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 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 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8 09:2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一 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安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安徽江淮地区早期文明遗址与墓葬中曾挖掘出大量陶鬲,早期其样式呈现以夹砂灰陶或灰褐陶为主的周文化特征,中晚期展现出以折肩为特征的吴文化特征。西周晚期时,该区域陶鬲已不见周文化因素,吴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增大。这反映出(  )
A.社会层级结构的等级化
B.厚葬成为躬行孝道的最佳方式
C.政治格局演变的复杂性
D.区域间的文化传播与民族交融
2.(2024山东济宁高三一模)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已从普通聚落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中心聚落,它通常是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其中许多兴建有城墙。中心聚落的出现体现出(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社会阶层分化
C.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D.建筑技术发展
3.在距今6 000年的安徽薛家岗遗址中,考古学家在发掘的墓葬里发现大量陶器、石器和玉器,以及猪下颚骨化石,在遗址的红烧土上发现稻壳痕迹。上述现象表明(  )
A.社会阶级的分化日益明显
B.这一地区的先民过上定居生活
C.水稻种植在这里最早出现
D.区域之间存在文化交流互鉴
4.(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夏商时期,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木耜,单独的木耜一个人操作,只能刺土,需要多人合作(通常是三人一组)才可以翻起土块,这种协作方式被称为协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卜骨刻辞上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字样。这表明当时(  )
A.个体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B.精耕细作已处于成熟阶段
C.耕作方式和生产力相适应
D.土地公有提高了生产效率
5.《礼记·曲礼》中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材料强调(  )
A.道德仁义实现了民众教化
B.礼是社会治理的工具
C.礼有助于君主实现强国抱负
D.个人须加强道德修养
6.(2024河北调研)有学者认为,“殷周体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缘的层层衣装之中”。周代不仅在共同体层面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血缘关系网络,更在共同体内部形成了相应的制度体系。这一体制(  )
A.呈现明显的家国同构特征
B.适应了集权政治的要求
C.助推聚族而居现象的出现
D.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
7.周代统治者在强调“皇天上帝,改厥元子”时,还提出了“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主张,最终形成“敬事上帝”“怀保小民”的治国理念。以下表述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  )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C.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D.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8.(2024河北衡水中学三模)有学者提出,黄河流域文明发展中存在“三条线”,以及原始社会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板)块”(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商周三代政治势力未超出部族板块
B.先秦时期中原华夏势力向北进抵甲线
C.古代少数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线之间
D.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建都于丙线的附近
9.(2024天津十二区县二模)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
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
10.(2024湖南长郡中学二模)齐桓公召集诸侯“葵丘会盟”,签订了五条盟辞。其中第五条规定:诸侯国之间要保持黄河下游通畅,各诸侯国对黄河河道和堤防要实施统一管理,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这反映出(  )
A.会盟主要维护齐国利益
B.齐国建立中原军事同盟
C.黄河流域得到有效治理
D.争霸战争威胁各国生存
11.(2024湖南雅礼中学一模)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减弱
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12.(2024山东聊城二模)河南伊川徐阳东周戎人墓地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其中有铜鼎、簋、壶、鬲、豆、戈、盘、舟、匜和玉佩、琮、金器、陶罐,以及铜礼器编镈、编钟、编磬等,器物形制基本中原化。这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
A.等级秩序森严 B.贵族生活腐化
C.民族交融加强 D.手工技术进步
13.西周时期形成了“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该现象反映了(  )
A.统治集团财富观念的改变
B.传统社会秩序的转型
C.诸侯国变法改革取得成效
D.宗法血缘关系崩溃
14.(2024山东青岛一模)西周的名籍制度主要登记的是宫廷卫兵和军队士卒的个人身份资料。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以家庭为基本登记单位、包括“广土众民”的户籍制度。人口管理制度的变化(  )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导致了宗法分封制瓦解
D.加重了民众负担
15.(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战国末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学说,将儒家礼法思想加以改造。荀子从批判孟子“人性本善论”入手,以“人性本恶”为逻辑起点,系统阐发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观点,认为“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由此可见,荀子的观点(  )
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的基本实现
B.为当政者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C.标志着德治与法治之争的结束
D.使儒学基层教化作用日益凸显
16.(2024山东聊城二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政治活动的重要影响,提出了诸如“北守南融”“以蕃为屏”“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主张。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是(  )
A.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
B.偏重实践,经世致用
C.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
D.源远流长,连绵不断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河北邯郸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青 铜 器 1 何尊及其铭文 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
青 铜 器 2 史墙盘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行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6分)
18.(2023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古本《竹书纪年》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发现于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其中明确记述了“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复偃塞丹朱(尧之子),使不与父相见也”,对尧舜禅让仁德、取民心赢天下只字未提,只谈到舜使用暴力篡夺部落联盟首领之位。
