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愚公移山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3 愚公移山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11:10:16

文档简介

33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落实重要文言词句。
2.分析人物,感受愚公精神。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面对困难还缺乏足够的毅力,因此要感受愚公的精神。文言词句的积累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2.联系生活,体会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4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二、预习检查,落实字词(开火车)
三、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结果怎样?用原文回答。
四、深入课文,感悟形象
3.移山有哪些困难?(落实重点词:方、且、荷、霜妻、遗男、龀)
明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又高又大;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4.文中人物对待移山这件事有怎样不同态度呢?(学生讨论)
明确:愚公妻和智叟态度的不同。
不同之一:对愚公的看法不同。
不同之二:对愚公的称谓不同。
不同之三:对愚公的态度不同。
不同之四:对愚公说话的语气不同。
不同之五:对愚公的心理不同。
以“疑”、“笑”总结两人态度。
(分角色朗读。女生扮愚公妻,男生扮智叟,要求把握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特别是“甚矣,汝之不惠”一句,这个倒装句,要重读,读出很严厉的责备语气来。)
明确遗男对移山的态度:高兴。
明确愚公子孙的态度:纷纷赞许。
五、合作探究,领悟精神
5.在我们看来,愚公究竟“愚”不“愚”,智叟究竟“智”不“智”?
出示问题,帮助讨论
(1)先看看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山移掉了有什么好处呢?愚公想过没有?
(3)愚公认为山一定可以移走的理由有哪些?
6.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山搬走的,这样看起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7.愚公移山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8.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值得发扬吗?(观看视频)
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
六、发挥想像,艺术再造
北山愚公笑而叹曰:“甚矣,汝之死脑!以残年余力,欲移两山,实自不量力,然移山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顺应民心,得道多助,何愁无人应?子孙无穷匮,山又不加增,哪会有不平?”俄而河曲智叟渐露惭色曰:“余以利己之心观之,看物,井底蛙眼,余之蠢也。”愚公慰之曰:“非也,非也,君之言亦有理也。”既而两公同心同德,共谋大事,智叟亦率妻子入移山之中。
七、布置作业:
参考题目:
(1)运石途中
(2)山神告状
(3)移山之后
课件16张PPT。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预习检查河阳之北( )
箕畚( )寒暑易节( )曾不能( )
何苦而不平( )
无陇断( )
一厝朔东( )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汝之不惠( )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用箕畚变换连… …也愁垄断,山冈高地同措,放置哪里同慧,聪明于之 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结果怎样?(用原文回答) 整体感知 移山有哪些困难? (1)山又高又大 ;
(2)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
的老、小的小;
(3)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4)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走进文本 人们的态度怎样?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走进文本 人们的态度怎样?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走进文本不同之一:对愚公的看法不同。
不同之二:对愚公的称谓不同。
不同之三:对愚公的态度不同。
不同之四:对愚公说话的语气不同。
不同之五:对愚公的心理不同。愚公的“愚”合作探究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痛感迂、塞之苦2、愚公想过山移掉了有什么好处吗?确知移山之利愚公的“愚”合作探究3、愚公认为山一定可以移走的理由
有哪些?深明可移之理
“为子孙后代造福” “大智大勇”“大智若愚” 本文结尾带有神话色彩,赞扬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并以移山的最后胜利照应文章的开头。反映了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神话结尾克服困难
信心和勇气
坚持不懈
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愚公精神克服困难
信心和勇气
坚持不懈
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愚公精神当代愚公弘扬愚公精神 北山愚公笑而叹曰:“甚矣,汝之死脑!以残年余力,欲移两山,实自不量力,然移山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顺应民心,得道多助,何愁无人应?子孙无穷匮,山又不加增,哪会有不平?”俄而河曲智叟渐露惭色曰:“余以利己之心观之,看物,井底蛙眼,余之蠢也。”愚公慰之曰:“非也,非也,君之言亦有理也。”既而两公同心同德,共谋大事,智叟亦率妻子入移山之中。发挥想象参考题目:
(1)运石途中
(2)山神告状
(3)移山之后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