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2024)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水》测试卷
(时间:40分钟 总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分别在50毫升的水里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
A.食盐溶解得多 B.小苏打溶解得多 C.一样多
2.白砂糖在水中充分溶解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面最甜 B.中部最甜 C.各地方甜度一样
3.在进行“比较不同温度对食盐溶解速度的影响”实验时,以下哪项不是必须控制的变量?( )
A.食盐的量 B.搅拌的速度 C.水的量
4.水沸腾后,水面有“白气”冒出。这个现象中,水所经过的状态变化是( )。
A.液态水→水蒸气 B.液态水→水蒸气→液态水 C.液态水→水蒸气→冰
5.亮亮在冲橘子粉时,把橘子粉颗粒倒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仍留有一些颗粒。以上信息说明了( )。
A.橘子粉很难溶解在水中
B.橘子粉的溶解速度太慢,需要一直搅拌才能溶解
C.在一定量的水中橘子粉溶解的量是有限的
6.小智在咖啡里面加了一大块冰塘,但爸爸喝的时候发现,一开始咖啡味道偏苦,而喝到后面却很甜,这是因为( )。
A.冰糖全溶解在杯底了 B.冰糖未溶解完全,甜味分布不均匀 C.冰糖沉在杯子底部,没有溶解
7.小科和同学们在验证“温度是否加快溶解”的对比实验中,不同的条件是( )。
A.水量多少 B.温度高低 C.是否搅拌
8.要想研究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改变的条件是( )。
A.水量的多少不同 B.食盐的多少不同 C.水温度的高低不同
9.将一些白糖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白糖全部溶解形成糖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面最甜 B.水底最甜 C.各部分一样甜
10.往水里面加入食盐,搅拌可以使食盐的溶解速度( )。
A.加快 B.不变 C.变慢
11.关于过滤时要注意的“三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B.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一层滤纸的一边
C.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
12.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会水干了,这是因为水跑到( )中去了,这是蒸发现象。给水加热时,这个过程会更( )。
A.黑板、慢 B.抹布、快 C.空气、快
13.在探究水温与物质溶解快慢的关系的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A.水量 B.盐量 C.水温
14.水沸腾时,水面会出现一些“白汽”,这些“白汽”实际上是( )。
A.小水珠 B.小冰晶 C.水蒸气
15.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
A.下降 B.上升 C.保持不变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9分)
16.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 的。
17.在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实验中,两杯水的水量 ,水温 ,发现:食盐溶解了8份,而小苏打溶解了3份,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的(以上均填“相同”或“不同”)。
18.做“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时,等量的小苏打一定要一份一份地加入,直到不能( 为止。
19.沙子 溶解在水中,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沙子。
20.我们利用蒸发皿做加热蒸发实验时,通常需要将它放在 上,并且需要一边加热,一边 。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熄灭酒精灯时可以用嘴吹。( )
22.从液体中分离固体,常用的方法有过滤、沉淀、蒸发。( )
23.水、水蒸气、冰三种形态,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
24.冰融化时会放出热量。( )
25.不断加热盐水溶液,盐和水会一起蒸发。( )
26.做水结冰实验时,往碎冰堆里放食盐,是为了让冰块看起来多一些。 ( )
27.冰、水、水蒸气尽管形态不同,但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
28.如果我们想分离水和沙子,需要用到过滤装置。( )
29.“白气”就是水蒸气。( )
30.为了省事,可以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其他酒精灯。( )
四、连线题(共5分)
31.把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将观察到的现象连起来。
味精 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溶解在水中
沙子
小苏打
木块
白砂糖
五、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9分)
32.如何防止种有菜苗的土壤里的水分蒸发得太快?
写出让块状冰糖快速溶解的方法。
34.做饭时,锅里的水沸腾一会儿水变少了,减少的水去哪里了?
