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十 工场手工业时期:走向整体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河南濮阳模拟预测)下表是部分17—19世纪欧洲的区域国别研究概况。
研究者 或机构 支持 国家 主要研究内容或成果
传教士罗德 法国 绘制了极为详尽的越南地图
东方语言专院 法国 研究各大洲文明,研究范围涉及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等
探险者利文斯顿 英国 出版了《在南非的传教旅行与研究》一书,详细描绘非洲的水文地理、科学技术
据表可知,上述研究(  )
A.推动了科学革命兴起
B.服务于西欧的殖民扩张
C.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D.反映出英法矛盾的激化
2.(2024安徽模拟预测)古希腊作者狄奥佛拉斯塔所著的《植物探究》只收录500种植物;瑞士植物学家卡斯珀·鲍欣于1596年出版的长篇巨著《植物的剧场》总览了6 000种植物;到17世纪80年代,约翰·雷的《一般植物史》列出18 000多种植物。这是由于(  )
A.食品储备技术的进步
B.世界各地的联系日趋紧密
C.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
D.工业革命助推了物种交流
3.(2024北京房山区模拟)它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国之一,也是第一个被冠以“日不落帝国”称号的国家;它是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先驱;它推翻了阿兹特克、印加和玛雅的传统政治结构,毁灭了当地文明,并对南北美洲大片领土宣称拥有主权。材料中的“它”(  )
①开辟了绕道非洲到达东方的新航路 ②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 ③通过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获得大量财富 ④主导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2024湖北武汉模拟)16世纪时由于葡萄牙故意减少胡椒供应量,致使西欧市场上的胡椒价格上涨迅速,但维持不长时间之后价格便大幅度回落,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英、荷大量参与亚洲贸易
B.美洲胡椒生产量增多
C.咖啡和茶叶成为贸易新品
D.各国政府的价格管制
5.(2024河北模拟预测)有学者认为,通过西地中海港口的开普航线取代了通过东地中海港口的古老贸易路线,取代时间并不是在15世纪葡萄牙人到达印度,而是在17世纪初荷兰和英国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新型商业组织冲击欧洲贸易格局
B.传统商路贸易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C.葡萄牙海上霸权遭到英荷的抵制
D.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
6.(2024山东模拟预测)17世纪后,荷兰人将甘蔗种植中心转移到中南美洲,一种基于砂糖贸易的历史现象诞生了,那就是著名的“三角贸易”……数以万吨糖被运至欧洲码头,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因富有逐渐进入上流社会,几乎把持了当时英国政治。这主要表明(  )
A.蔗糖消费渐趋平民化
B.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
C.洲际贸易推动阶层变动
D.商业革命范围呈现扩大
7.(2024河南安阳模拟)下表内容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人文主义群体的主要构成情况。该现象的根源是(  )
城邦贵族 一些宫廷贵族、公国大公,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等人
新兴资 产阶级 薄伽丘、达·芬奇、马洛、莎士比亚等
宗教僧侣 包括一些教皇、高级教士和神学家等,如教皇庇护二世、朱利乌斯二世
A.人文主义与神学思想相平调和
B.文艺复兴具有复杂性、矛盾性
C.资本主义发展尚处于萌芽时期
D.人文主义思潮已经走向衰落
8.(2024江西赣州一模)中古时期的欧洲排斥工匠的技术发明,到了16世纪,采矿以及冶金操作手册在德意志刊印发行后,其他领域的类似书籍相继在欧洲出现,科学家对手工艺人的工作产生浓厚兴趣。这说明(  )
A.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技术传播
B.文艺复兴助推生产技术进步
C.近代科学革命诞生于冶金领域
D.欧洲近代科学源于生产实践
9.(2024江苏盐城模拟)1527年,马丁·路德在埃斯莱本建立了高等拉丁学校。二十年后,德国出现了六十所新教城市学校,这些学校的课程包括德语学习和“世俗话题”的教学,例如有关家禽养殖、个人卫生、婚姻、剧院等教学课,不再是神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些城市学校(  )
A.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求
C.摆脱了教会神学的思想控制
D.构建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10.(2024河南南阳模拟)恩格斯指出:“各门科学在18世纪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科学形式,因此它们便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起来了。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恩格斯在此强调(  )
A.工业革命推动科技创新
B.自然理性契合现实需要
C.启蒙运动社会基础广泛
D.新旧交替成为时代特征
11.(2024河北承德模拟)1819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麦卡洛克诉马里兰州”案的判词中指出,联邦政府是根据宪法成立的,其权力来自人民,而非各州的授予。同时期,美国联邦法院通过判决确认了宪法和联邦法律作为全国最高法律的地位。据此可知,这有利于(  )
A.美国联邦制的发展
B.推广自由主义思想
C.落实三权分立原则
D.消除南北经济差异
12.(2024湖南衡阳三模)1861年俄国沙皇签署法令,先后使2 000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但获得土地需要“赎买”,农民自由择业、迁居也受到限制;1872年日本明治维新,宣布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新兴地主和富农的土地私有权……但保留了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据此推断,俄日改革(  )
A.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艰难性
B.反映了领导力量的相同性
C.内容不同导致性质差异性
D.改革直接原因具有一致性
13.(2024山东济宁模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以后,法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复兴源于大革命的共和传统:《马赛曲》成为国歌,攻占巴士底狱日成为国庆日,政府还采用共和节日、共和格言、国旗等各种象征物的形式来把那些抽象的共和思想、共和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些措施(  )
A.表明民主共和成为法国社会共识
B.有助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
C.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重重
D.有效地摧毁了君主制的思想基础
14.(2024河南南阳模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国会对总统在“行政命令”“编制预算”等方面的权力,都不失时机地介入。如国会通过颁布相关法律,使自身有权对总统的行政命令进行审查,对一些国会认为不适宜的行政命令和行政管理条例行使否决权。美国国会的这些举措(  )
