,求出红红一共花了多少钱,再用30减去花的钱数,即可求出应找回的钱数,据此判断。
【解析】30-(10.5+14.8)
=30-25.3
=4.7(元)
则应找回4.7元。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9.√
【分析】根据题意,0.95再加上5个百分之一,5个百分之一即0.05,也就是0.95+0.05,根据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算出得数,即可判断。
【解析】0.95+0.05=1
0.95再加上5个百分之一就是1。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0.×
【分析】根据小数加法的意义,用甲数加上其比乙数少的数值,可得乙数是多少,据此进行判断即可。
【解析】由分析可得:
10.56+0.56=11.12
据此可得乙数是11.12,而不是10。
故答案为:×
71.×
【分析】如果减数增加,被减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差减少。
【解析】如果减数增加6.4,被减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差减少6.4,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2.√
【分析】
在计算器上先按,再按,则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十分位上是9,据此解答。
【解析】
通过分析,在计算器上先按,再按,屏幕上就显示小数0.9。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3.√
【分析】十分位上为“8”是0.8,百分位上为“8”的数是0.08,用0.8减去0.08,得到的结果,再进行比较,即可解答。
【解析】0.8-0.08=0.72
十分位上的“8”与百分位的“8”相差0.72。
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4.√
【分析】由题意,3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要8.7元,买2支圆珠笔和3支铅笔要6.8元,用买3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的钱数,减去买2支圆珠笔和3支铅笔的钱数,可得1支圆珠笔比1支铅笔多的钱数,据此跟1.9元比较即可。
【解析】由分析可得:
8.7-6.8=1.9(元)
所以买3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要8.7元,买2支圆珠笔和3支铅笔要6.8元,一支圆珠笔比一支铅笔贵1.9元。
故答案为:√
75.×
【分析】根据小数加减分的计算方法:小数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低位加起,满十进一;小数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低位减起,退一当十,相同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据此解答。
【解析】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如,计算4.75+3.2时,“2”要和“7”相加。
原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6.√
【分析】用计算器计算时,如果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可以不按,直接按小数点及后面的小数部分即可。如:用计算器计算0.2×0.5时,可以直接按“.”“2”“×”“.”“5”“=”即可求出结果。
【解析】通常用计算器计算时,如果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可以省略不按。
故答案为:√
77.√
【分析】可以举例验证,设一道减法算式是5.5-1.1=4.4,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2.4后分别是7.9和3.5,再计算结果是:7.9-3.5=4.4,由此判断对错。
【解析】如果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2.4,那么它们的差不变,此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8.×
【分析】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了多少,那么差就减少了多少。
【解析】△-□=〇,如果△不变,□增加0.1,那么〇减少0.1,故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9.√
【分析】7.67小数部分的7表示7个0.01,就是0.07,而整数部分的“7”减6.93,就是“7-6.93=0.07”。
【解析】7.67小数部分的7表示7个0.01,就是0.07;7-6.93=0.07,0.07=0.07;所以7.67这个数中,整数部分的“7”减6.93就和小数部分的“7”一样大了;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0.√
【分析】根据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按小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0,再按小数点,再按3和5;一种是直接按小数点,再按3和5,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计算器上按0.35这个数时,只要按 · 、 3 、 5 这三个键就可以了。
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1.√
【分析】把一个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把一个小数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就是把这个数分别除以10、100、1000……也就是把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据此解答。
【解析】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左移动两位,再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即相当于原小数除以10。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2.√
【分析】计算小数乘法时,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最后把小数部分末尾的0去掉;如果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那么积的小数位数小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和;如果积的小数部分末尾不是0,那么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和,举例说明即可。
【解析】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的积可能是一位小数,说法正确,比如0.4×0.25=0.1。
故答案为:√
83.√
【分析】一周有7天,600周就有4200天;一年有365天,看4200里有多少个365,就有多少年,也就是学生大约的年龄,再结合生活实际,六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1~12岁,据此判断。
【解析】600×7=4200(天)
4200÷365≈11.5(岁)
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大约是600周。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4.×
【分析】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据此判断。
【解析】如:0×0.99=0,0=0;
1×0.99=0.99,0.99<1;
