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卖炭翁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上:坚持一条线贯穿始终,把难解的字、词句穿插进来逐一解决。并且能深刻 领会外貌、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手法,把握诗所表达的中心。2、过程与方法上:用故事贯穿始终,其中与朗诵、思考、练习、写作等方式方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理解人物描写方法及对比写作手法表现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及给予我们实际作文写作中的启发。
2学情分析
记得上第一篇文言文《伤仲永》时,我叫两个班学生中喜欢文言文及古诗的举手,调查结果是无一人举手,留给我的是太多的不解与疑惑?询问下来,反映是:背、默的多,文字拗口、难以理解,与现实生活比适用不大等等。
思考如今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及古诗多,特别是二期课改后文言文、古诗等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长度上都加大了比重,如何在起初年级培养学生对其的兴趣、爱好就迫在眉睫了。所以这学期我试图想在文言文、古诗词等教学上尝试一下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做游戏、编成音乐来上、编成故事来上等,也因为自己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希望通过这节课请各位前辈、老师多多给予宝贵的意见,本人十分感谢!
3重点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学习外貌、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手法,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说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体会作者采用人物描写方法及对比写作手法表现人物形象,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是很重要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有所把握。而对于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在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本课将此作为学习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故事引入
同学们,老师又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了。
话说唐朝时某县某乡某村一位老人,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突然离奇失踪,北风呼啸声中剩下的是空空的一茅屋在空中颤栗,还有那平日里老人十分钟爱的牛车,还有那半匹红绡一丈绫鲜红地挂于床头,就毫无任何线索,只有满是尘灰的桌上凋零着一位知情人士姓白名居易的先生留下的一份证据,于是执法人员就号召我们所有的群众,好好地揣摩、钻研一下这份证据,也做一回侦探,群策群力,推导这位老人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
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43面,目睹这份证据。发现原来是一首什么呀?诗。老人是谁?卖炭翁。
活动2【讲授】师生互动一
1、现在请全班同学大声朗读这首诗。
2、当然我们还得对这位知情人士做一个调查,有谁知道这位白居易先生的具体情况。
出示白居易简介:白居易,唐朝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作《白氏长庆集》
3、不错,大家预习得相当不错,那老师又想问了,这位白先生他与老人有何关系?对老人的失踪是否有嫌疑?他为什么要留下这首诗呢?好了,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搁在这。
活动3【活动】师生活动二
1、现在让我们全班再读这首诗,并把这份档案填好。
年龄特征:翁(老人)
职业:伐薪烧炭(砍柴、烧炭)
劳动地点:南山中(“南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
外貌—— 满面:尘灰烟火色(满脸灰尘,烟熏火燎的颜色:焦黄色)
两鬓:苍苍(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灰白色)
十指:黑(如炭一样黑)一黑一白形成鲜明的对照
衣着:单(单薄) 突出老人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导出烧炭)
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深刻揭露了卖炭老人悲惨处境。 ( 矛盾心理,“衣单”盼天暖,但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时间:晓(清晨),日已高(中午左右)
天气:一尺雪、辗冰辙(天寒、地冻:车慢,时间长,人越冷越辛苦)环境描写 辗 通假字,通碾。读音也变。(导出运炭)
最后一次出现时的身体状态:困、饥、累(牛困人饥:牛人都困都饥,互文)、泥中歇(累) 辛苦
此时,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满面灰尘等,使人触目惊心。
2、老人如此辛苦劳作都是为了什么?(用原句回答)
(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即温饱问题。)这一车炭就是他的生命,他的希望。“惜不得”(导出希望及板书)
3、由此我们可以推导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活动4【讲授】师生互动三
1、现在就有请大家饱含可怜、悲惨之情来朗读从开头读到“泥中歇”。
2、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与老人有过接触的人是谁?宫使。宫使也是可怜、苍老、贫穷的吗?不是。那我们应该如何朗读接下来刻画宫使这部分内容。用霸道、蛮横等语调读。有请大家从“泥中歇”到结尾,并填写一份人物档案。
外貌:黄衣、白衫(皇宫内太监及一下爪牙,表示了等级差别)
神态:翩翩两骑(翩翩:得意忘形的样子,骑:骑马的人) 在集市上“翩翩两骑”,表现了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
动作:“把”(拿)、“称”、“回”、“叱”(吆喝)、“牵”、“驱将”(赶着走)、“系”(挂) 一系列动作描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宫使们仗势欺人,蛮横无理的强盗行为。
(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说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讽刺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形象。
宫使驱将惜不得(驱将:赶着走,惜不得:舍不得,总的是宫使强行赶走牛车,老翁舍不得也没有办法。对比,表现地位悬殊)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对比:“一车炭,千余斤”言炭之多,暗示老翁付出血汗之多,“半匹、一丈”言甚少,
再说这些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虽然可以代货币用,但钱贵绢贱,远远比不上一车炭的价值,这是宫使用贱价强夺民财。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成了泡影。)(导出炭被掠夺)
3、以上我们可以推导宫使的形象是?(点出写他的目的是与老人形象对比)
横冲直撞,趾高气扬,横冲直撞,趾高气扬
4、为什么宫使有这个权利可以随意这样明目张胆地拿绢、绫抵作炭钱?
