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壶口瀑布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5 壶口瀑布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14:2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壶口瀑布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品味精练、准确、传神的文字之美。
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
意图阐述: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无论是在传统教学中,还是在新课程改革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精辟的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本篇文章语句优美,传神,富有气势,教师只有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据文字加以合理想象,才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情分析
《壶口瀑布》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由于所描绘的磅礴、雄壮的壶口瀑布与上海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距较远,较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所以在上课时我适当运用多媒体展示壶口的壮阔气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我们班级的学生长于朗读,这篇文章语句优美,气势磅礴,修辞方法运用恰当,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并在一些重点词句上结合语意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更真切的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了解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形容、说明壶口瀑布的特点,从而体会中华民族勇
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意图阐述: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是借壶口瀑布的雄浑,赞美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只有紧扣描写壶口的优美语句,在充分朗读、分析、体会这些语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谈体会,“壶口瀑布”的各种形态才会更形象具体,才会水到渠成地引发学生由水到人的联想。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图案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这张纸币大家应该不陌生吧!(50元面值的人民币)那你可知道它的背面是什么图案吗?(壶口瀑布)
它被印刷在我国的人民币上,可见这的确是一处胜境。大家有没有去过?你对壶口瀑布了解多少?
2.学生交流所查壶口瀑布的资料。
让我们再一起去游览作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
意图阐述:由人民币上面的图案导入新课,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突出壶口瀑布在我国的地位,然后由学生介绍各自所收集的有关壶口瀑布的相关资料,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对感受课文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2【讲授】二、默读课文,初步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壶口瀑布壮阔、雄伟的气势。
1.说起“瀑布”,我们常常会想起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瀑,想起“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的奇景。那么,壶口瀑布,它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同时将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圈画下来。
2.小组交流讨论,说说你为什么圈画这些语句
(小组商议一下:①就刚才小组讨论中提到的语句,选择1~2处准备全班交流;②选好交流代表,也可以考虑分工合作,谁负责朗读,谁负责解说。)
3.班内交流
分析时抓住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关键字词,如“拢成”“隆隆冲去”“跌”“横跨”“穿过”等,写出了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
从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进而感受壶口瀑布的雄壮的气势。注意重视同一句句子的不同感悟(包括不同的朗读处理)。
意图阐述:壶口瀑布具有壮阔、雄伟的气势;随着水势减弱呈现出另一种美。或庄重,或猛烈,或舒坦,或细碎,壶口瀑布具有丰富的美的形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句,进行圈划,并交流圈划理由,在品句子、品词语的同时,知道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在读中感受壶口瀑布之雄伟。
活动3【讲授】三、运用直观的教学进一步感受壶口瀑布的壮阔气势,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壶口瀑布是我国第二大瀑布,刚才同学们通过圈划、朗读感受到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那么壶口瀑布的雄壮的气势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老师剪辑过的片断,希望大家有进一步的直观感受。
1.播放图片,教师随着画面讲解,学生仔细看。
教师小结:“天下黄河一壶收”,虽然我们没有亲临壶口,没有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但是通过同学们圈划,朗读和图片的观看,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壶口瀑布那惊涛拍岸、浊浪滔天般的气势。有一位诗人曾用“黄河天下险,壶口最惊人。飞流撼天地,涛声泣鬼神”来描写壶口。
2.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刚才你所圈画的语句,尽量读出这种气势,同时思考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这样淋漓尽致的描写壶口瀑布?学生散读并思考。
意图阐述:通过文字阅读,赏析,学生的脑海中对壶口瀑布已经有了一定的想象,这时通过观看剪辑的片段,看着如万马奔腾的黄河水咆哮着、怒吼着的画面,内心被震撼了,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更为清晰,然后再品味词句会有更深的认识。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这样淋漓尽致的描写壶口瀑布?是为下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埋下伏笔。同学们沉入课文中,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把“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通过朗读表现的较为透彻,在课堂中起了一个高潮,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4【活动】四、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1.课内交流
关注的重点句:
“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显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2.教师小结:读借景抒情类的散文,我们恐怕不仅仅要关注那些优美的写景句子,体会景物的特点,恐怕还要善于透过文字,看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3.背景音乐(黄河大合唱),齐读最后两小节,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4.师小结
意图阐述:读懂作品不仅要明白写什么,怎么写,更要清楚为什么写,也就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那些拟人化的词句的体会,很容易由水联想到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精神。继而引导学生关注那些议论、抒情的句子,那么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显而易见了,能更真切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摘抄、背诵一段喜欢的语句
拓展阅读:诵读梁衡的《壶口瀑布记》,比较两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的异同。
意图阐述:班级中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为了更好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精神,故在作业的布置上,进行了分层。这篇文章的语句优美,修辞运用丰富,适合语言积累,相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可选第一项作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加做第二题,通过两文的比较,提高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