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石壕吏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表演等体会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残暴统治的愤懑及忧国怜民的矛盾心理。
2.了解“寓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3.初步把握杜甫诗作主要风格,理解“诗史”的含义。
2学情分析
今年我班学生大多语文成绩不理想,在一段时期的观察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关于学习情感和学习方法的调查,经过分析,我班学生在具有以下特点:
1.学习基础及课堂表现
七年级(2)班虽只有3名学生,但学习基础差距明显,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回答问题缺乏积极性;有的学生虽然理解力较弱,但乐于表现,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性高。因此在课堂上既要通过问答、表演等形式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通过基本的字词翻译、复述课文等形式兼顾基础较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习情感:
本班学生都爱好阅读书籍,尤其是情节性较强的小说等,因此对于《石壕吏》这样一篇一叙是为主的诗歌,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太过单调乏味。
3.学习方法
这个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有待改善,大部分学生上课不能主动记笔记或无法记录课堂重点,因此在板书设计时,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通过板书掌握课上所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话,体会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残暴统治的愤懑。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忧国怜民的心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简介背景、作者,导入新课
背景介绍: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起兵,史称“安史之乱”。公元759年,唐军六十万包围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介绍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推为“诗圣”,其作品被称为“诗史”。
(说明:对于有一定中国史知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简要的背景介绍有助于唤醒其知识积累,消除阅读的陌生感。同时,学习古代叙事诗,用背景交代做铺垫,还是很有必要的。这里不详细介绍作者的写作风格,留待学生自行总结)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理解全文内容
1.听读,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停顿
(说明:本班学生朗读能力欠佳,语文基础差,第一遍听读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及停顿。)
2.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整件事(板书:夜捉人)
3.解释并辨析字词
(夜)捉人——征兵
且偷生——尚独存
泣幽咽——哭泣声
(说明:这首诗的语言平白浅易,学生能了解大意。所以,词语教学倘以识词为目的,则无太大必要。这里将通常的词语理解转为词语辨析,即将诗中学生不太注意的词提取出来,再配以相近或相反的词,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对理解诗意是一个有效的铺垫。)
4.带着对词的理解,复述故事
(说明:复述主要是让基础较差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活动3【讲授】研读老妇的话,理解主旨及作者的心理
1.通过分层概括分析老妇人的话,了解“寓问于答”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1)根据内容把老妇的话分三层,分别概括主要内容。
a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b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c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a.三个儿子的情况
b.现在家里的情况
c.老妇人自请服役
(2)根据分层,直观理解知道“寓问于答”。(板书:寓问于答)
(3)理解作者为什么省略官吏的逼问,明白寓问于答能使表现内容更集中的作用。(板书:苦)
活动4【活动】分角色表演,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1.补全老妇人与官吏的对话,深入感受官吏的凶残及百姓的疾苦,分角色表演。
(说明:石壕妇人的倾诉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但主体之外,按照事理,一定有其他对话或行为细节的发生。引导学生想象,并努力复原当时情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向诗歌内容的更深处走去。)
活动5【讲授】感受作者心理,探究作品主题
1.通过老妇人的话里“有、无”对比分析老妇人的话,了解民生疾苦。(板书:有—无)
补充: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2.理解作者忧国怜民的心理。(板书:同情、爱国怜民)
活动6【讲授】总结全文
1.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读一遍课文,读出感情。2.补全板书,小结全文
板书:
表现手法:对比、寓问于答
事件:
双迎
怒吏夜捉人无——有苦妇自请役
独别
情感:批判同情
爱国怜民
补充: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说明:通过板书设计,帮助本班学生抓住本课重点、难点,学会归纳整理的学习方法,同时对学生背诵全文也有一定帮助。)
3.了解“史诗”由来
补充:
“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唐]孟棨《本事诗》
活动7【测试】学习检测
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基础知识填空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犹得()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戌()________戎()________
(2)衰()________哀()________衷()________
内容理解填空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
“________”,揭示主题。
活动8【作业】布置作业
1.必做题
(1)抄写、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作业
2.选作题(2选1)
(1)根据课堂所学,扩写<石壕吏>
(2)阅读"三吏""三别"的其中一篇作品,与本文比较,概括杜甫作品的特点.(可从主题、表现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思考)
课件11张PPT。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起兵,史称“安史之乱”。公元759年,唐军六十万包围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推为“诗圣”,其作品被称为“诗史”石 壕 吏【唐】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lì)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yì),犹得备晨炊(chuī)。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解释并辨析字词捉人
且偷生
泣幽咽—— 征兵
—— 尚独存
—— 哭泣声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ABC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杜甫《兵车行》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qǐ
——[唐]孟棨《本事诗》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