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石壕吏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石壕吏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13:0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石壕吏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2学情分析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本诗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设置的时候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加以引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体会作者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展示唐代几个著名诗人称号
大家能不能把称号和人一一对应呢?
(明确: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
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王维—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诗魔--白居易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那么,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呢?学习今天了的诗歌相信大家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活动2【讲授】背景介绍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bì)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邺(yè)城,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援军到来,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在河阳附近的石壕村,诗人在薄暮时分走进了一户人家——(暗示齐读)
活动3【讲授】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
2读懂字意
3读出情感,读懂诗圣,读杜甫,要读出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朗读示范。2-3名同学模仿读。其他同学评价后再次齐读。)
活动4【讲授】品读探究
1、在预习和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要求用一句话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这是一篇叙事诗,讲述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作者耳闻目睹官吏在石壕村户人家强行征夫的故事。
2、作者目睹了什么?又耳闻了什么?
明确:目睹有吏夜捉人耳闻: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老妇苦在何处?
明确:家破人亡的痛苦,家境贫寒的艰苦,垂老别家的悲苦
4、作者被称为诗圣正是由于他的圣人情怀,为什么面对这出人间惨剧时却通篇不发一字议论,他是不是对这件事漠不关心呢?(从文中找出暗示
作者感情的词)
明确:“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彻夜未眠。而这不正出于诗人那忧患苍生的心吗?(体现诗人忧民的情怀)
5、既然心忧人民为何自始至终都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而不出来制止官吏抓人呢?
结合背景材料明确: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当时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的予以揭露。(正体现诗圣忧国的情怀)
活动5【讲授】再读诗歌
让我们怀着崇敬和爱戴之情追念诗圣,品读杜诗,再次齐读《石壕吏》。
活动6【活动】假如你是杜甫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此时此刻,杜甫的内心世界肯定是矛盾复杂的,请你以第一人称,补写出杜甫当时的心理活动。(要求:能从中感受到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活动7【讲授】结束语
国之将颓,朝野皆哀!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活动8【作业】想一想
诗歌题目为《石壕吏》,为什么真正写官吏的只有一个“呼”一个“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