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
①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初步了解我国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发展进程;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观察相关文物图片与地图,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成就,树立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初步认识并总结历史上朝代更替的基本规律,理解民心向背在王朝更替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长河,会发现一些璀璨夺目的文化遗迹。陶寺遗址中规整有序的城郭布局、精美绝伦的礼器,诉说着原始社会晚期高度发达的文明。良渚古城那宏伟的水利工程、神秘庄严的玉琮,彰显出当时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而在历史的演进中,我们即将跨越到封建社会开端的夏商周时期,从夏朝开启 “家天下” 的世袭制,到商朝甲骨文里记录的复杂祭祀与政治,再到周朝完备的宗法分封体系。这是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迈向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关键转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变革力量?今天,就让我们沿着陶寺遗址、良渚古城的文明脉络,一同探寻通往夏商周封建时代的神秘分界之路 。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二、讲授新课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1)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P22,概况夏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2)学生活动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 禹
都城 阳城(今河南登封)
地位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教师补充:禹的儿子启据不接受传统举贤禅让做法,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家天下”形成,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教师活动
想一想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学生活动
天下为公:禅让制,传贤。天下为家:世袭制,传子。“家”:指帝王把国家政权当做自家财产,在一家一姓之间传承。
教师强调: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开始。
2.夏朝的统治
(1)教师活动
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朝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说明了什么现象?
(2)学生活动
①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②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3.夏朝的灭亡
(1)教师活动
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二)商朝的统治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第二目内容,归纳商朝的建立与统治的基本内容。
(2)学生活动
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 商汤
都城 亳
重大事件 盘庚迁殷
统治前期: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统治中期:商朝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首都是国家的中心,为什么要多次迁都?
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联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尚书·盘庚》
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史记·殷本纪》
(3)学生活动
①自然灾难;②王室争夺权力。
(4)教师活动
梳理商朝后期的统治措施,思考商朝走向灭亡的原因?
(5)学生活动
统治后期:①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
②对外连年征伐,耗费国力。
③经济上横征暴敛。
④政治上实行严刑峻法。
灭亡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西周的兴衰
教师过渡:公元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乘胜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1.西周的建立
(1)教师活动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统治
(1)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P26,梳理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基本概况?
(2)学生活动
①目的:巩固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③权利与义务:
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
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经济上:交纳贡赋。
权利: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可以在自己的封底内进行再分封。
④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教师活动
分析下述材料,得出分封制的作用?
材料1:经过大分封,各方诸侯都以周夭子为天下共主。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格局。……它因层层分封所确立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形成的王权要比夏商集中,这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2: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汉·司马迁《史记》
(4)学生活动
积极作用:①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②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消极作用:诸侯拥兵自重,导致周王室衰微,出现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局面。
3.西周的灭亡
(1)教师活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归纳概括三代王朝兴盛和灭亡的相似之处,并说说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2)学生活动
相似之处:
开国君主都是励精图治,爱惜民力,注重国家发展,任用贤才
灭国之君都是暴君,统治者荒淫无度、统治残暴、不爱惜民力……
启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为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惜民力,爱护百姓,任用贤才,广纳谏言……
③总结反思
三、课堂总结
本课通过对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建立与更替的叙述,了解了我国历史上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夏商西周相关史实的说明,了解与认识这一时期王朝更替的原因和规律,以及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识读历史地图方面,学生通过对《夏商周形势图》的分析,初步掌握了从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如判断王朝统治区域的大致范围,但对于地图中一些细节信息,如重要诸侯国的地理位置与王朝兴衰的关联,挖掘不够深入。而通过对夏商周王朝更替过程中暴君统治导致王朝灭亡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