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2《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响晴”“安适”等字词的音形义:赏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积累优美语句并尝试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温晴”的核心,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提升逻辑思维与整体感知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济南冬天的山水之美,体会作者营造的意境,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进行片段写景创作。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感受老舍散文的文化韵味与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
1.细致品味景物特征,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情感。
2.品读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效果。
3.朗读演绎喜欢的语段,正确处理重音、停连。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景物选取、语言表达、情感基调、情感表达等方面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和煦明媚、生机盎然的。说起冬天,大家能联想起哪些词语或者景象呢?(寒风呼啸、寒气逼人、冰天雪地、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北风呼啸……)这些是我们对冬天的印象和感受。可是,在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舍先生笔下,冬天别有情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读出重音和停连。一边读一边勾画体现济南冬天特点的句子。
活动一:为济南的冬天贴标
如果从文中选一个词作为济南冬天的标签的话,你会选哪一个?
预设:温晴、宝地、暖和安适、温暖、理想的境界、慈善……
明确:“宝地”“理想的境界”是和其他地方比较之后的结论,“暖和安适”“暖和”“温暖”“慈善”是主观感受,“温晴”是作者通过所见的外象,表现心象的客体和媒介。
活动二:为济南的冬天代言
你觉得最能体现济南冬天“温晴”的句子或段落是哪个?找出来,读一读,试着读出情感。
(学生自由选读句子,教师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读下面句子:
(一)直接抒情的句子: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明确朗读方法:浓浓赞叹用重音
(二)比喻拟人句: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总结朗读方法:比喻拟人读轻柔
活动小结:
(屏显)
描写景物抓特征
主观感受融句中
直接赞叹用重音
比喻拟人读轻柔
活动三:为济南冬天画像
朱自清的《春》这样结尾:
(屏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如果也用这样的方式为济南的冬天“画像”,你会怎么写呢?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组比喻句。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介绍读法
自由诵读课文。
介绍读法:任何一篇精美短小的散文,我们都可以用“看篇、看段、看句、看词”的方法来赏读。先宏观看它在篇章结构上的匠心,然后看一个个段落是怎样展开的,接着看文中句子的独特之处,最后微观看词。这样一层层看下来,就能看出“这一篇”这一位“作者”的匠心所在。
引入名家评价:
(屏显)
这篇短文的叙述语调是平易朴实的,语言是凝炼而亲切的,用词是准确生动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结构。它似乎无结构,但是内容组合的又是这么自然、精巧、恰当。
二、看篇,知架构
读题目和结尾句。指导学生读好结尾句的节奏、重音、语速、情感,让学生读出意犹未尽、余音袅袅的感觉来。
1.说说结尾段的作用。
预设:点题抒情 首尾呼应
2.第1、2自然段表示很受伤,它们觉得自己也不可替代。请你为它们代言,说说它们在全篇的作用。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说到总领全文、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特征等。
改写比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1、2自然段的作用。
(屏显)
原文: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改文:济南的冬天没有风,能看得见日光,是响晴的。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注意第二段变色字词,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作用?
(屏显)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活动小结:
对比显特征,总分层次明
家常语亲切,情真意更浓
三、看段,明段式
1.不看书,不提示,男女生分两个层次读第三自然段。
(屏显)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预设:本段先写景,再写人的感受;先实写“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再虚写(想象)“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明确:这叫横式展开段落。
2.打乱句子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序。
(屏显)
①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②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③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明白描绘大的景物时可以采用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顺序来纵式展开。
活动小结:
段落展开有诀窍 横式纵式常用到
先景后人虚实生 高低远近组合巧
四、看句,品修辞
请你比读三组句子,选择其中一组说一说,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屏显)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静静地沐浴在阳光之下,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B.这一圈小山紧紧地包围着济南,给济南以温暖。
A.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B.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这个活动在第一课时进行比较充分,本课时略处理。
活动小结:
比喻拟人有意味
不言喜爱自含情
五、看词,析用词
如果做个大数据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的用词特点。读一读这组句子:
(屏显)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引导学生关注反复出现的“小”“儿”。
明确:老舍是北京人,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平易朴实,贴近生活。“儿”话音明显,是老北京人说话的典型特征。反复出现的“小”字,则蕴含着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对济南冬天景物浓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活动小结:
“小”字不小,字字含情
课堂总结:
老舍先生曾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在济南,老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经人介绍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胡絜青,“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他曾经说过:“时短情长,济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篇段句词为什么处处这么自然、精巧?因为作者是满怀一腔“温情”写下的。这叫做“篇章技巧本自然,情到深处语温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