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10月份语文试题答案
范围1一2单元
1.D(“中国古典文论重新成为文艺理论研究的主流”错,由材料二中
“让中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回到中国古典文论的状态,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
不必要的”可知,文艺理论研究的风气的改变不是表现在中国古典文论重新
成为文艺理论研究的主流,而是下文所说的不再不加反思地引入外来的各种
理论)
2.A(“甚至否认它的存在”以偏概全,由材料一中“比如,直到今天,
西方人一提到中国美学,就理解为古代中国的美学,现代中国的美学,在他
们心目中是不存在的”可知,文中只是举例说西方人认为现代中国的美学是
不存在的,并不是否认全部的中国学术)
3.C(C项,以现代人物为主人公,重在纪实,没有提到传统文化,更
没有特意突出传统文化。A项,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把传统美德赋予自
己的主人公。B项,把传统文化当成直接的书写对象,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入
许多可以代表传统文化的符号。D项,把历史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底蕴、一种
现代人的精神寄托呈现在作品中)
4.①展开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中国和日本一样,现代化都在西方影响
下形成,单凭西方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会不会影响中国文化的主体性?②引
出下文,深化议论。论述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能够保留自己的文
化主体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在中华文化自身主体性的基础上实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前行,
通过文明互鉴,广泛吸收营养,“拿来”对我们发展有益的各种要素。
②从根本上改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表现出更多
的敬畏,站在中国自身的文化立场上看待问题。
③改变文艺理论研究的风气,在不断吸收国外文艺理论新的成果的同时,
面向中国自身的文艺实践,突出问题意识,充分利用本民族的传统资源,构
建中国当代具有原创性的文艺理论体系。
④转换人们的知识背景,甚至是改变文学教育内容与方式。(每点2分,
答出任意三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项错误,属于无中生有且“强加因果”。文本二未提及老领导“性格
孤僻”,其孤独状态与其他老人一样,均指向“精神需求未被满足”,并非
“成因完全不同”。
7.D属于推断过度。文本二强调“精神赡养”是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但并未提及“只要满足物质需求及情感关怀就能彻底解决孤独”;“彻底解
决”表述绝对化,且老年人的孤独成因复杂,无法仅凭这两点完全消除,与
文本内涵不符。2025一2026学年度上学期月考
“创新”应该是开瑞。文化的发展,本质都是发自内在的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断”
(《礼记大学》),据说这是商代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能言。一个人、一个民族,要
高二语文
时刘清洗自身,更新自身。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在“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
下不新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前行。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霄要,从外国和传统中“拿来”
学校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各种所需要的要素,
试题范围:选修上册第1、2单元
(摘编自高建平《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材料二:
班级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党的十入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展开而逐渐生成的新的文学观念,其影响也正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发生,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主体性正在得到巩固。
村辨一:
首先,在近年来的文学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报本性的改变。受新文化运动中
文化如何才能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这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19世纪后期,中
形成的文学观念的彩响,传统文化就判在相当长时间里郑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然而,近年
姓名
国的国门被打开,中华文明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遭此境退,于是西学东渐、变法图强
来中国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烃发生明显的变化,许多作家在堕造人物形象时,把仁义、
中国逐渐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因此,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
守信、隐忍、内效等作为一种美德赋予自己的主人公:在表现当代生活时,更愿意把历史文化
在西方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一语境中,是否存在一种现代的中国性成为问题的聚焦点。
传统作为一一种底蕊、一种现代人的精神寄托呈现在作品中,使整个作品弥浸着一种“文化乡惑”。
学号
记得2016年冬天,我在日本访问一个月,住在东京。我问一位熟悬的日本教控:在东京
也有许多作家把传统文化当成直接的节写对象,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入许多可以代表传统文化的
