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课件(3课时)+教学设计+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诗词三首》课件(3课时)+教学设计+作业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6 16:09:34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古诗词三首
21
(部编版)五年级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三课时
课前导入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优秀的诗词作品浩如烟海。诗词既是人们寄情山水的工具,又是表情达意的载体。诗人们或借景抒情,或寄情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古诗词三首,看看诗人都写了什么景,诗词中又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吧!
第一课时
山居秋暝
诗人在山林的居所看到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解诗题
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
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传世有《王右丞集》。中年后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
主要作品:《山居秋暝》《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鹿柴》等。
写作背景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王维在安史之乱后被降职,中年的王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后来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怀。
学习古诗时,你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
结合注释理解
借助插图展开想象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
学习提示
2.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圈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3.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大致意思。
初读课文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
/
/
/
/
/
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断句,读出节奏。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
/
/
/
/
/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借助注释你读懂了哪些?
注释
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歇]尽。
④[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
处指诗人自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刚刚
空旷的山林
你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诗意:空旷的山中刚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到阵阵秋意。
朗读首联,边读边想象,说一说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既点出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下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
秋天的傍晚天气凉爽呼应诗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呼应古诗的题目,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意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诗意: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读一读这一句,你读懂了哪些?
朗读颔联和颈联,边读边想象:如果你身处其中,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我仿佛看到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松林里。
我仿佛听到泉水潺潺的流淌声、浣女的欢笑声,看到渔舟顺流而下时莲叶晃动的景象。
静态场景
动态场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一联写景,描绘了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画面。“明月松间照”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一静一动
在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呢?
写景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
洗衣物的女子
你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诗意: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写景
莲叶晃动
渔船顺流而下
竹喧
浣女
莲动
归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态描写
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青翠的竹林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音,不时传来的浣女的欢笑声……
挨挨挤挤的莲叶轻轻摇动起来,沙沙作响,有人划着桨,搅得河水哗哗作响,那是渔夫在捕鱼……
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正好衬托出山村月夜环境的清幽宁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和颈联都是具体写景,找出这两联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两联有什么不同?
自然
生活
颔联侧重写景,两句一静一动,用“明月、松、清泉、石”等景物,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颈联侧重写人的活动,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花草

任凭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诗意: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资料补充:
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尾联诗人有感而发。由写景转为抒情,表达了诗人想长久隐居于山林的心愿,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留”字写出了诗人喜归自然,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王维诗歌的特点“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清幽、明净、恬美的雨后山村晚景图。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读一读,背一背
朗读指导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
/
/
/
/
/
课外拓展
《饮酒(其五)》也是一首山水诗,请大家查找资料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饮酒》的异同。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饮 酒(其五)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居秋暝
明月 松 清泉 石
竹喧 浣女 莲动 渔舟
生活美
自然美
喜爱美景
情愿归隐
板书设计
课前导入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后考取了进士。后来他因安史之乱而羁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写下的一首诗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枫桥夜泊》。
第二课时
枫 桥 夜 泊
地点
时间
事情
在今江苏苏州
解诗题
夜里船停泊在岸边
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张继(约715--779年),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张继于公元753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奔逃到四川。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心怀忧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由此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写作背景
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③划一划:画出诗中的景物名称。
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学习提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初读感知
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枫桥夜泊
[唐]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①夜泊
[唐] 张 继
注释
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
州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
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
曾住于此。


1.再读,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①夜泊
[唐] 张 继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注释
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
州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
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
曾住于此。
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的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形容天气很冷。
伴着忧愁入眠。
你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诗意: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树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我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入睡。
品读诗词
江边的枫树
渔船上的灯火
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一动一静,一明一暗,搭配巧妙
动静结合:这两句中“月落、江枫、渔火”写所见,“乌啼”写所闻。月落时乌鸦的啼叫,划破了天空的静谧,用动景衬静景,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同时也衬托了诗人此时此刻内心的孤独。
视觉
听觉
感受
视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为什么“对愁眠”呢?
