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人教八上地理核心考点读记:常考问答梳理(期中部分)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1. 简述我国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我国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2. 简述我国疆域辽阔的优越性。
(1)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利于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业。
(2)海陆兼备,背靠亚欧大陆,利于陆上对外交往合作。
(3)东临太平洋,海岸线长,海域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3. 简述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缓解措施。
(1)影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影响经济长远发展。
(2)缓解措施:鼓励生育,如推行三孩生育政策;加强老年福利的法律保障;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推迟退休年龄等。
4. 分析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
(1)自然条件: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平坦,以季风气候为主,水热条件好,人口密集;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崎岖,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为主,气候干旱或高寒,人口稀少。
(2)社会经济条件:东部经济发达,交通运输网稠密,交通便利;西部经济欠发达,交通运输网稀疏,交通不便。
(3)开发历史:东部开发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西部开发相对较晚,基础设施不完善。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1. 分析我国地势特征对河流、降水的影响。
(1)对河流的影响:很多河流自西向东流入海洋;河流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2)对降水的影响: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丰沛降水。
2. 简述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影响。
(1)有利影响:拥有比较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和旅游资源,在改善交通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资源优势,综合开发。
(2)不利影响: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多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3. 简述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2)成因
①我国跨纬度广,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低。
②北方地区邻近我国冬季风的发源地,加剧了北方的寒冷。
4. 分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1)我国国土辽阔,南北纬度跨度广,南北气温差异大。
(2)我国东西经度跨度大,东西降水(干湿状况)的空间差异大。
(3)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多,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5. 简述我国气候对农业、饮食、民居影响。
(1)农业生产
①作物类型:在季风区内,种植业受降水影响,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农作物有“南稻北麦、南甘北甜”的特点。
②作物熟制:热带地区一年三熟,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暖温带地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中温带、寒温带地区一年一熟。
(2)饮食:东部地区主食以米和面为主;西部地区主食以牛羊肉和乳制品为主。
(3)民居:东部民居较西部地区屋顶坡度大;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房屋设计多考虑保温隔热性能;南方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房屋设计多考虑通风散热性能。
6. 描述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外流河
①东北地区:径流量较大;汛期较长,有春汛和夏汛;含沙量较小,结冰期长。
②秦岭—淮河线以北(东北地区除外):径流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较大;汛期短,主要是夏汛;有结冰期,但结冰期较短。
③秦岭—淮河线以南:干流汛期长;径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较小;无结冰期。
(2)内流河:径流量较小,多为季节性河流;含沙量较大;汛期短,且集中在夏季。
7. 简述青海湖的湖泊类型及形成原因。
青海湖属于咸水湖。青海湖位于半干旱区,湖水没有排水出口,只能通过大量蒸发而消耗,矿物质则被留在湖中并逐渐积累,湖水中的矿物质含量不断升高,当湖水中矿物质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了咸水湖。
8. 列举三峡水利枢纽的效益。
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旅游、水产养殖以及改善中下游生态环境等巨大综合效益。
9. 简析长江为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1)长江为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
(2)长江挟带的泥沙物质在中下游地区堆积,逐渐形成了广袤而平坦的冲积平原,为大规模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耕地,并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3)长江为中下游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运交通,便于农产品运输。
10. 简述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
(1)自然原因: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河流年径流量大;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
(2)社会经济原因:流域广,流经城市众多,航运需求大;沿岸经济发达,航运效益好。
11. 概括长江干流上水电站的分布特点,并简析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1)分布:水电站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
(2)原因:长江流域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因此水能资源丰富。
12. 分析长江中下游河段水患频发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中下游河段支流众多,汇入水量大;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洪不畅。
(2)人为原因: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泥沙堆积,河床抬高,河道泄洪能力下降;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湖泊的蓄洪能力减弱。
13. 简析黄河易发生洪水的自然原因。
黄河上中游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容易形成洪水;来自上中游的泥沙在下游大量淤积,形成“地上河”,两者共同作用,造成下游河流决堤、洪水泛滥。
14. 简析黄河下游地区“善淤、善决、善徙”的原因。
(1)善淤:河流含沙量大,下游地形较平坦,河流流速较慢,泥沙堆积作用较强。
(2)善决:夏季流量大;地处温带,河流流向高纬,冬季(冬春季节)容易形成凌汛;河床高出地表(为“地上河”);河堤土质疏松(河堤不牢固)。
(3)善徙:河床高出地表,周边地势低平,河流决堤后易改道。
15. 简述黄河的主要特点及流域治理措施。
(1)主要特点:水少沙多、含沙量大,径流量变化大。
(2)流域治理措施
①上中游:修建水库,调蓄水量。
②中游: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利用小浪底等水利枢纽调水调沙。
③下游:加固黄河堤坝,疏浚河道,提高防洪抗洪能力。
④全流域要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1. 简述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城市用地扩张占用耕地,耕地面积减少。
(2)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严重,植被覆盖率降低。
(3)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4)过度使用化肥、排放污水等污染土地,破坏土壤结构。
2. 简述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耕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2)在农耕地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
(3)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
(4)在易遭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3. 简析造成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的原因。
(1)时间上: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秋季多暴雨,降水丰富;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相对较少。
(2)空间上:南方地区临近海洋,地形较平坦,便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形成降水;北方地区受秦岭阻挡,暖湿气流难以深入。
4. 简述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1)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
(2)优化南北方水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5. 简述为确保“一渠清水北上”可采取的措施。
(1)强化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禁止工业污染项目,推进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工程。
(2)构建全流域污染防治体系,加强跨区域合作,加强沿线污水处理和水质检测。
(3)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设智能调度系统,动态调控输水流量。
6. 说出某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1)全年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充足;
(2)地形平坦,对太阳光的遮挡少;
(3)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7. 说明某地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1)距离风源地近,风力强,大风天气多;
(2)地形平坦,植被稀疏,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弱;
(3)位于峡谷出风口,风力大;
(4)位于沿海地区,风力大。
8. 简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积极影响(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1)对输入区域(例如我国东部)
①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
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③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质量。
(2)对输出区域(例如我国西部)
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财政收入;
②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④增加就业机会。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