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完全中学等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图片版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完全中学等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图片版 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7 21:03:27

文档简介

20252026高三10月联考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为江西广丰社山头遗址发现的大型长方连间式房屋形制,距今约有4100一3600年。
左侧第一间建有一火塘,第二间建有一窖穴(H1)。房址内出土有陶釜、罐、钵、豆、蚕及石锛、
石矛等。据此推断,当时该地的先民
A.已经进人定居生活
B.仍然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尚未出现阶级分化
D.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
2.在殷墟遗址的墓葬遗存里,普通贵族墓葬中青铜礼器的组合为一件食器簋,搭配一套酒器爵、
觯各一;高级贵族墓葬中有形制更为精美、体量更大的簋,以及多套爵、觯,还伴有卣等大型酒
器;平民墓葬里常见的是陶制的食器豆。据此可知,商代
A.手工业生产技术世界领先
B.贵族日常饮食极为奢华
C.社会等级秩序在葬俗中凸显
D.民众普遍具有宗法观念
3.西周晚期,在时人的宗法认知中,周天子虽仍处于宗法体系的核心位置,但社会关注点更多转
向本宗族的繁荣与宗子(宗族首领)的权威。贵族阶层不再着重颂扬周天子,转而通过多种举
措强化自身宗族内部的向心力。这一现象说明西周晚期
A.宗法制度彻底走向瓦解
B.政治权力呈现下移态势
C.周王彻底失去共主身份
D.分封体系已经全面崩溃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1
4.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明确“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打破世袭贵族对爵位的垄
断;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主张任用有才能的人执掌权力。二者的主张共
同体现了
A.选贤任能成为各学派的普遍共识
B.儒家与法家思想开始走向融合
C.新兴阶层渴望通过能力获得上升通道
D.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迫切需求
5.如图为秦朝形势图,该图可用来说明秦朝
A.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优于南方
B.苛捐杂税导致矛盾激化
C,秦朝基层治理制度尚需完善
D.专制统治造成赋税沉重
6.《史记》曾对秦始皇刻石加以著录;汉“石经”刻就后,《后汉书》、《洛阳伽蓝记》等曾予记载;唐
代先秦石鼓文出土后,记述与研究风气大盛;宋代形成了专门研究青铜器和碑刻的学问“金石
学。这反映出历代碑刻
A.承载着官方意识形态
B.促进历史文化传承
C.受到史家的高度重视
D.重视学术研究发展
7.魏晋之际,竹林名士遁人空想的精神意境,践行“越名教而任自然”,逃避现实纷扰;东晋文人
则转向现实中的山水自然,以“游目骋怀”体味人生美好。这两种不同的处世心态,反映出
A.南北方思想文化实现深度交融
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彻底动摇
C.土人心态随社会时局变化而调整
D.北方民众南迁推动文化走向繁荣
8.北魏律延续汉魏时期礼法融合的立法趋势,一方面严厉惩处不孝行为,另一方面规定了“代
刑”制度:同一家族的血亲在法律上视为共同体,若父兄犯罪,子弟需“到朝堂请罪”;若子弟获
罪,父兄应“请求解除官职(以赎罪)”。这一规定反映出
A.民族交融推动国家治理模式的革新
B.北魏统治者奉行灵活务实的治国理念
C,儒家思想已确立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
D.北魏已彻底完成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9.有学者研究发现,两汉时期的苏州并非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而到了唐代,苏州不仅跻身丝路
交流港口之列,更成为新兴的陶瓷外销中转枢纽。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唐代陶瓷制作技艺的显著提升
B.传统陆上丝绸之路的全面衰落
C.唐代对外贸易规模的空前繁荣
D.唐代全国交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10.唐朝时,韩愈在《原道》中批判佛教,但同时也吸收了佛教关于心性的讨论。此外,佛教关于
“禅定”的修养方式也被融人儒学的自我修养体系中,形成了后来的“内圣外王”思想。这表
明当时
A.儒家思想得到了巩固
B.佛教思想缺乏社会基础
C.佛教思想更具思辨性
