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口技(林嗣环)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实词。
2、在质疑交流中理解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我国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学情分析
这篇古文选自上海试用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无穷魅力。这是一篇文言文,还是应该把积累文言实词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另外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是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疏通文意的。所以把教学目标1定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实词。”
再者,作者通过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众逼真的神态变化,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我们一方面赞赏口技艺人精湛的技艺,另一方面也赞赏作者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所以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细心体会作者以声音的变化从正面营造出情节的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以宾客层层深入的情绪反应从侧面描写出口技艺人高超技艺的写法。另外《口技》是有故事情节的,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文本内容的,让学生在质疑交流的思想碰撞中学习课文更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把教学目标2定为“在质疑交流中理解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我国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重点难点
1、重点: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实词。
2、难点:在质疑交流中理解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我国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与西方文明相比,东方智慧善于凝天地于方寸,聚万物于一炉。本单元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民间艺人技艺的奇特,有《卖油翁》中倒油老翁“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娴熟,有《核舟记》里“技艺灵怪异哉”的精巧微雕技艺。那么,林嗣环,这位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会带领我们领略一场怎样的艺术盛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林嗣环的《口技》。
活动2【讲授】(二)朗读文本,感知课文
1)自己出声散读课文。
(边读边参照注释,给生字词正音。是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
2)检查诵读情况
(抽一个小组的学生分句诵读,便于其他小组同学发现问题,也及时纠正自己的问题。对能发现问题的小组予以奖励。教师板书出来)
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抛出这个问题是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4)哪些小节的内容是写口技表演的?
(2、3、4是写口技表演的,此问题把学生引入到对文本主体部分的疏通上。)
活动3【活动】(三)疏通文意 交流展示
1)小组合作,疏通口技表演部分——2、3、4节
(在对全文整体把握得基础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对小组内同学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交流。此环节小组同学互帮互助,群策群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小组竞赛疏通课文,理清每段段意
(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指正,教师适时奖励。)
3)疏通完文章主体部分后,让学生齐读开头和结尾段。
(追问学生发现了什么问题没有,是想把问题引入到质疑交流的环节上。)
活动4【活动】(四)质疑交流
学生交流阅读和小组讨论时遇到的问题。
学生有可能提到的问题:
1、为什么结尾也写到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不重复吗?
(①结构上首尾照应②强调道具简单突出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③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原来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不是借助繁多的外物,而是完全出自人的口中)
2、第2节“伸颈,侧目”明知是口技表演只能听不能看为什么还要去看?
(听得入神了,“微笑默叹”还能自己控制)
追问:描写宾客情绪反应的句子在其他小节还有吗?找出来。
追问:从2到4节宾客的情绪有变化吗?
(2节虽然听得入神了,但“微笑默叹”表明还能自己控制的;3节“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开始随表演的内容变化心态,说明以渐渐融入表演中。4节“变色离席……”说明宾客已完全进入到表演情景中,失去了自持能力。)
3、感觉2、4小节才是口技表演最精彩的部分,能否删去第3小节?
(不能,①此段写到“有鼠声,盆器倾倒,更让一家人的生活显得真实可信。
②此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进入梦乡,由原先的喧闹归于安静,使情节显得起伏曲折。)
追问:“起伏”用得好,老师追问一句,三个场景中写到的声音都有起伏变化吗?是怎样起伏变化的呢?
(有远而近,有小到大;逐渐变小;
由少而多,有多而杂)
4、宾客为什么是“奋袖出臂”?
5、写“满座寂然,无敢哗者”有什么用意?
…………
教师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小组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活动5【讲授】(五)教师总结
活动6【活动】(六)齐声朗读课文
在全班朗读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活动7【讲授】(七)板书设计
口技
场景观众反应
梦中惊醒伸颈、侧目、微笑……
渐入梦乡意少舒稍正坐
善
失火救火变色离席……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