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卖炭翁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读诗文词句,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六年级下学期唐诗单元中初步了解唐诗的发展概况,了解学习唐诗的方法。
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读诗文词句,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4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白居易的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卖炭翁》就是其一。
二、初步感知
1、预习要求: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结合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有疑难字词,作好标记。
2、多种方式朗读 (1)、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正字正音。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朗读声音要洪亮。 (2)、齐读课文。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3)、教师范读或听读课文 (4)、学生分组朗读
3、概述故事:本诗叙述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辛勤劳动所得最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
4、读完课文,我们再看看文中有哪些字词句不懂的,请提出来. 学生问,其他同学回答,教师补充指导。
三、品读语言,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①“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通“值”,价格,价值。 一车千余斤的炭与这半匹红绡一丈绫是否同等价值呢?这一车炭经历了多少的艰辛? 预设:开篇四句,写了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的两个动词描写出了烧炭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一位饱经风霜,孤苦伶仃在豺狼出没,荒无人烟的地方,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可见“千余斤”得来的艰辛。 补充烧炭的过程、学生朗读感悟 总结:在豺狼出没、荒无人烟的南山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烧炭,多少个日日夜夜好容易烧出千余斤的炭,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而这份艰辛写在了脸上,留在了指尖。 ②如此艰辛的劳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贴补家用?为了生意交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老翁心理,口头表达) 预设:“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位老翁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可见这是其最基本的生活,唯一的可怜的希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见其已被剥削得极其贫困无依,却依然在心中呐喊“老天,你再冷一些吧!”,可见,穷苦百姓为了最微末的 生活愿望而宁愿付出最大的牺牲,承受最大的痛苦,着实可怜。 学生朗读感悟 ③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学生进一步想象老翁在运炭过程中的心理) 预设: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看书上插图展开想象,品读关键字“晓”、“碾”、“泥” 此刻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粮食。 ④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炭卖了吗? 预设:卖了:“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红绡与绫对百姓而言是无用之物,联系“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参看书下注释,明确似买实抢的现实。 ⑤既然如此,可以不卖 预设:“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想象宫使狐假虎威的嚣张气焰,重点品读一系列动词“把”、“称”、“回”、“叱”、“牵”,补充背景知识,体味其动作娴熟背后所传达的社会现象。 朗读感悟。 ⑥点出“宫市”,宫:皇宫 市:买卖 ⑦回到“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体会“惜不得”与“充” 预设:一个“充”字道出了这是一场不等值的交易 “惜不得”:万般痛心却又无能为力,百姓怎能不以这种宫市为苦 点出“苦宫市”之“苦”为“以……为苦” ⑧体味作者之于卖炭翁和宫使的情感,一则同情;一则痛恨, 《卖炭翁》一诗原来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 小结: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无法实现,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辛劳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这就是白居易为我们揭示的宫市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也看到了他实践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白居易写下这首诗的目的不是把矛头对着皇帝,而是以诗警醒皇帝。
四、拓展
1、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作用。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卖炭翁的遭遇是一个个别现象吗? 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五、归纳与概括 中心思想: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表达与训练
1、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那么,当卖炭翁一车炭被抢,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呢?
2、积累注释
3、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