P43题注:苦宫市也。 引出宫市制度,老师解释宫市制度。是一种宫廷买卖制度。市:买卖,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任意勒索、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5、好了,至此,我们得解决开头那个问题:“这位白先生他与老人有何关系?对老人的失踪是否有嫌疑?他为什么要留下这首诗呢?”
也许是看客、也许是朋友等,对老人失踪无关,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同情老人的遭遇,也为了抨击宫市制度。
6、今天如果不是卖炭的,是打渔的、织布的、种田的,他们是否就能过上幸福快乐富足的生活呢?这位知情人士,白居易先生在现场留下这首诗目的是想通过卖炭翁这一人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他是对当权者警醒,为老百姓伸张正义(这是为什么留下这份证据给执法人员看)。目的是揭示宫市制度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的灾难,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简介中作者的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相符合。可见作者笔下的人物是富有其特定的意义。
7、(世情薄,人情恶,雪送暮色花凋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由此我们可以小结并与实际写作相联系畅所欲言):
活动5【练习】拓展训练
由此可见本文白居易先生刻画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采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及环境描写,还采用写作手法有:对比。塑造卖炭翁这一人物的意义是:为民请愿,警醒当权者,揭示宫市制度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不愧于“为时、为事”的反映现实的创作理论主张。这也一定会让我们同学在今后的作文写作如何描写人物有许多启示?老师举一个例子,学生仿着来畅所欲言。如:那满面尘灰、两鬓白发等外貌描写,刻画了一个贫穷、苍老、辛苦的老头,启示着我们在今后的人物描写中可以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那天寒地冻、哀凉孤寂的环境描写,启示着我们在今后的人物描写中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情或喜悦或凄楚、感伤等。
那“心忧炭贱愿天寒”矛盾的心理描写,启示着我们在今后的人物描写中可以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或害怕或开心或犹豫等。
那“把、叱、驱将、系”等动作描写,启示着我们在今后的人物描写中可以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品质及行为特点等。
……
活动6【测试】总结
1、请带着这份情感、带着这份收获最后一次朗读课文。
2、尾声(总结):每每当我研习这首诗歌时,我的脑海中出现的更深刻的是那“满面尘灰烟火色”的苍老的辛苦劳作的老人,是那“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凄凉贫穷的老人,是那“宫使驱将惜不得”有冤难伸,有气难平的凄惨无助的老人,还有那蛮横无理、趾高气扬、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宫使的卑劣行经至今都让我义愤填膺。我想白居易刻画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辛酸、苦难、悲惨出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这人物的描写就是为了老百姓仗言,替老百姓说话,表达自己同情之心,抨击这黑暗的制度,警醒当权者,也许这就是我们交给现场执法人员最好的回答了,我想有了这个答案,执法人员一定会把老人失踪的案件办得相当漂亮的。我们也迫切的希望能如此。
活动7【导入】拓展练习与巩固
①拓展一:《卖柴翁殴宦官》课外文言文阅读及思考。
②拓展二:展开联想进行续写。(80字)
当卖炭翁一车炭被抢,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在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呢?想象其心理状态,运用心理、动作等人物描写方法。(字数80左右,字迹工整,层次清晰,中心突出,修改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