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理解大意。
比较“愚公妻”与“智叟”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落实文言句法常识及字词含义。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愚公不愚”的大智慧精神。
2学情分析
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对文本内容有初步了解。
3重点难点
落实简单的文言句法及字词含义,分析人物形象。
抓住文本细节,掌握以原文为依据的回答技巧。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基础巩固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 ) 荷担( ) 箕畚( ) ( ) 孀妻( ) 始龀( )
穷匮( ) 智叟( )雍南( ) 朔东( )
活动2【活动】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杂然相许 ( )(2) 惩山北之塞 ( )(3) 且焉置土石( )
(4)何苦而不平( ) (5)寒暑易节 ( )(6) 河阳之北( ) ( )
(7)而山不加增( ) (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9) 固不可彻 ( )
(10)虽我之死( )(11)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12)年且九十( )
(13)惩山北之塞( )(14)如太行、王屋何( )(15)且焉置土石( )
(16)投诸渤海之尾( )(17)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18)孀妻有遗男,始龇( )
(19)河曲智叟亡以应( )(20)一厝朔东( )
活动3【活动】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词义: 。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词义: 。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词义: 。
(4)甚矣,汝之不惠。 通 词义: 。
活动4【讲授】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2)且焉置土石 ( ) 始一反焉 ( )
(3)固不可彻 ( ) 固本求长 ( )
(4)杂然相许 ( ) 曳屋许许声 ( )
(5)操蛇之神闻之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活动5【练习】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活动6【练习】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帝感其诚 B、迂哉,庖夫
活动7【讲授】文学常识
(1)《愚公移山》选自___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__。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____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活动8【测试】语段阅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8、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厅事之东北角 B.策之不以其道
C.杜少府之任蜀州 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0、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4分)
(1)其如土石何?( )
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 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活动9【讲授】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而言的。
1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13、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14、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10【讲授】分析问题
15、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6、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18、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19.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
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学时
活动1【导入】文本初识
1,检查预习,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仞、冀、等字
2,字词抽查
预设:且、惩、迂等字
活动2【讲授】文本细探
1,了解人物
A)这篇神话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愚公想要把家门口的山移走
追问: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原文】
例:“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追问:参与移山者有几个人?
愚公、其子孙(三)、遗男
B)结合原文,按要求填表
参与者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列出名单
参与人物 基本情况【原文】
愚公 “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交通不便)
其子孙 “荷担者三夫”(能挑担)
遗男 “始龀”、“孀”、“遗”(孤儿)
2,分析态度
移山困难否?文中的所有人物都支持吗?【原文】
A)难——“方七百里,高万仞”
B)支持者:其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
反对者:愚公妻、智叟
愚公妻: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智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追问:他们两人的说法相同吗?:
不同一:对愚公的态度不同
(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智叟,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轻蔑。)【“毛”字含义】
不同二:对愚公的看法不同
(妻,未表明其笨与否;智叟,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倒装句】
不同三:对愚公的称谓不同
(妻,君,尊重;智叟,汝,很不客气,长对晚、高对低。)【古汉语称谓常识】
不同四:对愚公说话的语气不同
(妻,如太行、王屋何;智叟,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其”字用法】
不同五:对愚公的心理不同
(妻,且焉置土石,关心又担心;智叟,无)【“焉置”含义】
小结:在两句话中,找出两个最能表现两人态度的字。
愚公妻:疑 智叟:笑
多次朗读、读出语气
活动3【活动】文本深入
1,分析人物形象
A)愚公是否被智叟的话所动摇?【原文】
1)北山愚公长息曰:…
反驳智叟的话 反驳有力,句子组织特点突出(品读前后句的字)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志气、决心、行为传给后代,无穷无尽】
而山不加增(加:更;加增:更增高)
结论:何苦而不平
移山的可能:深明可移之理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环境恶劣、耗时之长——坚持不懈
B)反观全文,愚公究竟笨不笨?【原文】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动机:痛感迂、塞之苦 有什么好处?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目的:确知移山之利 (目标明确)
3)虽我之死 料到看不见移山结果,却为子孙后代造福
小结:大智慧、大智若愚
智叟聪明不聪明?(自作聪明)
2,文末稍提
有人说:愚公到底是无能的。同意否?
齐读
活动4【讲授】总结
愚公有着明确的移山动机、移山目的、深谋远虑,而智叟凭借小聪明,干不成大事,(结合结尾)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是写出了愚公挖山的精神感人至深。从他身上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用哪些成语可以概括?(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活动5【作业】作业
1,自学《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比较女娲和精卫的行为目的,提炼主旨。
2,分析两篇神话在表达方式的特点,试归纳其作用。
活动6【讲授】板书
痛感其苦
愚公移山 移山之利 大智若愚
有力反驳
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