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百家争鸣》教案
①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阅读史料,观察图片,了解老子与孔子的生平、著作和主要思想;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提高对史料的解毒能力。(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列表归纳儒、墨、道、法、兵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主张;结合社会背景,分析百家争鸣作为社会思想与这一时期其他领域变动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多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的认同。(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视频《百家争鸣》。
教师过渡:同学们,从视频当中你能够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是怎样的一个时代?生机勃勃,群星荟萃,繁荣璀璨。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看来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一时期虽然动荡,但也孕育出了一批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学者以及众多异彩纷呈的思想,很多思想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那么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学派?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百家争鸣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第7课《百家争鸣》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老子和《道德经》
1.老子简介
(1)教师活动:老子,姓李名耳,即老聃,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识渊博。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
2.思想主张
(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指出材料分别反映了老子的什么主张?
材料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教师补充:“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总规律,人们要顺其自然。
材料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教师补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材料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教师补充: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
【提示】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的自我能动性。
学生活动:
①核心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②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③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④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简介
(1)教师活动: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思想主张
(1)教师活动
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政治主张
(1)教师活动
①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②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能否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2)学生活动
积极意义:①德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同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道德思想的弘扬有利于端正社会风气。
不能。德治思想并不适用于动荡、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很难帮助国君实现富国强兵的抱负。
4.教育主张
(1)教师活动
①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③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文化成就
(1)教师活动
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诗》《书》《礼》《乐》《周易》《春秋》),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教师补充: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
教师过渡:【名词解释·百家争鸣的含义及争论焦点】
概念:指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争论的焦点: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
1.背景
(1)教师活动
结合所学和图片,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新变化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材料:
(2)学生活动:
①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大动荡: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
③文化大繁荣: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
2.诸子百家的主张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梳理墨、儒、道、法、兵家的基本信息。
(2)学生活动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荀子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选贤任能
道家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哪些学派的哪些主张?
学生活动
儒家:民贵君轻、仁;道家:顺其自然、追求自由;墨家:平等、兼爱;法家:公平公正、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教师活动
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②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思想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③总结反思
三、课堂总结
本课通过讲述老子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核心思想等,以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初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感受到古代思想家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安邦的智慧,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百家争鸣这一思想盛宴,我在教学中引入大量经典著作原文,如《论语》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子》里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等语句。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画像、故事场景插画,还播放了相关历史纪录片片段,将抽象的思想具象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使他们仿佛穿越回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在讲解诸子百家思想内涵时,部分内容停留在表面。例如,对于墨家 “兼爱”“非攻” 思想,只是简单解释其倡导无差别爱人、反对战争,未深入剖析该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在当时错综复杂的诸侯国关系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导致学生对墨家思想理解流于浅层,难以体会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