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欣赏课文所营造的幽深静谧的山水之美,学习作者精妙的写景状物的方法。
2、感悟作者寄寓于山水的似乐还忧的情怀。
2学情分析
作为初中的起始年级,我的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语言赏析的能力较低,所以很难让学生在一两节课内去领会柳宗元山水散文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的韵味。 于是我试图寻找一条举重若轻的途径,尽可能让学生品读到文字中的山水清韵。
3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来写景状物,领悟作者借山水排遣政治失意的情怀。
2、以“石”为切入点,通过赏析作者如何处处落笔于“石”,又巧妙地展现了潭水的声、色、形、态。
4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以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考察、教师从旁点拨、纠错、补缺的方式,帮助学生将上节课对课文字词义作一个回顾整理。教师过渡到上节课的另一个知识点——文体,并由此引出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二、由文体知识引出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它是通过记事、写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怀。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赏析《小石潭记》来学习一些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从课文题目找赏析的切入点“石”
提问:小石潭是地处偏僻且不知名的潭水,柳宗元为什么偏偏叫它“小石潭”?
点拨:“石”是潭的最大特色。
齐声朗读课文,并找出写“石”的句子。(配古筝乐,教师先读第一节,领学生进入情境。)
四、找出写“石”的句子
学生分别找出几处写“石”的句子。
闻水声,如鸣佩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
教师小结:作者处处点到“石”,可见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板书:写景状物 紧扣特点)
五、赏析作者既是写 “石”,又表现潭水的声、色、形、态
提问:作者在写“石”的过程中又写到了潭水的哪些特点?
(一)“闻水声,如鸣佩环。”
学生:如果将石头换作烂泥,不可能发出“佩环” 之声。正因为有石,流水与石头相击,才有如此清脆悦耳的水声,才能激发作者“乐”之情。
(ppt 以一个极大的“石”作为背景,在其中一个笔画中出现“水声清脆”)
(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学生:“清澈见底”,水不清澈何以看出水底是一整块石头呢,相反,水也是因为以石为底而不是泥沙才能如此清洌的。
(ppt “水色清洌”)
小结:在第一节中既听到了水声又看到了水色,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可谓是“有声有色”或叫“绘声绘色”。而且还通过写石的清晰可见来写水的清冽,这是“侧面烘托” 。 (板书:有声有色、侧面烘托”)(三)“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1、提问:鱼影的形成靠什么条件?
学生:鱼、日光照射、整块大石,还有一汪清澈的静水。
(ppt 水态清静)
2、提问:水景、石静、阳光静,那么鱼呢?
学生:忽动忽静。“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点拨:这本来幽静的环境有了往来翕忽的鱼儿,整个画面就活了起来。这都得益于作者对鱼儿的描写用来“动静结合”的手法。(板书:动静结合)
3、提问: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组合呀,清水、奇石、日光、游鱼,对了还有游人,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幅画的意境?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答案不要求拘泥于某一点。可以说欢乐、美妙、清闲自在、和谐等。
4、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各自从中品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其岸势犬牙差互。”
1、提问:“其岸势犬牙差互。”中的“其”指什么?
学生:溪水
2、提问:溪岸边石头的形状与溪水有什么关系?
(请一位学生上来图示,共同来理解 “岸势犬牙差互”是形成溪水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关键。)
3、提问:作者为什么将溪水形状比作曲折的“北斗星”?
学生:溪水的若隐若现、忽明忽暗就像星星的闪闪烁烁,所以“斗折”与“明灭可见”吻合。
点拨:由此可见,作者用比喻不但生动而且还十分贴切。(板书:比喻贴切)水因石而曲折,而且不可知其源,溪水不但曲折而且还幽深。(ppt 水形曲幽)
教师小结: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柳宗元处处从“石”落笔,又生动地描绘了水的声色形态,真可谓“潭因石而美”。
(ppt 潭因石而美, 整个“石”五笔画都填满了。)
六、感悟作者寄予山水的情怀
1、提问: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丽幽静,可为什么在第四节最后写“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学生:“以其境过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提问:作者游小石潭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学生:心乐之——相乐——凄神 (板书:心乐之——相乐——凄神)
点拨:作者情随景迁
3、提问:作者感到“凄神”,除了环境凄清的原因,还有什么?
学生:柳宗元被贬谪永州,借山水来派遣孤独苦闷。
点拨:柳宗元因政治失意而寻找山水之乐,但这毕竟是短暂的,一旦坐定下来,那份深藏的孤独抑郁又袭上心头。可见作者写小石潭不纯粹是为了描写山水,还是借景抒情。(板书:借写景状物来抒情)
我们最后再来朗读课文,前面的朗读我们是在感受文字与画面的美,这次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作者似乐还忧的情怀。(师生有感情齐读)
七、总结:这堂课我们通过“石”作为切入点,赏析了柳宗元写景状物的技巧,也触摸到了作者那份潜藏于景色当中的情感变化。这样的经典美文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甚至铭记于心,请同学们回去背诵全文。
课件13张PPT。 柳 宗 元了解作者 柳宗元
唐代著名文学家。
字子厚,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少有奇名——弱冠进士
参与革新——被贬永州
再贬柳州——抑郁而终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代古诗文运动“韩柳”永州八记--山水游记的经典篇目柳 宗 元 的 一 生朗读全文,正音篁竹(huánɡ) 清洌(liè)
为坻(chí) 为屿(yǔ)
为堪(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 翕( xī)忽
差(cī)互 悄怆(qiǎo chuànɡ)
幽邃(suì) 龚(ɡōnɡ)古
翠蔓(wàn) ●●●●●●●●●●●●●●参差披拂(cēn cī )●●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是通过记事、 、 来抒发作者的情怀。
状物写景 柳 宗 元石水色清洌水态清静水形清水声脆曲幽潭因石而美心乐之相乐凄神因忧寻乐,乐尽忧来柳 宗 元
山水乃大地之文章。
(清)张潮文章是案头之山水,
请你为小石潭作一次导游,写一份解说词。可以取其中一幅场景来写,力求能做到吸引游人。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