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与听觉期中复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5春 鄞州区期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辛弃疾留下的千古名词。人们听到蛙声的听觉形成于( )
A.鼓膜 B.耳蜗 C.听小骨 D.大脑皮层
2.(2024春 鹿城区校级期中)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回答下面小题。如图是一种骨传导耳机,配戴时将它紧贴颚骨,通过骨头将声音直接传至内耳就可听到耳机里的音乐,同时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听到这两种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气体 气体 B.液体 气体 C.固体 气体 D.固体 固体
3.(2025春 浙江期中)2025年我国有望实现宇航员登月。在月球上的宇航员不能直接面对面交谈,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原因是( )
A.只能传递次声波
B.真空不能传声
C.只能传递超声波
D.宇航员的声带无法振动
4.(2025春 余姚市期中)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5.(2025春 浙江期中)“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太小
B.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C.超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D.超声波的频率大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6.(2025春 余姚市期中)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7.(2024春 杭州期中)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B.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8.(2025春 慈溪市期中)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了声波具有能量
B.通过观察音叉周围溅起的水花,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C.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音调在不断降低
D.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9.(2024春 杭州期中)为研究声音和光的传播特性,小明将一个会发光的纸片小人放置于收音机喇叭上方,再将其放置于密闭玻璃罩内。随后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听得到音乐,小人在跳动、发光
B.听不到音乐,小人不动、发光
C.听不到音乐,小人在跳动、发光
D.听不到音乐,小人不动、不发光
10.(2024春 浙江期中)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A.甲、乙、丁 B.甲、丙、丁 C.甲、乙、丙 D.乙、丙、丁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2024春 海曙区期中)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声音 (选填“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2.(2024春 东阳市期中)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
13.(2024春 绍兴期中)请根据耳的基本结构回答:
(1)有些人晕车,与耳的前庭、 有关。
(2)当飞机降落时,乘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咽鼓管张开,使 ,防止胀痛。
(3)听觉形成的部位在 。
14.(2024春 慈溪市期中)海豚发声频率范围非常大,当海豚发出了80000Hz的声音时,此声音属于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这种声音人耳不能听到。如图所示,海豚会利用回声寻找沙丁鱼群,假如经1s后海豚听到回声(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则此时海豚与沙丁鱼群的距离为 m。
15.(2023春 永嘉县期中)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在右边伞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声音。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 现象,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
16.(2023春 金东区校级期中)“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有诗云“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的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大潮产生的声音是由潮水的 产生的,大潮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
17.(2023春 温州期中)如图甲所示,将玻璃罩内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小球会多次被弹开。
(1)此实验中乒乓球所起的作用是 。
(2)将玻璃罩内气体抽去,仍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但是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 。
(3)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能听见声音,接受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乙中【⑧】 内。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2023春 嘉兴期中)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说明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19.(2024春 北仑区期中)阅读短文《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回答问题。
不知道你的手机用多久了?如果用的时间够久的话,指纹识别模块(Home键或手机背盖处的指纹识别模块)是不是已经磨损了?或者你的手指上有汗或手指脱皮,是不是指纹识别就失效了?利用超声波指纹识别,就不会出现上面说的哪些情况。具体来讲,超声波指纹识别属于第三代指纹识别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声呐探测海底深度类似。超声波能穿透材料,而且材料的不同,超声波被反射、吸收的情况会有变化,产生的回波自然也就不同,皮肤与空气对超声波的阻抗不同,就可以区分指纹波峰和波谷的位置,也就做出指纹的三维图象。超声波指纹识别的优点很明显:首先,手指无需接触指纹模块,也就不会出现指纹模块被磨损的情况,这也意味着超声波指纹识别模块可以隐在手机内部,手机外观也就会得到提升;其次,超声波的识别深度是可以穿过手指表皮的,手指脱皮也不用怕识别不了,如果手指有水或汗液,照样能识别;最后,在安全性上,因为超声波识别的是三维图象,像以前那样只需一张指纹平面图是无法蒙混过关的。
(1)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超声波获取指纹信息,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类似的是 ;
A.超声波焊接器
B.超声波清洗器
C.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
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
(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若6s后收到回声信号,则海底深度为 m;
(3)放大手指局部,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图甲是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 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ms、0.36ms、0.30ms、0.36ms、0.26ms,根据时间,求出手指与手机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则该处指纹的大致形状是图乙中的 (1ms=0.001s)。
第一章声与听觉期中复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A D B B B C D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解: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人们听到蛙声的听觉形成于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ABC不正确,D正确。
故选:D。
2.【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常情况下,人听到声音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耳朵,二是通过骨骼进行传播。
【解答】解: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颞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人可以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月球上宇航员的声带可以振动发声,但不能传播,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的交谈也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解答】解: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发声停止,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2)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解答】解:“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其频率大于20000Hz,高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所以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