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束一顿便绘出一个“愁”字来。这是因为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这让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孤独难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州的别称。
传到
你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诗意: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的船上。
当时佛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两句是诗人的所闻,通过描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反衬出诗人烦乱的心境。“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还衬托了夜的深沉。
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听觉
用动景衬静景
从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
从“霜满天”“对愁眠”“夜半钟声”场面的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为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内心产生了孤独和凄凉的情感。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唐] 张 继
“愁”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内心忧愁孤寂的情感。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指导朗读
就是这样一位凄凉愁闷的诗人,枫桥边留下了千古一愁,让我们一起再去读读,再次感受作者无边的愁绪……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拓展阅读
课堂总结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题名的状元是谁?无人知晓了!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这个落第的学子张继以及这首流传于世的《枫桥夜泊》。真是“好诗一首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仅如此,苏州的枫桥及寒山寺也因此诗而美名远扬。今天,还有人把诗中的一些景物写进歌词,谱上曲子广为传唱。那就是《涛声依旧》,听着这歌声,我们就会想到张继的《枫桥夜泊》。我们一起来欣赏《涛声依旧》,在这首美妙的乐曲声中结束这堂课吧!
看到——月落 江枫 渔火
感到——霜满天
枫桥夜泊

听到——乌啼 钟声
动静结合
板书设计
同学们,前面我们欣赏了王维笔下的山中秋景图。也感受到了诗人张继诗人因远离故土而内心产生了孤独、凄凉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写作形式——古词《长相思》,看看古词与古诗有什么不同。
课堂导入
第一课时
第三课时
纳兰性德(1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有“清朝第一大词人”的美誉。《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
主要作品:《纳兰词》《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性德对京师家中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长相思①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②那畔③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④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pàn
ɡuō
初读课文
ɡēng
朗读《长相思》,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
/
/
/
/
榆关 河畔 三更半夜 聒噪
榆 畔 更 聒
yú pàn gēng guō
我会读
更加 更美
多音字

为了把事情做得更( gèng )好,爸爸经常忙到三更( gēng )半夜。
( gēng )
三更半夜 更换
( gèng )
表示“旧时一夜分五更”“改变,改换”“经历”时,读gēng;表示“再,又”“越发,愈加”时,读gèng。
例句
辨析
初读感知
观察《长相思》和前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长相思①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②那畔③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④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pàn
ɡuō
ɡēng
词牌名
上阙
下阙



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
令”等。出自《古诗十九首》“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一句。 词分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注释
①[长相思]词牌名。
②[榆关]山海关。
③[那畔]那边,这里指
关外。
④[聒]声音嘈杂,这里
指风雪声。
长相思①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②那畔③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④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pàn
ɡuō
ɡēng
这首诗词描写了远行的将士们在风雪夜中不能入眠,思念家乡及亲人的情景。
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这首词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品读鉴赏
里程、路程
山海关
那边,这里指关外。
翻过一座又一座山,涉过一条又一条河
叠用
你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词的意思吗?
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经深了,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里都亮着灯。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边读上阕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交流:词人“身”在何处?为什么要强调“身”?暗示了什么?
词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强调“身”点明行进的方向,突出了身心分离之苦。暗示出“心”向京师,词人留恋家园。“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边读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北京
山海关
山:崇山峻岭、悬崖峭壁
水:波涛滚滚、巨浪滔天
古代交通不便,将士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行军的路途遥远又艰辛。
结合插图,边读“夜深千帐灯”,边想象画面,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将士们夜间在荒山野岭中安营扎寨的场面,体会到军帐之多,队伍庞大,非常壮观。但作者的心情却是孤寂的?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思乡之心
家乡
你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词的意思吗?
夜里的计时单位,整夜分为五更,每两小时为一更。
风吹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词意: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我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多么温暖、宁静,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想象一下:“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描绘了风雪交加、整夜持续不断的场景,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思乡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了塞外狂风卷地,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不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故园无此声
故乡没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家乡风雪图
关外风雪图
故园真的无此声吗?在词人的梦境中,故园有什么呢?
在词人的梦境中,故园是温暖、舒适、宁静、祥和的,有亲人、朋友相伴,不会觉得孤单、冷清。但是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嘈杂的风雪声,这个时候会格外思念家乡。
静谧的夜
聒耳的风雪
指导朗读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边读边想象行军队伍的壮观、征途中的艰辛,缓慢而深情地读。
边读边想象关外风雪交加与故园宁静美好的夜景图,低沉而悲伤地读出词人思乡的柔情。
课外拓展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菩萨蛮
[清]纳兰性德
课堂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让我们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吧!
板书设计
长相思
叙事:跋山涉水
写景:千帐灯
下阕
上阕
身在征途
心念家乡
写景:风雪交加
叙事:梦醒思乡
课后作业
1.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枫桥夜泊》。
2.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读一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1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枫桥夜泊》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课文要以读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诗歌语言的不同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山居秋暝
【课时目标】
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居秋暝》,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题,激发兴趣
1.课堂导入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优秀的诗词作品浩如烟海。诗词既是人们寄情山水的工具,又是表情达意的载体。诗人们或借景抒情,或寄情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古诗词三首,看看诗人们都写了什么景,诗词中又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吧!
