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世称其为“亚圣”。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
朗读课文 第一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天时”、“地利”、“人和”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也是成就事业的三个重要条件。“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三者中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三者的具体内容分别是:战争的时机、作战的地理形势、民心的向背。
这三者中“人和”更重要。
因为“天时”、“地利”是客观条件,是外在的,而“人和”是主观条件,是内在的。良好的时机是可以创造的,恶劣的环境是可以改变的,而一旦丧失了良好的人群合作关系,我们只能走向失败。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例如有一座城)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攻打它却无法取胜。第二段:列举“攻而不胜”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可是却无法取胜,这正是说明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1、城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对于攻城一方 城小易攻。2、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3、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 4、原因何在?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又有一座城池)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和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 第三段:列举“委而去之”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离开了,这是说明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时上下团结的人心。 1、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战争结果如何?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3、为什么?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城池。第四段:提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限制人民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河的险峻,建立威信于天下不能依靠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 (1)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增强气势,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辩的论辩力量。 (2)作者这样写有何用?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第四段:结尾归结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印证“人和”的重要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治国之道,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治国之道,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第四段:结尾归结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印证“人和”的重要性。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天下都顺从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有不战的时候,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1、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表达了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仁政”统一天下的思想。
小结 本文采用层层推理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开头1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了“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论点,在第2段以攻城为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3段又以守城为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一段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一步推论“得道”与“失道”的不同结果。文章结构严密,推理清楚,说理深刻,有很强的说服力。
现在
如何
看待
孟子的
“人和”
主张?评价一:
“天时”指的是“战争的时机”,“地利”指的是“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指的是“民心向背”。这其中“人和”更为重要。因为“天时”“地利”是客观条件,外在的。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
良好的时机是可以创造的,恶劣的环境是可以改变的,而一旦丧失良好的人群合作关系,我们只能走向失败。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已能有这样的远见卓识,是相当了不起的。评价二:
我们应当看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密不可分,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其重要位置的主次先后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不宜把三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对哪一方更重要也不能做绝对化一成不变的理解。练习1、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攻势之大的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把上下相接、意思相对的两句话叫做“骈句”。骈句也可包括排比句。骈句因字句整齐,讲究音韵和对仗,所以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请从文中选取一例作点评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如“得道多助……战必胜矣”有三组骈句,运用对比、突出得道的意义;同时语势铿锵有力,具有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仁政”统一天下中考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996年吉林题)
1、作者孟子,战国人,是孔子以后_______思想的代表人物。
2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儒家C中考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对“得道者多助”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懂得统治方法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D、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4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线,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震慑天下。
DA中考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在文中空白处填出有关原句。
2、文中加点的“池”的意思是________,
“君子”在文中的同义词是___________。
3、“委而去之”正确的译句是( )
A、委托人到那里去。
B、丢下城池逃走。
C、委派人离开那里。
D、放弃(这里)到那儿去。
4、下面几个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正确的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城非/不高也
C、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护城河得道者BD 中考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从中可以反映孟子_______的政治思想。
6、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是借论战来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和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行“仁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