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①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甲骨文、青铜器、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并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认识甲骨文对历史研究和汉字演变的重要价值。认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观察、鉴赏夏商周时期典型的青铜器,概括夏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成就,认识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之间的关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是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太阳神鸟金饰,通体圆形,采用镂空方式呈现出内外两层图案。内层图案是一个圆圈,周边均匀分布着12条旋转的齿状光芒,整体好像不停旋转的太阳。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飞鸟组成,围绕在太阳的周围。这件金饰制作精美,表达了古人对大阳的崇拜。先秦时期,人们是如何看待日月星辰的?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二、讲授新课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1)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梳理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历程。
(2)学生活动
天文 商朝 商朝甲骨文有日食、月食的记载
西周 《诗经》——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春秋 《春秋》——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历法 夏朝 已有历法
商朝 历法逐渐完备
战国 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医学 战国 扁鹊发明切脉诊法,使用望、闻、问、切四诊法
战国 《黄帝内经》——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教师强调:古代天文、历法的起源发展,都与农业生产有关。
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2)学生活动
①含义: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②发现:1899年 清朝官员王懿荣
③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教师总结: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青铜器
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从主要内容中提取关键文字,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学生活动
特点 数量多,种类丰富
用途 祭祀、军事
代表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象征 身份地位和国家权力
铸刻文字 金文
教师总结:除中原地区出土大量青铜器物外,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其中,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三)《诗经》和“楚辞”
1.诗经
教师过渡:先秦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诗经》。它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教师活动
查阅资料,说说《诗经》有多少篇?分为哪几部分?涉及哪些内容?
学生活动
《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
2.“楚辞”
教师过渡: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1)教师活动
“楚辞”代表人物及作品?
(2)学生活动
代表人物屈原,代表作《离骚》
教师总结: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③总结反思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了解了反映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文学成就代表《诗经》和“楚辞”。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涵盖了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各个重要领域,内容丰富全面。但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不足,对青铜铸造工艺的讲解过于细致,导致留给文字演变部分的时间较为仓促,使得学生对甲骨文到金文的发展脉络理解不够深入。下次备课应合理规划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突出重点的同时兼顾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