D.儒学在挑战中自我更新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2025~2026高三10月联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有4100一3600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社山头遗址发现的房址、火塘、窖穴、胸器等,表明当地先民已经开启定居生活,农
耕经济为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A项正确:距今4100一36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
代晚期,排除B项:当时该地的先民已经进入农耕社会,但材料内容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
渔猎相关工具,并且当时主要生产方式是农耕,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从材料来看,商代不同阶层的墓葬在青铜礼器(或陶制器具)的种类,数量,规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普通贵族,高级贵族墓葬的青铜礼器无论是组合形式还是器物本身的精美程度、体量大小,都远优于平民墓
莽,这体现出社会等级秩序在墓葬习俗中被清晰地反映出来。A选项,材料未将商代手工业生产技术与世界
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世界领先”的结论;B选项,材料说的是墓莽中的礼器情况,并非贵族日常饮食
的实际状况:D选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等级秩序,而非宗法观念的普遍存在。
3.【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西周晚期周天子在宗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虽未改变,但贵族更重视本宗族的发展和宗子的
权威,不再聚焦于对周天子的尊崇,还主动强化宗族内部疑聚力。这意味着贵族势力对自身宗族的关注度超
过对周天子的依附,反映出原本集中于周天子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向地方宗族势力转移,即政治权力出现下移
趋势。A选项,“彻底走向瓦解”表述绝对,材料仅体现宗法观念的变化,宗法制度仍存在;C选项,“彻底失去
共主身份”与“周天子仍然居于宗法体系的顶端”不符,周王尚未完全丧失共主地位:D选项,材料未提及分封
体系已经崩遗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该结论。
4.【答案】C
【解析】商鞅代表的法家推行军功爵制,允许平民通过军功获得爵位和地位:孟子代表的需家主张“尊贤使
能”,强调依据才能选拔人才。二者均打破了传统世袭制下贵族对权力和地位的垄断,为非世袭贵族的新兴
阶层(如军功地主、士阶层等)提供了通过自身能力(军功、贤能)实现社会地位上升的途径,反映了新兴阶层
的流动需求。A选项,“各学派普遍共识”错误,材料仅体现法家和儒家的主张,不能代表所有学派:B选项,
“儒法思想开始融合”无依据,二者虽有相似诉求,但仍屈不同学派的独立主张,未体现思想融合:D选项,材
料核心是人才选拔与阶层流动,与“中央集权制度建设”(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
5.【答案】A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秦郡形
势图”可知,秦朝北方郡多,各那的面积普逾小于南方,这表明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南方地广人稀,经济发
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北方,A项正确:图中仅展示了秦朝的地理范围、行政区划等内容,并没有关于苛捐杂税
以及矛盾激化等相关信息的体现,所以不能说明苛捐杂税导致矛盾激化,排除B项;图中反映了秦朝设立郡
县等行政机构,但不能表明完善了基层治理制度,排除C项:图中没有关于赋税沉重以及专制统治与赋税之
何关系的相关信息,不能说明专制统治造成赋税沉重,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从《史记》著录素始皇刻石,到《后汉书》《洛阳伽蓝记记载汉“石经”,再到唐代对先秦石鼓文的记述与
研究,宋代形成“金石学”专门研究青铜器和碑刻,这些都表明历代碑刻通过被记录,研究,推动了历史文化的
传承,B选项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没有体现碑刻承载官方意识形态的相关信息,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干里
不只是史家重视碑刻,还涉及到形成专门学问等情况,“受到史家的高度重视”表述片面,不能全面概括题干
内容,C选项不正确。碑刻木身是历史文化载体,是学术研究的对象,而不是碑刻“重视学术研究发展”,逻辑
有误,D选项错误。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