六、实验题(共27分)
35.奇奇在做“给水加热”的实验时,装置如图所示。(13分)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水的量( )。
A.变多了 B.变少了 C.不变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时,在烧杯下垫陶土网其目的是( )。
A.防止烧杯外壁被酒精灯熏(xūn)黑
B.使烧杯放得更稳当,不易倾倒
C.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3)当水沸腾后,再用酒精灯持续地给水加热,水温最高会升至( )。
A.200℃ B.150℃ C.100℃
(4)实验结束,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B.将温度计下端放入水中,可以接触容器底部
C.实验结束后,可迅速用手把烧杯等器材移开
36.下面是小方和同学一起完成的水结冰实验,请根据学过的科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4分)
实验步骤:如图,先向一支试管中倒入约四分之一的水,并在水面齐平处做好标记;再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和食盐的烧杯中;用温度计定时测量试管内水温变化。
实验记录:
(1)请你推测第8分钟时,温度计的读数应该是( )。
A.1℃ B.0℃ C.-1℃
(2)依据数据可知,开始出现冰水混合物是第( )分钟,所以,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 )℃。
(3)通过分析记录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0到14分钟内,水温度下降规律是( )。
A.快-慢-快 B.快-快-慢 C.慢-快-快
(4)试管里的水完全结冰后,体积( )。
A.变小了 B.变大了 C.没变化
(5)下列与水结冰的原理相同的是( )。
A.冬天屋檐下挂满了冰凌 B.冬天进入室内,眼镜片上出现的小水珠 C.冬天冻裂的水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教科版(2024)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水》测试卷(附解析)》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B C B B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C A C
1.A
【详解】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常温下,50毫升水,食盐大约是16-18克,小苏打大约是6-8克。在室温中食盐溶解度大。
2.C
【详解】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白砂糖在水中充分溶解后,各地方甜度一样。
3.B
【详解】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在进行“比较不同温度对食盐溶解速度的影响”实验时,除了温度这个自变量外,其他所有因素都应该保持不变。因此,食盐和水的质量必须相等,以排除这些因素对溶解速度的潜在影响。而搅拌的速度对实验造成的影响较小。故选B。
4.B
【详解】水沸腾时,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汽化)。水蒸气上升遇到较冷的空气,又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因此,水的状态变化是液态→气态→液态。选项B正确描述了这一过程,而选项A未包含液化阶段,选项C中的“冰”与现象无关。故选B。
5.C
【详解】A.难溶解”通常指物质本身不易溶解(如沙子),而橘子粉可能只是达到溶解极限。A选项错误。
B.搅拌只能加快溶解速度,不能无限增加溶解量,且题目已明确“充分搅拌”。B选项错误。
C.充分搅拌后仍有橘子粉颗粒残留,说明此时水中溶解的橘子粉已达到最大溶解量(即溶解度的上限)。此时无论再如何搅拌,多余的颗粒都无法继续溶解。选项C正确指出“在一定量的水中橘子粉溶解的量是有限的”,符合溶解度概念。C选项正确。
故选C。
6.B
【详解】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爸爸喝的时候发现,一开始咖啡味道偏苦,而喝到后面却很甜,这说明冰糖未溶解完全,甜味分布不均匀。
7.B
【详解】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保持一样。在研究“温度是否加快溶解”的对比实验中,不同的条件是温度高低。
8.C
【详解】我们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剂和溶质的本性有关,比较哪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强就是比较在等量的水中,哪种物质溶解得多。比较搅拌对食盐溶解的影响,相同的条件是:水量和盐量都一样多、食盐颗粒一样、同时倒入水中、都搅拌或者都不搅拌、杯子一样,改变的条件是水温度的高低不同。
9.C
【详解】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所以将一些白糖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白糖全部溶解形成糖水,糖水的各部分一样甜。
10.A
【详解】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主要有:1.搅拌;2.加热;3.磨成粉末等。往水里面加入食盐,搅拌可以使食盐的溶解速度加快。
故选A。
11.B
【详解】A.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正确;
B.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一层滤纸的一边,错误;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
C.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正确。
12.C
【详解】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就干了,这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这是蒸发现象。给水加热时,蒸发的速度会更快。
故选C。
13.C
【详解】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水温对物质的溶解快慢,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水温。
14.A
【详解】水在沸腾时,水蒸气会从水中冒出。刚从水中逸出的水蒸气通常是无色且看不见的,遇到较冷的空气后,会凝结成小水珠,形成我们看到的“白汽”,因此“白汽”实际上是小水珠。故选A。
15.C
【详解】当在一定的大气压下,给水加热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被称为水的沸点,如果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仍然保持不变,故本题选C。
16.限度
【详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就不能继续溶解了。
17. 相同 相同 不同
【详解】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在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实验中,两杯水的水量相同,水温相同,发现:食盐溶解了8份,而小苏打溶解了3份,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18.溶解
【详解】做“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时,等量的小苏打一定要一份一份地加入,待上一份完全溶解后加入下一份,直到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这样计算的溶解量才科学、准确。
19. 不能 过滤
【详解】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具体方法选择取决于混合物的性质及分离需求。过滤的作用是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沙子不溶于水,因此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沙子。
20. 三脚架 搅拌
【详解】做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时,将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边加热边搅拌,当杯子里的水全部蒸发掉时,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全部变成白色颗粒存在蒸发皿中,食盐不会蒸发掉。