2.揭示课题《山居秋暝》,读题。
3.理解诗题
(1)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1:“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那么,由诗题可知,这首诗写的诗山中秋天的傍晚景象。
预设2:诗人在山林的居所看到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4.诗人简介。
生平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传世有《王右丞集》。中年后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
主要作品:《山居秋暝》《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鹿柴》等。
5.写作背景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王维在安史之乱后被降职,中年的王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后来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怀。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断句,读出节奏。
2.老师范读古诗,注意“暝”和“浣”的读音。
3.随文指导写字。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4.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借助注释你读懂了哪些?
诗的大意: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住。
5.教师小结: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了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
6.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1)结合注释理解;(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
7.合作自学,试着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理解每一句的诗意。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再读古诗,想象诗境
1.品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自己朗读。(课件出示诗句)
(2)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3)品“空山”。
①“空山”是什么意思?(空旷的山林)
②以诗解诗:王维还有两句诗写山林的空旷。《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4)是什么时候的空山?
预设:是新雨后的空山,是秋天傍晚的空山。
(5)“新雨后”是刚刚下过雨,给人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给人清新如洗的感觉。
诗意:空旷的山中刚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到阵阵秋意。
(6)诗的第三联写了“浣女”等人的活动,但开头为什么说是“空山”呢?
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通过世外桃源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
(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请同学们再读这两句,读出你的感受
预设: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意境。
(8)过渡:在雨后的空山,在秋天的傍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请你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品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指名朗读。(课件出示诗句)
诗意: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仿佛看到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仿佛听到清清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3)在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呢?
预设:这一联写景,描绘了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画面。“明月松间照”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
(4)再读诗句。
3.品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指名读。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品“竹喧”。
①“竹喧”是什么意思?(竹林中笑语喧哗)
②竹林中怎会有喧哗的声音?(原来是浣衣女子归来的欢声笑语)
教师点拨:浣女(浣衣物的女子),“归浣女”就是指“浣女归”。
(3)品味词语“莲动”。
①为什么荷叶都在四处晃动?
②教师点拨:“下渔舟”可以理解为“渔舟下”。原来是有渔舟顺流而下,荷叶才会左右晃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诗意: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4)朗读颈联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青翠的竹林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音,不时传来的浣女的欢笑声。挨挨挤挤的莲叶轻轻摇动起来,沙沙作响,有人划着桨,搅得河水哗哗作响,那是渔夫在捕鱼……
(5)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引导发现:“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是什么描写?(动态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正好衬托出山村月夜环境的清幽宁静。更能显示出恬静中的一份生机勃勃,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师:展现的是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
(6)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预设:是和谐的。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师: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7)颔联和颈联都是具体写景,找出这两联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两联有什么不同?
预设:颔联侧重写景,两句一静一动,用“明月、松、清泉、石”等景物,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颈联侧重写人的活动,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
(8)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所绘画面,体会意境。
4.品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春芳”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花草)“王孙”指谁?本诗中的“王孙”是诗人自己,因为他曾属“王孙”,历经仕宦。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2)结合注释,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住。
(3)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资料补充:
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预设:尾联诗人有感而发。由写景转为抒情,表达了诗人想长久隐居于山林的心愿,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留”字写出了诗人喜归自然,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4)王维诗歌的特点“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预设: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清幽、明净、恬美的雨后山村晚景图。空山雨
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5.朗读指导,再读古诗,练习背诵。
四、课外拓展,积累诗词
《饮酒(其五)》也是一首山水诗,请大家查找资料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饮酒》的异同。
(设计意图:设置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有利于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积累。)
五、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山居秋暝》整首诗清幽宁静,和乐恬淡,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间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让我们再读一读,体会诗人的那份悠然的情怀。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枫桥夜泊
【课时目标】
1.会写“泊、愁、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后考取了进士。后来他因安史之乱而羁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写下的一首诗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枫桥夜泊》。
2.揭示课题,理解诗题。
3.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张继(约715--779年),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4.写作背景
张继于公元753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奔逃到四川。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心怀忧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由此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学习提示
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③划一划:画出诗中的景物名称。
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预设: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的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一)品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交流难懂的词句。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霜满天。形容天气很冷。
“对愁眠”:“对”在这里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愁”在这里指诗人对着江枫、渔火满心愁绪,难以入眠。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2.你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预设:诗意: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树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我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入睡。
3.引导想象: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诗人看到月亮逐渐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感受到霜气降临。
课件出示:
所见:月落 江枫 渔火
所闻:乌啼
所感:霜满天
4.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月落、江枫、渔火”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
预设:动静结合:这两句中“月落、江枫、渔火”写所见,“乌啼”写所闻。月落时乌鸦的啼叫,划破了天空的静谧,用动景衬静景,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同时也衬托了诗人此时此刻内心的孤独。
师:一动一静,一明一暗,搭配巧妙
5.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为什么“对愁眠”呢?