所以,一个自然数(0除外)乘0.99的积小于它本身。
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85.√
【分析】小数乘整数的积可能是整数,也可能是小数,举例说明即可。
【解析】1.5×2=3
1.6×2=3.2
小数乘整数,所得的积是小数或整数。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6.√
【分析】总价÷数量=单价,已知购买香皂的总价是27.5元,数量是5块,所以列式:27.5÷5,求出每块香皂的单价,即可判断。
【解析】27.5÷5=5.5(元)
所以,每块香皂的单价是5.5元。原题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87.×
【分析】根据“积的小数位数等于所有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可知:
6.04×9中,因数6.04是两位小数,9是整数,所以它们的积是两位小数;
0.78×6中,因数0.78是两位小数,6是整数,所以它们的积是两位小数。
【解析】6.04×9=54.36
0.78×6=4.68
6.04×9的积是两位小数,0.78×6的积是两位小数。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88.×
【分析】根据循环小数和有限小数的认识,以及小数大小比较方法,举例说明即可。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
一个无限小数,如果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是由一个或几个数字依照一定的顺序连续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比较小数的大小:(1)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2)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往右进行比较,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解析】2.3是有限小数,0.333……是循环小数,2.3>0.333,所以循环小数不一定比有限小数大,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89.×
【分析】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原数;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l的数,积大于原数,据此进行判断。
【解析】如:3×1.1=3.3
3<3.3
3×0.9=2.7
3>2.7
所以一个自然数乘小数,积不一定比这个自然数大,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90.√
【分析】举例说明,一个数除以0.001与这个数乘1000的得数,再比较,得出结论。
【解析】如:0.5÷0.001=500
0.5×1000=500
即0.5÷0.001=0.5×1000
所以,一个数除以0.001,就等于把这个数乘1000。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91.√
【分析】根据题意,一个小数先乘1000,相当于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三位;再除以1000,相当于小数点再向左移动三位;据此判断。
【解析】如:0.1×1000÷1000
=100÷1000
=0.1
0.1=0.1,小数大小没有变。
所以,一个小数先乘1000,再除以100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92.×
【分析】小数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小数点后面的小数是有限的、可数的;而无限小数的小数点后面的小数是无限的、不可数的。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解析】0.50505050是有限小数,没有循环节,不是循环小数。
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93.×
【分析】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也就相当于把这个数除以10000,在后面加个万字即可。
【解析】由分析可知:
把89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8.9万。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94.×
【分析】根据小数乘法的法则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不是将积的小数点和因数的小数点对齐。例如:,先按照整数的乘法计算,,因数有两位小数,有一位小数,两个因数有位小数,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即可得。
【解析】因为小数乘法的法则是先按照整数的乘法计算,再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所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不是将积的小数点和因数的小数点对齐,
所以“计算小数乘法时,积的小数点一定要和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95.√
【分析】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扩大到10倍、100倍、1000倍……,反之也成立。
把9先缩小到它的,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0.9,再扩大到新数的100倍就是将0.9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90,90是9的10倍。
【解析】把9先缩小到它的,再扩大到新数的100倍,结果是原来的10倍,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96.√
【分析】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需要在前面补0占位。
【解析】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知,在不考虑两位小数末尾有零的情况,如1.10、2.00等,那么3.03乘一个末尾无零的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97.×
【分析】根据题意,一头大象的体重=一头牛的体重×8倍,所以一头牛的体重=5.6÷8=0.7(t),据此解答。
【解析】据分析可得:
5.6÷8=0.7(t)
即一头牛的体重是0.7t,
所以求牛的体重要用除法计算,故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98.√
【分析】用总千克数除以总长度,求出钢材平均每米重,再进行比较,即可解答。
【解析】15÷6=2.5(千克)
一根6米长的钢材重15千克,这根钢材平均每米重2.5千克。
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99.√
【分析】根据1小时=60分钟,统一单位,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分别计算出豹和马的速度,比较即可。
【解析】0.5小时=30分钟
32.5÷30≈1.08(千米/分钟)
2÷1=2(千米/分钟)
2>1.08
马0.5小时跑32.5千米,豹1分钟跑2千米。豹的速度比马快,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00.√
【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几乘几即可;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15×7.8=117,78×1.5=117,所以15的7.8倍的结果与78个1.5相加的和一样,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