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期末复习梳理读记(记规律趋势+记观点论述)
规律趋势记
大概念整合记
整合1 侵略与反抗
整合2 近代化探索
领域 概况
经济近代化 进程
影响 促进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近代政治民主化和思想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中国改革与革命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侵略,改善了人民生活
政治近代化 进程
影响 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增强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思想近代化 进程
影响 促进中国思想领域的近代化,推动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社会 生活 近代 化 教育 (1)创办新式学堂:①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②百日维新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2)废除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影响:推动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起来
生活方式 (1)原因: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一系列革除社会积弊的法令 (2)内容:①剪辫、劝禁缠足:强令男子剪除发辫,劝禁女子缠足;②改称呼: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③更礼仪:废止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体现平等的鞠躬、握手礼等 (3)影响: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整合3 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党的成 立和初 期探索
道路探 索的 会议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确定指 导思想 的会议 中共七大:1945年,在延安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具有转 折性的 会议 遵义会议:①主要内容: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建立统 一战线 的会议
加强军 队建设 的会议 古田会议: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2. 党领导的革命成就
成就 影响
进行北伐战争 与国民党合作领导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创建革命根据地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领导工农革命军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领导14年 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建设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领导人民 解放战争 1946—1949年,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结束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整合4 中国近代史上为救国救民而英勇奋斗的杰出人物
人物属性 代表人物及相关活动 影响
反抗侵略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虎门销烟 打击了侵略者,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中华民族利益
关天培虎门炮台抗英;陈化成吴淞抗英
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殉国
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殉国
杨靖宇、赵登禹、佟麟阁、姚子青、谢晋元、张自忠、左权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
近代化探索的杰出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领导戊戌变法 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1924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推动了政治近代化;推动了思想解放
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等领导新文化运动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无产阶级 革命者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思想解放
核心观点记
观点1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论述: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并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要求清政府进行高额赔款、禁止人民反帝等,这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的完整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结论:综上所述,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使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2 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论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林则徐为了民族利益,坚决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鸦片战争中,关天培虎门抗英,陈化成吴淞抗英,均壮烈牺牲。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海面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间兴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国抗日战争历经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取得最后胜利。
结论:由此可见,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没有放弃抵抗,仁人志士奋起反抗,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观点3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民的时代使命。
论述:进入19世纪中期后,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农民阶级发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强兵富国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各种救国方案先后出台,但均以失败告终。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921年,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此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取得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结论:综上可知,列强侵略使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反抗斗争,直至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观点4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过程。
论述: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但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但很快失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救中国,于是辛亥革命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但是革命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才能挽救民族危亡,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从洋务运动的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制度革新,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观点5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社会变革。
论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掀起了发展民族工业的热潮,并颁布一系列革除社会积弊的法令,如剪辫、易服、劝禁缠足等,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观点6 杰出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掀起了维新运动,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促进了思想启蒙。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领导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复辟;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近代民主进程。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结论:综上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起推动作用。
观点7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论述: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政治力量都曾登上历史舞台,但无论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还是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百日维新,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均以失败告终。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这些斗争和尝试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时代的发展使得无产阶级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五四运动使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思想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组织基础,最终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秉持先进的革命理论,确立了全新的奋斗纲领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深刻改写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观点8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论述:近代以来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各阶层都进行了不懈探索和抗争,但地主阶级不能改变腐朽的社会制度,不能带领中国走向富强,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政治上的软弱性、妥协性,导致革命的不彻底,也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可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
结论:综上所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观点9 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不断调整方针政策。
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但是遭到军阀的血腥镇压,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暴动,斗争遭遇挫折后,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博古等人“左”的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调整政策,主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面对敌强我弱的实际形势,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制定灵活的战略战术,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能根据国情和实际发展及时调整方针政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
观点10 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论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积极反抗日本的侵略,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大规模会战,如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如黄土岭伏击战、百团大战等,各界爱国群众以各自不同的形式积极支持抗战,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和战地救护服务;工人在后方加紧生产,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捐款捐物等等,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
结论:由此可见,在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团结抗战,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观点11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论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立场,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全民族抗战的大旗,积极与国民党开展谈判、协商,并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最终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开展敌后抗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取得了一系列战果,鼓舞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中国共产党是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提出者,对全国抗战方略的制定有指导作用,并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维护统一战线的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施行的各项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观点12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论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土地革命时期,开辟井冈山道路,在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调动各阶级抗战积极性。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保障农民权益。
结论:由此可见,近代各阶段,党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保障人民利益,切实以行动践行人民至上,凝聚力量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观点13 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论述:国共两党合作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共两党的对峙、对抗是国家和民族之殇。面对列强侵略、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但由于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走向失败,造成国共十年内战,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面对日本侵略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挑起内战,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经历三年人民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至今。
结论:综上可知,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利益,对立、对抗则会造成国家和民族之殇。
观点1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论述: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的国民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了重要支持;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壮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抗击,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饱受外敌侵略的屈辱历史;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本原因之一。
结论: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推动近代中国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力,也是历史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