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束一顿便绘出一个“愁”字来。这是因为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这让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孤独难眠。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指导学生在把握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带感情的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二)品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过渡语:在这静谧的深秋之夜,诗人还听到了什么呢?
1.指名读。思考:诗人听到了什么?
预设:诗人听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阵阵钟声。
2.你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诗意: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的船上。
3.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这两句是诗人的所闻,通过描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反衬出诗人烦乱的心境。“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还衬托了夜的深沉。
4.感悟诗情。
(1)从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从“霜满天”“对愁眠”“夜半钟声”场面的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为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内心产生了孤独和凄凉的情感。
(2)教师引导:你认为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呢?
预设:“愁”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
小结:诗人漂泊在外,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泊船在枫桥,看着清冷、幽静的夜景,听着夜半钟声,内心忧愁孤寂。
(设计意图:围绕诗人的这条情感线索,借助课前自学,从重点词,到诗句的意思,精读感悟,以读促悟,体会古诗蕴含的思想内涵。)
5.指导朗读
①就是这样一位凄凉愁闷的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枫桥边留下了千古一愁,让我们一起再去读读,再次感受作者无边的愁绪……
②教师引导: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久久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凉而愁绪满怀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提示: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朗读此诗)
③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紧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再现了古诗的朦胧之美,推进了熟读成诵这一目标的实现。)
四、拓展阅读,课外积累
五、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1.课堂总结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题名的状元是谁?无人知晓了!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这个落第的学子张继以及这首流传于世的《枫桥夜泊》。真是“好诗一首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仅如此,苏州的枫桥及寒山寺也因此诗而美名远扬。今天,还有人把诗中的一些景物写进歌词,谱上曲子广为传唱。那就是《涛声依旧》,听着这歌声,我们就会想到张继的《枫桥夜泊》。我们一起来欣赏《涛声依旧》,在这首美妙的乐曲声中结束这堂课吧!
2.欣赏歌曲《涛声依旧》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所见:月落 江枫 渔火
所感:霜满天
所闻:乌啼 钟声
以动衬静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畔”。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
3.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复习背诵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2.导入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欣赏了王维笔下的山中秋景图。也感受到了诗人张继诗人因远离故土
而内心产生了孤独、凄凉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写作形式——古词《长相思》,看看古词与古诗有什么不同。
3.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有“清朝第一大词人”的美誉。《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
主要作品:《纳兰词》《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4.写作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性德对京师家中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长相思》,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1)指导认读“更、聒”。
①更:多音字,在这里作为表示时间的量词,读第一声,可组词“三更半夜”。
②聒:“耳”加“舌”。引导推测:猜猜字义是什么,有谁知道?(舌头发出的嘈杂声入耳,使人厌烦)
(2)随文指导书写“畔”。
畔:左部“田”要写得窄小,右部“半”的第四笔横和“田”的收笔横持平。
(3)默读《长相思》观察和前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小知识:
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令”等。出自《古诗十九首》“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一句。 词分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3.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读读课本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讨论。
词的大意: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词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在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长相思》这首词的大致意思,为后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三、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上阕。
课件出示: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默读《长相思》,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词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小组合作。
预设1:“山一程,水一程”指翻过一座座山,蹚过一道道河。这里指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艰辛。
预设2:“风一更,雪一更”指风吹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这里形容风雪交加,天气恶劣。
(2)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词人“身”在何处?为什么要强调“身”?暗示了什么?讨论交流:词人的“身”在哪里?
预设: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在山上、在船上、在营帐里。
预设:词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强调“身”点明行进的方向,突出了身心分离之苦。暗示出“心”向京师,词人留恋家园。“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3)边读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课件出示从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图。引导: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路途遥远)
②教师点拨:他经过了崇山峻岭, 他经过了小河大川, 他经过了山海关, 他住在军营的帐篷里,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③“山一程,水一程”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山——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水——波涛滚滚,巨浪滔天。从中我感受到了将士们行军的路途遥远与艰辛。
④提问:“夜深千帐灯”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引导:灯火万千,点明了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写出了军队的阵势。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主要思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融进文本,我用一个“身”来将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的思绪一下集中起来,从而更好地感悟作者行军的艰辛。)
(4)指导朗读上阕:边读边想象行军队伍的壮观,征途中的艰辛,缓慢而深情地读。
2.边读下阕边想象:“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1)你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词的意思吗?
