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文言实词的解释。
2、学习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由乐而苦的情感变化。
2学情分析
初一(4)班由22名学生组成,学生全部是外来务工子女,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学习成绩两级分化明显,个别学生不爱学习,部分学生没有表现欲望,上课总是闷声不响,对学习缺乏自信与兴趣。针对这些情况,本堂课采用以“合作学习为主,自主学习为辅,整体感知,总结归纳”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学习。
3重点难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导入、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活动2【讲授】题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活动3【活动】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1.听朗读录音
2.学生互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活动4【活动】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对照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2.教师补充注释,强调重点实词
3.交流解释
活动5【活动】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活动6【活动】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4、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
5、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6、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澈: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
7、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8、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9、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活动7【讲授】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1、
积累:词语解释
,课文解释。
2、背诵课文。
3、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