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背诵这首诗歌;2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1诵读;2体会诗人悲怆的情感及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学情分析
诗歌语言凝练、篇幅短小、构思独特,解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学生对历史文化背景比较生疏,要理解唐诗的思想内容,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内容学生一时难求甚解,学习古代诗歌,不一定非要在现阶段弄清诗歌创作的来龙去脉,也不一定非要字字落实。教学中可以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记忆,同时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来整体理解,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随着学生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对诗歌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入。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古典诗歌艺术的一座高峰。唐诗不仅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品,也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精品。引发学生诵读唐诗的兴趣,学习唐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运用唐诗,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是“唐诗精华”的上部分,选录了初唐诗人陈子昂的登高望远之作《登幽州台歌》。
3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悲怆的情感及表达技巧。
1)登台为何独钟幽州台;
2)知人论世。
2.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1)登台是登高的特殊形式;
2)该诗蕴含什么内容。
4教学过程
一、朗读: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理解诗人的悲慨。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1.理解诗句的内涵。背诵。
1)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2)知人论世——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2.推敲词句,仔细品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3.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理解并评论以下内容: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
4.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三、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思路点拨
1.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3.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作业设计
1.默写《登幽州台歌》。
2.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理解。
4.1.2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登幽州台歌朗读
范读;领读;朗诵实践:
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