词意: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我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多么温暖、宁静,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2)提问:在下阕中,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到风雪交加、天气十分恶劣?
(3)这一路上,诗人除了跋山涉水,还经历了什么?
展示风和雪的图片,播放风雪交加的音频,帮助学生想象,从而感受天气的恶劣和“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意味。
(4)你怎么理解“碎”字?从“梦不成”,你感受到了什么?
点拨:“碎”意为零星,不完整。这里指将士们的思乡梦碎,思乡心碎。
(5)想象一下:“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描绘了风雪交加、整夜持续不断的场景,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思乡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了塞外狂风卷地,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不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
(6)故园真的无此声吗?在词人的梦境中,故园有什么呢?
点拨:家里是温暖舒适、宁静祥和的。家乡有亲人、朋友相伴,不会觉得孤单、冷清。但是在这塞外,听展示风和雪的图片到的却只有嘈杂的风雪声。
预设:在词人的梦境中,故园是温暖、舒适、宁静、祥和的,有亲人、朋友相伴,不会觉得孤单、冷清。但是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嘈杂的风雪声,这个时候会格外思念家乡。
有感情地朗读下阙,边读边想象关外风雪交加与故园宁静美好的夜景图,低沉而悲伤地读出词人思乡的柔情。
(设计意图:通过融情想象的过程,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对话,真正了解纳兰性德故园梦破碎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舍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而毅然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其次,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语感,读出独特体验。)
四、课外拓展,巩固积累
五、课堂总结,课后练习
1.课堂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让我们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吧!
2.课后练习
(1)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枫桥夜泊》。
(2)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读一读。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 (作业设计)
一、补全诗(词)句,并解释加点词语。
1.______ 归浣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歇,王孙_____________ 。
浣女:________________ 歇:__________________ 王孙: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乌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愁眠。
啼:_____________________ 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一更,_______________ ,聒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__________________ 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 错的打“×”。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秋天雨后山间的美景。( )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
3.《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词牌名。( )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语序倒装,正确的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闹,渔舟下莲动。”( )
5.王维和张继都是唐代诗人。 ( )
6.《山居秋暝》颔联写的是自然景物。 ( )
三、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秋暝(míng) 浣女(huàn) 那畔(bàn) B.榆关(yú) 聒碎(kuò) 一更(gēng)
C.姑苏(gū) 竹喧(xuān) 山寺(shì) D.帐灯(zhàng) 随意(suí) 泊船(bó)
2.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其中静态描写的是(  )
A.北风吹雁雪纷纷 B.西塞山前白鹭飞 C.明月松间照
4.对诗句停顿划分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四、填空。
1.《山居秋暝》中描写动态场景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枫桥夜泊》中以动景衬静景,表达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纳兰性德借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远征将士的思乡之情。
五、诗词鉴赏,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长相思
山一程,_________________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_________________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把这首词补充完整。
2.这是一首词,“长相思”是____________,作者是清朝的______________。
3.“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是_____________,“此声”是指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上阙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下阙描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夜深了,诗人站在军帐外,他在望着何处?心里又在想念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枫桥夜泊
【唐】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从“泊”字可以看出作者住在________。
2.前两句诗中,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景物是动态的?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枫桥夜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诗中通过写夜泊时所看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所听到的________、________,勾画了一副夜泊图。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4.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 )的表达方法抒发了诗人的( )。
A.借景抒情 B.借事抒情 C.孤愁情怀 D.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
竹喧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 自可留
洗衣物的女子。 尽。 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2.月落 霜满天 江枫渔火
叫。 睡觉。
3.雪一更 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1.× 2.√ 3.√ 4. √ 5.√ 6.√
三、1.D 2.B 3.C 4. B
四、
1.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2.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
3.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五、
(一)
1.水一程 雪一更
2.词牌名 纳兰性德
3. 故乡 风雪交加的声音
4. 将士们跋山涉水行路艰难 思念家乡,难以入眠
5.诗人望着家乡的方向,不禁想起了家中的父母、妻子,还有那可爱的孩子。
(二)
1.一个秋天的晚上 苏州城外的桥边 停泊在水中的船上
2.静态:霜、江枫。 动态:月落、乌啼、渔火、不眠人。
3.夜晚把船停在枫桥边 月亮 霜 江枫 渔火 乌啼 钟声
忧愁、思亲
4. A 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