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社戏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6 社戏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12:5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社戏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紧紧围绕中心选材,以社戏为线索组织内容的方法。
二、体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村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主题与材料的关系,体会文章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3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是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就是“社戏”。 “社戏”就是旧时农村中迎神赛会时演出的戏。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我们学过的《表哥驾到》一文,围绕表哥来到我们家前后发生的事展开。那么本文又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直接看出?。 答:(板书:   社戏,看社戏) 
预设答案:(1)、文章开头写到“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看戏之外也有很多趣事,如小伙伴伴我来游戏,掘蚯蚓来钓虾,一起去放牛等,但看戏却是最盼望的。(2)、文章结尾也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在中年时写的文章,肯定看过不止一次的戏,但他却说“不再看到……的好戏了”,可想而知,当年的事情让他印象深刻,感觉美好。(3)、文章中间还写了很多那夜看到的戏,小旦小生老旦轮番唱,小丑表演最好等。(4)、从文章的课题也能看出。 
三、细读课文,梳理情节,体会文意: 
1、围绕着“看社戏”,课文写了一系列的事,哪些写得详细、生动,哪些只是平淡的叙述?(三分钟准备) 预设答案:(1)、看社戏前(没船去不了——有船了伙伴陪着去—— 一路说笑叫嚷——看到美景听到笛声) A、看戏前的波折,第5—10自然段,圈画出体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体会出我的心情经历了从“着急”——“焦躁”——“喜出望外”——“轻松舒展”的过程。也看出小伙伴们的聪明能干、胆大心细。尤其是第10自然段,出发时的动作描写。 B、一路看夜景听笛声,第11—12自然段,感受文章从多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展现景物的美好,体会孩子们在去看戏途中的愉快心情。 (2)、看社戏中(小旦小生老旦轮番唱 小丑表演最好  蛇精跳老虎都没演) (3)、看戏归来(谈论笑骂——偷罗汉豆吃) A、归途中的夜景和大家的摇船,第22—23自然段,比喻手法表现出船行速度快,小伙伴撑船技术熟练。 B、看戏归途中偷豆吃,第24—27自然段,分角色朗读双喜和阿发说的话,“我”体会到了读书生涯中从未有过的刺激和乐趣,更有农村小伙伴的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2、作者在叙事中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起伏跌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却因没船去不了;好不容易去了,却没看到想看的精彩的戏;反而是偷来的豆感觉好吃,真可谓是一波三折。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结构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波澜曲折,表达效果就会大大不同。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还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课题是《社戏》,然而文中写看戏的部分并不多也不生动,反而是之前之后的内容写得详细而生动,这样是否偏题呢? 明确:《社戏》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吃等事。这样非但没有离题,反而紧扣主题。因为文章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借此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和农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由此得知: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回到平桥乐趣多,钓虾放牛多快活。登船看戏心难耐,月夜行船景动人。      赵庄看戏未尽兴,归航偷豆趣更浓。美好童年难忘怀,伙伴情谊更深长。 
2、社戏不够精彩,罗汉豆也很普通,然而文章结尾却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请你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找出类似的经历和体会,写一篇随笔。 
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内容丰富,篇幅较长,值得细研深磨的地方很多,一般都要三课时才能精讲完。但是开课只有一节课时间,所以一定要有所舍取。在区教研员王顺民老师的指导下,确立本次开课是基于记叙文的单元教学的构架,所以设定了教学目标首要为学习课文紧紧围绕中心选材,以社戏为线索组织内容的方法。第二教学目标为体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自然落实到理解主题与材料的关系,体会文章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的特点方面。
整堂课上下来,基本达到预设的目标。首先,理清了思路和主要事件,从整体上了解故事内容,感知文章。罗列出看社戏前后的各件事情,明确了文中虽然写的事件很多,但是都是围绕着主题展开,所以多而不乱,也并不偏题。因为文章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借此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和农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由此得知: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可让学生在自己将来的作文构思时有所借鉴。
其次,在概括主要事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文章语句生动形象的描写。如看社戏之前的“我”的心情变化,经历了从“着急”——“焦躁”——“喜出望外”——“轻松舒展”的过程。出门撑船时的动作描写,一路夜景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体现景物的美好等。
再次,也了解了文章在叙事过程中,有铺垫、有波折、有转机,写得跌宕起伏,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能表现主要人物的心情和情感,还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虽然概括出一系列的事件,但是对于事件之间的联系并不理解,如钓虾放牛与看社戏之间的关联,课堂上没有来得及深入讲解。另外,学生找出了生动描写的语句,可是在分析其作用的时候也只是浅尝辄止,没能好好体会。朗读的次数也不多。对于文中出现的小伙伴的形象,最关注的是双喜和阿发,但是对于这整个群体的特点并不能体会到。
当然,今天的课只是记叙文单元结构布局教学方面的第一步,不是终点。后面还需要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会的机会,等到学生学会方法,掌握技巧,最终运用到他们的写作上。任重而道远,我会吸取教训,累积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摸索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