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6 13:2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齐通小学 张耀
一、教材(内容)解析
《大象的耳朵》是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改变”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引人入胜,有思维价值的童话故事。
课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展开。这篇课文内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到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叙述的线条简洁明了,文中有两条鲜明的主线,分别是大象的耳朵的变化:从耷拉—竖起来—放下来;大象语言的变化折射出内心的变化:从肯定—不安—坦然,十分鲜明。而从故事中一群小动物的身上可以充分体会到童话中人物鲜活的性格。从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里又能明显地感受到童话的趣味性,最后还从大象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因此,学生可以在这篇童话故事里尽情地说、演、悟!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孩子好奇、爱探索、易感染,他们在之前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对童话的特点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关于“改变”的话题,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较难。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动物们的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借助情境,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情境为载体”,遵循“感知→体验→思辨”的认知规律,落实以下理念:
情境驱动:通过角色扮演、想象补白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大象的情感变化。
问题导向: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如“为什么改变?”“变与不变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知行合一:将文本主题与生活实际结合,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感受,内化“自我认同”价值观。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耷、咦”等7个字,读准多音字“似”。
2.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问句。
3.能借助情境,说说大象改变的原因,以及想法是怎么转变的?
4.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
五、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情境,说说大象改变的原因,以及想法是怎么转变的?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
电子白板、PPT、各种小动物头饰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导入新课
1.揭示主题
(1)这个单元咱们要进入动物王国。来,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吧!(图片出示:大象-蜘蛛-青蛙-小毛虫)
(2)你们发现了吗?这个单元的动物们都有着什么相似的经历?
预设:都经历改变。
揭示单元主题——改变。
导入新课
《周易》曾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就是要懂得变通,那我们先去看看大象是如何改变的?请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相似经历→总结主题”),帮助学生聚焦单元核心概念,明确学习目标,为后续学习铺垫主题方向。
读词正音,梳理变化
1.预习检测,读好词语
(1)出示词语:耷拉、咦、竖起来、竹竿、跳舞、头痛、心烦
(2)带上注音,抽读,相机正音。
(3)去掉注音,抽读,相机正音。
(4)齐读词语。
2.初读课文,梳理变化
(1)请带着这些生字去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思考:大象的耳朵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生交流
一开始大象的耳朵________________,后来大象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生贴大象图片,贴出耳朵变化。大象一共变了几次?
预设:两次
3.聚焦耳朵,了解特点
(1)大象的耳朵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样说的?
课件出示: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
(2)圈一圈,哪个词语能体现大象耳朵的特征。
预设1:扇子似的
相机指导多音字“似”。“似”字只有跟“的”组成词语的时候,才读翘舌音,表示跟某种情况相似。其他时候,这个字都读sì。如:似乎、好似
请生用“像......似的”说句子。
预设2:耷拉
相机指导“耷”的意思,并用“耷拉”拓展说话。
再读句子,带上动作读出大象耳朵的特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扎实的语言训练与清晰的思维引导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又为深入探究大象的心理变化及主题哲理做好铺垫。
(三)角色互动,明白改变缘由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改变缘由
师过渡:这样的耳朵多特别、多可爱呀!大象为什么还想改变呢?
(1)出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第2-10自然段,有哪些动物对大象的耳朵提出了看法,圈出小动物的名字。想一想:大象为什么要改变?
(2)都有哪些小动物在说它呀?
预设: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
(3)大象为什么要改变呢?
预设:因为动物们都觉得大象的耳朵有毛病,所以它要改变自己。
(4)那是谁,最先指出小兔的耳朵有毛病?
预设:小兔
2.创设情境,学习与小兔对话
课件出示句子: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下来的呢?
(1)感受兔子疑惑,读好“咦”。
(2)图片对比,思考:兔子为什么会疑惑?
预设:小兔的耳朵是竖着的,但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的。
师过渡:所以小兔子很肯定地认为大象的耳朵出毛病了。
课件出示句子:你看,我的耳朵是竖着的,你的耳朵一定是出毛病了。
(3)读好“一定”,读出兔子肯定的语气。
师过渡:可大象这么认为吗?
课件出示:我生来就是这样。
(4)理解“生来”。
(5)读出大象自信、不以为然的语气。
3.想象补白,理解“不安”由来
(1)大象走着走着,又遇到了一些小动物。他们又会跟大象说什么呢?
相机引导学生多样化表达,带上动作和表情来表现。
(2)这些小动物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预设:因为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的,而他们的耳朵全都是竖着的。
(3)听了这么多小动物的话,看了这么多动物的耳朵,大象心里怎么想?
师小结:大象开始怀疑自己,内心变得纠结,这就是“不安”。
课件出示句子:
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4)关注“自言自语”,读好大象的不安。
师小结:大象一开始是那么自信,但因为别人的看法,而逐渐不安,于是决定改变自己来迎合别人。
4.角色扮演,体验大象内心变化
5.感受改变带来的结果
(1)大象是怎么改变的?结果怎样?
(2)想象情景,体验烦恼。
假如你睡得正香,一只苍蝇在你耳朵里嗡嗡嗡,搅得你不得安宁,你什么感受?
假如你是大象,你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草,这时有一只蚊子飞进你的耳朵,吸你的血,你是什么感受?
假如你是大象,正和朋友一起在草原上快乐玩耍,这时一只小飞虫在你耳朵里乱撞,你是什么感受?
大象曾经有过这样的烦恼吗?为什么没有这样的烦恼?
了解大象和兔子耳朵不同的作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互动→体验→思辨”的闭环设计,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理解大象的心理挣扎,在后果反思中领悟“坚持自我”的意义,为最终主题升华(“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提供扎实的情感与认知基础。
(四)智慧抉择,领悟自我价值
1.默读课文,感知第二次改变
现在的大象这么痛苦,它决定怎么做?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2.探究“变”与“不变”
(1)大象的耳朵最后还是耷拉着,它改变了吗?
预设:没变
外形上没有改变。可是什么变了呢?
预设:心理改变了。
(3)哪一句话看出它的心理变化了?
课件出示: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4)结合生活实际,联系文本,谈谈对“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的特点,不用因为和别人不一样而怀疑自己,也不必为了和别人一样而可以迎合别人。
(5)所以此时大象的内心是怎样的呢?
预设:坦然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文本研读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思辨中领悟自我价值,在迁移中践行独立人格,最终实现“语言习得”与“生命成长”的双重目标。
(五)讲述故事,延伸拓展
1.借助提示讲故事
提示:语气自然,可以带上动作和表情。
2.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大象重新把耳朵耷拉下来后,又碰到了兔子。小兔子感到更加奇怪了,他问道:“大象啊!你怎么又把耳朵耷拉下来了?”大象会怎么回答?
(2)班级报名篮球比赛,许多同学都踊跃参加,而你却擅长踢足球,不爱打篮球。此时同学质疑你:“你怎么不报名打篮球呢?难道你不想为班级争光吗?”你会怎么回答?
3.推荐阅读,总结课堂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不用刻意模仿别人,做自己最快乐!推荐课下阅读《我喜欢自己》。希望同学们今后面对质疑和困难,可以勇敢坚定地做好自己。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表达→应用→拓展”的闭环设计,让学生在复述中深化理解,在情境中践行价值,在阅读中延续思考,最终实现“认知内化、行为外化、情感升华”的三维目标。
八、板书设计
大象的耳朵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