21.×
【详解】当用嘴吹灭酒精灯的时候,可能会向灯壶内吹入空气,引起灯壶内的酒精蒸汽和空气在灯壶内迅速燃烧,造成失火。因此,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正确操作应为: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再轻提一下盖子,重新盖好。
22.√
【详解】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分离有沉淀、过滤、结晶等方法。物质的性质不同,使用的过滤方法也就不同。常用的方法有沉淀、过滤、蒸发。将泥土与水分离的常用方法是沉淀;将盐与水分离的常用方法是蒸发;将米从水中分离的常用方法是过滤。
23.√
【详解】水在自然界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水的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引起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所以题干中说法是正确的。
24.×
【详解】液态的水降到零摄氏度时就开始凝固成冰,固态的冰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零摄氏度时就可以开始融化,逐渐变成液态的水,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而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把冰从冰箱里取出后会逐渐融化,因为冰融化时会吸收热量。
25.×
【详解】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分离有沉淀、过滤、结晶等方法。蒸发结晶的方法是将溶于水的物质分离开来。不断加热盐水,水会蒸发,而盐是固体,会析出,不会随着水一起蒸发。
26.×
【详解】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向冰块上撒上盐后,盐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能让冰快速融化。冰融化吸热,这样温度就会变低。
27.√
【详解】自然界中的水存在三种状态,有气态的水蒸气、固态的冰和液态的水,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冰、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三种不同状态。
28.√
【详解】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分离有沉淀、过滤、结晶等方法。物质的性质不同,使用的过滤方法也就不同。常用的方法有沉淀、过滤、蒸发。水和沙子一个溶于水,一个不溶于水,所以混合后需要用到过滤装置进行分离。
29.
×
【详解】水蒸气是肉眼无法看见的气体。“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液态水珠,例如烧水时壶口上方的“白雾”或冬天呼出的“白气”均为此现象。因此题目描述错误。
30.×
【详解】使用酒精灯时,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以免酒精倾洒在灯体外燃烧造成事故。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31.
【详解】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味精,小苏打,白砂糖都可以溶解在水中,沙子,木块不能溶解在水中。
32.覆盖塑料薄膜可以减慢菜苗上方空气的流动,从而减慢菜地中水分的蒸发,保持住土壤的温度与湿度。
【详解】地膜覆盖,是指以农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的一种措施。覆盖塑料薄膜后,将菜地与外界隔绝开,这样就减慢了菜地上方空气的流动,从而减慢了菜地中水分的蒸发,保持住了土壤的温度与湿度,促进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生长发育。
33.把冰糖敲碎,然后加入开水,快速搅拌。
【详解】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让块状冰糖快速溶解的方法是把冰糖敲碎,然后加入开水,快速搅拌。
34.答: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中了。
【详解】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做饭的时候,锅里的水沸腾一会儿水变少了,因为由于水的温度升高,锅中的水蒸发了,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去了。
35.(1)B
(2)C
(3)C
(4)A
【分析】1、水的沸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当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吸收热量,会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但此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不过,水的沸点会随气压变化而改变,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比如在高山上,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就会低于 100℃。
2、温度计的使用
温度计读数: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持平,这样能避免因视角问题产生的读数误差,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温度计放置:使用温度计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底部和侧壁,否则测量的温度会受到容器温度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液体的温度。
【详解】(1)水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汽化现象,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散失到空气中,故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水的量变少了。
故选:B。
(2)陶土网能将酒精灯的火焰热量均匀分散到烧杯底部,避免局部过热导致烧杯破裂。故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时,在烧杯下垫陶土网其目的是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故选:C。
(3)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当水沸腾后,再用酒精灯持续地给水加热,水温最高只能升至100℃。
故选:C。
(4)A.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液面持平才能保证读数准确;
B.“将温度计下端放入水中,可以接触容器底部” 错误,接触容器底部测量的就不是水的真实温度了,且可能损坏温度计;
C.“实验结束后,可迅速用手把烧杯等器材移开” 错误,加热后的烧杯等器材温度很高,用手直接移开容易烫伤。
故选:A。
36.(1)B
(2) 5 0
(3)A
(4)B
(5)A
【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
【详解】(1)根据题干可知,第5分钟的温度是0℃,第10分钟的温度也是0℃,所以推测第8分钟时,温度计的读数应该是0℃。
(2)根据题干可知,开始出现冰水混合物是第5分钟,所以,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0℃。
(3)根据题干可知,0到14分钟内,水温度下降规律是快-慢-快。
(4)水在0摄氏度时可以结成冰,水结冰后由液态变成了固态,体积会变大。
(5)通常情况下,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时就会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水结冰是从液态变为固态,与冬天屋檐下挂满了冰凌相同。冬天进入室内,眼镜片上出现的小水珠属于凝结现象;冬天冻裂的水管是水凝固后体积变大的现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