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
2.通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知道战国时期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 面的产生及影响。
3.学习古代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感受中国文化一脉相传,体会以“天下兴”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树立赓续传统、复兴民族的理想信念。
时空坐标
第 部分
壹
老子和《道德经》
1、简介
阅读教材39页,找出关于老子的相关信息
姓名:
时代:
地位:
著作:
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dān)
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又称《老子》)
1973年马王推汉墓出土
《道德经》竹简
“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2、思想主张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①思想的核心: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
材料二: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边塞居有善术者,其马无故入胡,众慰之。父曰:“此何讵不为福乎?”数月,马将胡骏马归,众贺之。父曰:“此何讵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子好骑,堕而折髀,众复慰之,父曰:“此何讵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②哲学思想: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辩证法思想
材料三:
退之道,不争而胜 。
道之柔,弱之胜强 。
——《道德经》
③处世之道: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材料四: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57章
④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第 部分
贰
孔子和儒家学说
1、简介
阅读教材P40—P41页,找出关于孔子的相关信息
孔子
姓名:
时代:
地位:
著作:
姓孔,名丘
春秋后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
2、思想主张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
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②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能稳定。
材料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3、政治主张
材料一:
景公问政孔子。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史记》
①政治主张:恢复西周礼治
4、教育主张
材料一:《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①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教学对象: 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②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成就及影响
①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②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影响:
①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②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第 部分
壹
百家争鸣
1、背景
问题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政冶和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据说荀子曾在这里游学,称为当时颇有威望的学术领袖。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①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
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③文化:私学兴起,为学木繁荣提供了阵地。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2、含义
百家:
争鸣:
“百”是泛指,数量多。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影响最大。
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3、代表人物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并划在书上。
学派 人物 人物简介 思想主张 作品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孟子》
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实行礼治,礼法并用,以维护社会秩序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著名思想家、军事家。
墨子
庄子
韩非
孙武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战而屈人之兵”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孙子兵法》
4、影响
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共同点:关注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追求治世。
老子
孔子
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
政治思想: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源于春秋
盛于战国
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韩非: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百家争鸣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核心思想:道、顺应自然
辩证思想: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以柔克刚。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荀子:礼治、礼法并用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教育家
思想家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课堂小结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1.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不能养活百官。于是有专门知识、技术的士和百工流散到民间,有的著书,有的招徒,有的讲学。这种情况的出现( )
A.巩固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B.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加剧
C.加快了铁犁牛耕的出现
D.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范围
D
2.“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这句话反映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3.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以下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的原因的是( )
A.私学兴起,下层人民可以接受教育 B.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C.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 D.社会生产力进步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