A.反映出立法权与行政权矛盾难以调和
B.促使国家权力中心发生转移
C.在三权分立的框架下维护了民主制度
D.表明政治架构难以保障理性
15.(2024广东揭阳三模)长期以来,英国形成了国王在场时议会才能合法召开和运作的传统。1688年12月,詹姆斯二世在“毁掉议会选举令状,将国玺沉入了泰晤士河”后,携带唯一的儿子逃往法国。不久,议会颁布了被称为《革命稳固法》的一系列法律,宣布任何国王如果忽视议会法律都将冒被废黜的风险。据此可知,这些法律旨在(  )
A.剥夺君主的行政权力
B.拉拢保皇派势力
C.宣示王在法下的原则
D.废除王位世袭制
16.(2024北京朝阳区二模)以下是学者对三个西方国家近代宪政进程的描述,序号与国家对应准确的是(  )
①就像一个对自己的作品永远难以满意的孩童,在海滩上一遍遍地、无休无止地用沙砾构筑他理想的城堡 ②早期的政治分裂决定了除非诉诸强权,无法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振兴,结果一方面是权力的强悍跋扈,另一方面是宪政力量绵软无力 ③政权的外形虽没有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批人的共同执政
A.①法国 ②德国 ③英国
B.①德国 ②意大利 ③英国
C.①法国 ②德国 ③美国
D.①英国 ②意大利 ③美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山东临沂二模)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历史,始终是一个关于“发现”的叙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颁布诏令,授予西班牙对发现或将发现的不属于任何基督教国家的土地、岛屿享有占取的权利。哥伦布于加勒比岛树立十字碑,升起西班牙皇家旗帜,改瓜纳哈尼岛为圣萨尔瓦多。1494年,西、葡订立《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西班牙取得美洲“新发现”的土地,葡萄牙取得非洲、亚洲大部分“新发现”土地。1529年,两国续订《萨拉戈萨条约》。这两个条约在上述教皇诏令支持下,赋予西、葡对非基督教土地的财产权,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基于“发现论”的主张。
——摘编自万立
《近代早期的国际法理论与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的“财产化”》
材料二 作为法律概念的“发现”,其含义必须诉诸:发现者比被发现者有更高的历史地位……若站在被发现者的立场,这种发现从来都不合法。不论是哥伦布还是其他发现者,都未得到被发现的王公的准许便不请自来。这些发现事先未获批准。所以,发现的法理依据必来自更高的合法性。只有当发现者在思想和历史上足够先进,能以更优越的知识和意识理解被发现者,此发现才合法。套用布鲁诺·鲍威尔的一句格言:发现者比其对象更了解他自身,并能够以更优越的教育和知识来驯服之。
——摘编自[德]卡尔·施米特《地球规治》
(1)两则材料对“发现”的解释有何不同 (6分)
(2)谈谈你对材料中“发现论”本质的认识。(8分)
18.(2024北京朝阳区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思想与时代
“密涅瓦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这是德国思想家黑格尔的名句,他认为,思想不可能超越时代,只会在世事发展变化结束之后才能够产生。他同时指出,“关于教导世界应该怎样……无论如何哲学总是来得太迟”,意即思想无法预见和引领时代。
注:密涅瓦是古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栖落其身上的猫头鹰是智慧、理性的象征。
关于思想与时代的关系,你如何看待黑格尔的观点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法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历史大事
1789 法国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1792 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
1799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拿破仑独裁统治建立
1804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
1815 拿破仑帝国灭亡
1830 发生“七月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七月王朝建立
1848 发生“二月革命”,七月王朝被推翻,成立共和国
1852 路易·波拿巴恢复帝制
1870 普法战争,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帝制,成立共和国
1871 巴黎公社成立
1875 共和制的宪法以一票的微弱优势获得通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时期法国政治形势的特点。(8分)
(2)分析法国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定型的原因。(6分)
20.(2024天津北辰区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有学者对公元500年以来的世界史作了如下概括,其中“东”指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西”指以西欧等为代表的西方。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东强西弱,东富西穷,东稳西乱,东进西滞,东学西传。
第二阶段(1500年至19世纪初):西升东降,东强西弱,东富西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衰,西学东渐,以西塑东,东西彻底逆转、易位。西方取代东方成为历史主流。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
——据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进行阐述。(要求:阶段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结构完整。)
答案:
1.B 17—19世纪是英、法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时期,这一时期英、法两国支持国内对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的研究,意在为殖民扩张服务,B项正确;科学革命兴起是在16—17世纪,排除A项;对区域国别研究并不能改变世界政治格局,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英、法两国之间存在矛盾,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关于植物的记载数量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为植物研究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材料与食品储备技术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关人们的饮食习惯变化,排除C项;工业革命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层面,与物种交流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它”为西班牙,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②④正确,C项正确。①③涉及的国家分别为葡萄牙、英国,排除A、B、D三项。
