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6 10:4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案
①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道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走向衰微的具体表现,初步了解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动荡变化的历史趋势。(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的联系,理解争霸战争对当时政治格局的影响。知道春秋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尝试运用多种史料,说明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发展状况,了解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与深远意义,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其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生产力提高,诸侯开始崛起并竞相称霸,为了图强开始变法改革。通过这种变革,奴隶制度最终消亡,新兴的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教师过渡:西周,曾以礼乐为纲,分封诸侯,构建起稳固的统治秩序。但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幽王烽火失信,镐京沦陷,西周的辉煌就此终结,东周的春秋大幕徐徐拉开。往昔周天子号令天下的威严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诸侯们各自为政、争霸称雄的混乱局面。从郑庄公 “射中王肩” 挑战天子权威,到楚庄王 “问鼎中原” 彰显野心,春秋舞台上,各方势力粉墨登场,精彩不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见证这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春秋争霸风云。

二、讲授新课
(一)王室衰微
1.表现
(1)教师活动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 ,请同学们思考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2)学生活动
①分封制逐步瓦解;
②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
③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从听王命;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陷入危机。
2.结果
(1)教师活动
从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2)学生活动
诸侯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周天子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诸侯争霸
1.背景
(1)教师活动
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它
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
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
主地位。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为何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2)学生活动
①周王室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尊王”可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攘夷”就是中原诸侯国团结在一起,共同对付和打击非中原区诸侯国。
2.表现
(1)教师活动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称霸。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结合下则材料,和课本P30的《相关事实》,思考齐桓公为能成为春秋时期首位霸主的原因?
齐国是东方一个大国,临海,盛产鱼盐矿藏,经济富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学生活动
①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富庶;
②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③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号令诸侯,获得政治优势。
3.影响
(1)教师活动
根据材料分析诸侯争霸有何影响?
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二:纵观春秋大国争霸余中华民族发生的关系,可以指出两个方面:其一,各大国分别灭掉许多邻近的少数族部落方国,这些被灭国的少数族便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其二,本来属于“四夷”的楚、秦、吴、越。在发展中接受华夏先进文化。
——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生产被破坏,田地荒芜。
——统编版《中国历史》
(2)学生活动
①导致许多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局部统一;
②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③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教师强调:春秋争霸的实质是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第三目,归纳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学生活动
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
工商业:商业活动活跃、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3)教师活动
结合所学,梳理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分析金属生产工具的优势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4)学生活动
1.变化:从石器、木器、骨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
2.优势:生产效率更高,可以大范围扩大农业种植的区域。
3.认识:生产工具的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教师强调: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③总结反思
三、课堂总结
本课通过对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了这一时期动荡变化的时代特征;通过对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情况的简要讲述,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该时期生产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水平,并开始认识到在各种政治新气象、新状况出现的背后,经济都是深层次的原因,初步掌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通过讲述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进而引发经济基础变化,最终促使政治格局变动,如诸侯势力崛起、争霸战争频繁等。通过本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反思,明确了诸多改进方向,在今后教学中,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