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的《郭店楚简》,成书年代为战国中期。其中称道尧舜禅让,“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
材料二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
(1)举例说明材料一、材料二所使用的文献史料的类型,并比较史料内容的异同。(6分)
(2)分析“禅让说”成为社会主流说法的原因。(6分)
19.(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政治理论的比较
项目 儒家 法家 道家
问题 意识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 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 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理论 解释 没有系统的因果解释,但可基于观念、行为和秩序三个维度来理解周朝礼制的崩解 人是自利的,接近君主的人都想获得权力,故君主随时可能面临危机;若不能强君、不能弈法、不能聚焦农战就无法成就霸业 唯有合乎“道”的自然秩序是良善秩序,所有偏离“道”的人为秩序都会导致国家混乱
解决 方案 周朝礼制、政治伦理实行仁政、君子人格 强君、农战、法制、赏罚 循道而为、柔弱处下、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 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 “小国寡民”“至德之世”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从表格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023辽宁大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
量地而立国,计利而蓄民,度人力而授事……利足以生民。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
材料二 《国语》记载:“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农家学派强调抓住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要素,即人力、气候、土壤和地形。为此他们经常劝告统治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卫变强。”
——摘编自唐任伍、孟娜
《先秦农家学派的民生观:理论渊源、思想主张与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重农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地位和民生角度分析先秦时期重视农业的理由。(8分)
答案:
1.D 据材料“早期……中晚期……西周晚期时……吴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增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江淮地区早期文明遗址与墓葬中挖掘出的陶鬲样式的变化,从周文化特征到吴文化特征,再到西周晚期时不见周文化因素,可见吴文化因素的影响在逐步增大,外来文化的影响随交往交流而与当地文化逐渐交融,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吴文化影响的扩大,没有明确具体的社会结构及权力划分情况,排除A项;厚葬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形式,表达了子女和亲属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但也不是所有文化和社会都认同的做法,故“最佳”一词表述不当,且材料仅涉及墓葬文化的风格演变,没有明确其与孝道的具体关联,排除B项;政治格局演变的复杂性指的是政治力量、政治结构、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制度在时间推移中所发生的复杂变化,材料仅涉及吴文化影响的扩大,没有明确政治关系的角逐,排除C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中心聚落”对周边区域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建有城墙,反映了社会阶层分化已经较为明显,B项正确;一个中心聚落的发展无法体现中华文明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早期国家初具雏形,排除C项;材料没有建筑技术的信息,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薛家岗遗址中有大量陶器、石器、玉器,以及猪下颚骨化石和稻壳,说明当时先民使用陶器,饲养家畜,从事原始农业,过上定居生活,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级的分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安徽薛家岗与其他地区的对比,不能表明水稻种植在薛家岗最早出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区域之间文化的交流互鉴,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需要多人合作(通常是三人一组)才可以翻起土块”“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可知,夏商时期生产力发展有限,木耜需要多人协作,而在耕作中也采用了协田的方式,体现了耕作方式和当时生产力相适应,故选C项;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中国精耕细作的成熟阶段是在汉朝之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生产方式和耕作工具,没有体现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上至君主,下至普通百姓,都要受到礼的制约,说明礼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即礼是社会治理的工具,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礼”在社会中的作用,而不是道德仁义实现了民众教化,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礼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不仅仅是“有助于君主实现强国抱负”,排除C项;材料述及的是社会生活中处处渗透礼的相关规定,与“个人”无关,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殷周体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缘的层层衣装之中”“血缘关系网络”“相应的制度体系”可知,当时社会血缘政治色彩浓厚,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呈现出明显的家国同构特征,故选A项;先秦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集权政治,排除B项;聚族而居现象在商周之前已经出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血缘宗法关系,属于传统的贵族政治,未对贵族政治造成冲击,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敬事上帝”“怀保小民”的治国理念,即“敬天保民”,属于早期的民本思想。“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即民众都是应该被保障的,体现了对“民”的重视,与民本思想最为接近,故选B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的是有志向、有抱负的人应该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永不放弃,与民本思想不符,排除A项;“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与民本思想不符,排除C项;“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强调的是注重现实,回避鬼神,与民本思想不符,排除D项。
8.B 据所学(分封制)可知,西周政权通过分封制将中原华夏势力向北进抵甲线,故选B项;据所学(分封制)可知,西周政权通过分封制将其政治势力超出其部族板块,排除A项;据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可知,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元明清三个大一统王朝皆建都北京,即甲线附近,排除D项。
9.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前期,由于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君主拥有较大的独立权力,国君和公子(诸侯的儿子或兄弟)出奔成为主流;到了春秋中后期,随着诸侯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内部政治结构的变化,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出政治权力逐渐从诸侯国君主向下层的贵族阶层转移,卿大夫等贵族阶层在各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政治权力的下移,一方面是由于诸侯国内部政治斗争的加剧,另一方面也与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有关,故选C项;春秋时期周天子并未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彻底瓦解”说法错误,排除A项;出奔是一种有选择的政治出行,“政治斗争错综复杂”的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只能反映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政治选择,无法反映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排除D项。