有什么值得看的地方?他问:你想看什么?我说,我看了不少名胜古迹,也看了现代城市的风
符号。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更多地从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传统中寻求创作的灵。而更深
锐。我还是想看一些日本独特的现代文化地标。他回答说:日本的古代源自中国,日本的现代
层的变化表现在,原先那种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观念被打破,站在中国自身文化传统之外俯
来自西方,很难找到日本现代文化地标。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见解,也许就得太绝对。但在
视一初的态度在文学作品中已烃比较少见,作家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表现出更多的敬畏,具
一些非西方国家,子找既是现代的,又保留自身文化特性的地标,的确有一点难。
有了站在中国自身的文化立场上看待问题的眼光。有了这种数受感,有了这种眼光,卵使对中
在中国,中学与西学是分开的。中学指对中国古代的研究,而西学指对西方的研究。不仅
国传统文化仍然采取批判与审视的态度,也与之前存在很大的差别。
在中国如此,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在一些面欧国家,研究古代中国学术的人被称为汉学家,
与此同时,文艺理论研究的风气也正在悄然改变,让中用当代的文艺理论回到中图古典文
而对现代中国的研究,则在很长的时间里,主要是新闻记者的工作,并不进入学术圈。比如,
论的状态,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百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还
直到今天,西方人一提到中国美学,就理解为古代中国的美学,现代中国的美学,在他们心月
不是离开了自己的文论传统,而是在引入外来的各种理论时,常常不加反思,把在特定语境中
中是不存在的。
针对特定问题而生成的国外的文艺理论恩潮、文艺理论现点当成前沿的、普适性的思想成果,
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影响下才出现的。这就是产生很
用以对中国的文学现象,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学现象进行命名、分析、定性,其结果常常是理论
大影响的“冲击一反应”模式。这种模式认为,西方提供原动力,非西方文化是在西方文化的影
与文学现象之间的既节,造成强制闻释。而且,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者有相当多的人微的是
响下产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出现了现代化。在解释中国近代史时,依据这种模式,研究者将一
理论移植与介绍性的工作,基于本国文艺创作实践、本国文艺学美学传统的独精的思考较少
些事件与相应的放苹联系起来。这就从现象上描绘了一幅“冲击一反应”的图景。
理论创见更少。近年来,文艺理论界已经开始就理论的现实关怀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在不
“冲击一反应“模式影响很大,但有一个致命的缺格:这一模式忽视了中国在面对西方冲击
断吸收国外文艺理论新的成果的同对,面向中图自身的文艺实残,突出问题意识,充分利用本
所做出反应的主体性。实际上,这存在着一种由“在中国"到“中国的”的发展过程。冲击所产生
民族的传统资源,构建中国当代具有原创性的文艺理论体系的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这一
的反应,是具有主体性的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的过程,并不是中国性夜失的过程,
切都表明,在新的文化思想引领下,中国文艺论研究的文化主体性正在得到巩园。
恰怡相反,是新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性建立的过程。
当然,文化观念、文学观念转变之后,在当代的语境中巩国中国文学文化主体性还有很长
当前,我们正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就需要吸收外来
的路要走,这不仅需要作家、批评家、文艺理论研究者的好身实践,同时也需要人们知识背景
和古代的因素,在现代学科的划分、现代学术的整体性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自身主体性的要求。
的转换,甚至是文学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放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的文化思越的影响,将是十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尤其在一些人文学科中,这种主体性要求表现得更为明显。在
分深远的。
美学、文论上、苦学上都有从“在中国”到“中图的”的发展。其他各门人文学科也是如此。这种
(摘编自淑发《文化主体性及其文学表达》)
发展,粉的是现代学科的引入与改造。现代中国学科是在吸收传統因素和外来因素的基础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面向当代实践而逐渐形成的过程。
A。学术界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在这一语境或前提
这种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拿来”,经“实践”,再到创新"的发展过程。从文化建设
之下,就有人怀疑中国是否存在现代的中国性。
的角度,这一过程是行之有效的,是一个很好的操作模式。然而,如果我们从丈化主体性角度
B.在西方学者中,具有很大彩响力的“冲击一反应理论模式认为西方文化影响了中国文
看,这种模式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中华文化是一个有着自身主体性的生命体,有着内生的动
化,这种理论棋式忽视了中国文化自身的主体性。
力。这种内生的动力,才是其发生变化和发展的报源。从这种意义上讲,前述模式可以反过来
C。近年来中国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仍存在批判
看,即从“创新”,经“实践”,再到“拿来”。
与审视的态度,但已不同于以往。
D.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主体性得到帆固,得益于文艺理论研究的风气的改变,中国古典
文论重新成为文艺理论研究的主流。
高二语文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