故选:D。
6.【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解答】解: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抽去钟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说明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合题意。
故选:B。
7.【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图中的①是鼓膜、②是半规管、③是前庭、④是耳蜗、⑤是咽鼓管、⑥是听小骨。
【解答】解:A、遇到巨大声响要迅速张嘴或捂耳闭嘴,这样做以保持①鼓膜两侧气压平衡,防止震破鼓膜,A正确。
B、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①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B错误。
C、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半规管和③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C正确。
D、病菌是沿着⑤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D正确。
故选:B。
8.【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解答】解:A、音叉直接和水接触,水花溅起是由音叉的振动引起的,不能说明了声波具有能量,故A错误;
B、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B正确;
C、声音的大小指的是声音的响度,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响度在不断减小,故C错误;
D、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9.【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收音机喇叭正在发声,喇叭在振动,纸片小人在振动,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没有传播介质,故听不到音乐;光在真空中能够传播,能看到小人在跳动、发光,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选:D。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振动,不能。
12.【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变小;介质。
13.【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解答】解:(1)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
(2)当吞咽食物和打呵欠时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一方压力过大,鼓膜就会被震破,听力受损。在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都是这个道理。
(3)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因此听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故答案为:
(1)半规管。
(2)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
(3)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14.【分析】(1)频率低于20Hz的声属于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属于超声波。
(2)知道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时间,求出超声波传播距离,求出海豚和沙丁鱼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海豚发出了80000Hz的声波高于20000Hz,属于超声波;
由速度公式v得,海豚发出的超声波经沙丁鱼反射,这段时间超声波传播距离为:
s=vt=1530m/s×1s=1530m,
故海豚距离沙丁鱼的距离为:
s's1530m=765m。
故答案为:超声波;765。
15.【分析】解决此题要类比光的反射、凹面镜的光学性质进行分析,知道“聚音伞”实际是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响度,此处声音的传播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解答】解:声音在传播时,以波的形式以声源为球心向四周空间传播,声音的能量很快分散开,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但根据光反射现象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来类比,声音在反射时也能会聚,使其能量集中,则在能量集中处听到声音的响度便大了;
由于A、B两间只能空气而没有液体或固体,因而传声的介质是空气;
故答案为:反射;空气。
16.【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朵里。
【解答】解: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大潮产生的声音是由潮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朵里。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17.【分析】(1)根据科学研究中的转化法进行分析;
(2)根据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分析;
(3)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用橡皮锤敲击音叉,音叉接触竖直悬吊的静止乒乓球,乒乓球被弹起,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2)将玻璃罩内气体抽去,仍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但是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把声波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的主要结构(听觉感受器)是耳蜗。
故答案为:
(1)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2)空气;
(3)耳蜗。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用水波类比声波。
【解答】解:(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类比法,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B。
19.【分析】(1)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通过声获得一些消息,属于声传递信息,通过声引起其它物体的运动,属于声传递能量;
(2)知道超声波在水中的速度和时间,根据s=vt求出海底深度;
(3)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等,知道传播时间,根据s=vt判断传播距离,可以判断指纹情况。
【解答】解:(1)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超声波获取指纹信息,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A.超声波焊接器,是超声波焊接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的振动传递到两个需焊接的物体表面,在加压的情况下,使两个物体表面相互摩擦而形成分子层之间的熔合,超声波引起物体振动,这属于声能传递能量,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清洗器,是超声波清洗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引起水的振动,水的振动引起污垢振动,污垢脱离机械,达到清洗的目的,说明声能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
C.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B超向人体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人体的内部器官发射回来,通过发射回来的超声波得到一些人体内部的器官状况,说明声能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
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是碎石机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的振动引起结石振动,结石被振碎,随尿液排出体外,这是超声波引起结石的运动,属于声能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若6s后收到回声信号,
根据v得,超声波运动路程为:s'=vt=1500m/s×6s=9000m,
所以海底深度为:ss'9000m=4500m;
(3)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ms、0.36ms、0.30ms、0.36ms、0.26m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同,根据v得,手机到B和D点距离最大,并且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A和C点距离变小,并且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E点距离最小。
A、如图,B和D到手机距离最大,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A和C到手机距离变小,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E点到手机的距离最小,故A符合题意;
B、如图,B到手机距离最大,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不相等,故B不符合题意;
C、如图,B和D到手机距离最小,故C不符合题意;
D、如图,D到手机距离最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故答案为:(1)C;(2)4500;(3)A。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