10.D 据材料“诸侯国之间要保持黄河下游通畅……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可知,齐桓公会盟后,要求对黄河下游的河道和堤防进行统一管理。据所学可知,诸侯国修筑堤坝有利于减少其他诸侯国通过黄河攻打自己,也有利于治理黄河水患问题,齐桓公会盟后要求“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不利于黄河流域诸侯国的国家安全,反映了争霸战争威胁各国生存,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整体治理,没有特别反映维护哪个诸侯国的利益,排除A项;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会盟并非军事同盟,排除B项;黄河流域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水患长期存在,且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
11.C 由“传向周边各民族……被中原地区所吸收”可知,中原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华夏认同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当时中原地区和周边戎狄蛮夷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仍然存在,民族隔阂减弱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由“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周边文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互相交流,统一观念加强的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南伊川徐阳东周戎人墓地出土的随葬品的器物形制基本中原化,这表明东周时期中原文化与周边的戎族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交融,故选C项;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原有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排除A项;“贵族生活腐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手工技术进步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新技术不断代替旧技术的过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体现了当时的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求赙”实际上反映了周王室权威的衰落和传统社会秩序的转型,故选B项;“统治集团财富观念的改变”只是表象,没有揭示出深层次原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周王室地位的下降,与诸侯国变法改革无关,排除C项;宗法血缘关系是逐渐崩溃的,且与材料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可知,户籍制度相较名籍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收取赋税和征派兵役,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故选A项;户籍制度是社会管理的途径,并未加重民众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D两项;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排除C项。
15.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化和礼法来矫正和引导,这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对比;荀子的“有治人,无治法”强调的是,仅有良好的法律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能够正确执行和运用这些法律的贤能之士;荀子认为,只有隆礼重法,国家才能保持稳定和常态。荀子的这些观点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支持,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故选B项;律令儒家化开始于汉朝,律令儒家化的基本实现是在唐朝,排除A项;材料强调德治与法治的结合,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儒学基层教化的相关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6.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出现雏形,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具有偏重实践、经世致用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出现雏形,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排除A项;“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源远流长,连绵不断”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不是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史料价值:何尊证明了周武王欲建东都洛邑;提供了“中国”一词的实物见证。史墙盘记载西周七代周王功绩;对研究微氏家族是重要的史料补充。(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制作工艺精湛;突出美观性;礼器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言之成理即可)
18.参考答案 (1)分类1
出土文献:《郭店楚简》。
传世文献:《竹书纪年》《史记》。(如回答《竹书纪年》为出土文献亦可。)
分类2
简牍史料:《郭店楚简》。
史书:《竹书纪年》《史记》(如回答《竹书纪年》为简牍史料亦可。)
同:以上史料都记载了舜继承了尧的首领地位。异:《郭店楚简》《史记》认为尧舜权力更替体现了以天下利益为重、选贤举能的禅让制。《竹书纪年》认为尧舜之间不存在禅让,而是权力争夺。
(2)禅让说体现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民主传统,更符合历史实际。禅让说符合儒家厚古薄今和民本的价值取向,随着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禅让说成为主流说法。禅让说宣传正面价值观,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容易为社会接受。
19.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儒法道的政治理论是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回应。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时期,鉴于大变革的社会现实,先秦儒家、法家、道家均提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主张。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了恢复周朝礼制,实行德治仁政,重建礼乐文明的政治想象;法家针对兼并战争频发,提出了富国强兵、奖励耕战等顺应现实需要的主张,法家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提供了思想指导;道家针对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主张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姿态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所提出的关于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国家出路的主张均是建立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基础之上,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其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回应。
评分说明:“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依据,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20.参考答案 (1)重农思想:勿夺农时;从实际出发,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主张节约,反对统治者增加百姓负担;顺应天时,使之为农业发展服务。
(2)农业地位:农业是祭祀物品的保证,人口繁衍的依托,国事给养的来源,社会安定的条件,财用增长的源泉,国力巩固的支撑。
民生角度:农业影响民生的物质生活质量、精神需求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