4.A 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和扩张确实增加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流量,这可能导致胡椒供应量的增加,从而使价格回落,A项正确;16世纪时,美洲并不是主要的胡椒生产地,排除B项;咖啡和茶叶确实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但在16世纪时,它们并不是影响胡椒价格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16世纪时,各国政府对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管制并不普遍,尤其是在欧洲国家之间,排除D项。
5.A 由材料可知,商业公司的组建影响了欧洲贸易路线,冲击了欧洲贸易格局,A项正确;该学者强调的是传统贸易航线被取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欧洲贸易路线的变化,不是海上霸权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价格革命,没有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可知,运送砂糖的洲际贸易丰富了民众的生活,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因富有逐渐进入上流社会,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变动,C项正确;材料强调蔗糖贸易对英国上层社会影响,不是强调蔗糖消费平民化,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商业革命无关,排除D项。
7.C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封建宗教势力仍然比较强大,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方式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体现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充分,C项正确;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排除D项。
8.B 中古时期生产技术受到排斥,文艺复兴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助推了生产技术进步,B项正确;“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技术传播”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近代科学革命诞生于天文学领域,而非冶金领域,排除C项;欧洲近代科学来源于科学实践,而非生产实践,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宗教改革时期,德国兴建的城市学校中的课程包括德语学习和“世俗话题”的教学,冲击了基督教神学的影响,这有助于民族语言的传播及发展,适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至17世纪,早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排除A项;“摆脱了教会神学的思想控制”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表述不准确,排除;启蒙思想家构建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所说的“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而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为启蒙运动中的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和有力的证据,也推动了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排除A项;17、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社会基础,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恩格斯不是强调新旧交替成为时代特征,恩格斯强调自然理性契合现实需要,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可知,联邦最高法院的判词和判决确认了联邦政府及联邦法律的地位,这有助于美国联邦制的发展,A项正确;自由主义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联邦法院和其他国家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排除C项;“南北经济差异”不可能消除,排除D项。
12.A 材料反映的是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两次改革使两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促进了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了社会转型,但都保留了封建残余,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艰难曲折,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国改革的领导力量是不同的,排除B项;日本和俄国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性质相同,排除C项;俄国改革的直接原因是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统治危机;日本改革的直接原因是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塑造和传播共和文化,从而达到在意识形态领域巩固共和政体的目的,B项正确;材料只能显示政府为宣传共和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无法得知法国社会对共和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14.C 美国国会作为立法机构,其通过立法对总统的行政权力进行干预,这些举措体现了在三权分立体制下,美国国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主制,C项正确;国会限制总统行政权力并不能反映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排除A项;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国家权力相对均衡,在法律意义上并没有权力中心,排除B项;材料无法断定美国的政治架构难以保障理性,排除D项。
15.C 据材料“宣布任何国王如果忽视议会法律都将冒被废黜的风险”可知,这些法律旨在宣示王在法下的原则,C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剥夺君主的行政权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宣布法律是为了拉拢保皇派势力,排除B项;英国实行王位世袭制,君主统而不治,废除王位世袭制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6.A 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①强调的是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很曲折,符合法国的宪政进程;②根据“早期的政治分裂”得出是德国;③根据“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批人的共同执政”得出是英国,A项正确。其余排列顺序错误,排除B、C、D三项。
17.参考答案 (1)材料一:发现国对于其发现的土地拥有合理的占有权,并且排除其他国家对发现国所发现的土地的主张。材料二:占有被发现的土地需要有先进的思想和历史,能够以更优越的知识和意识理解被发现者,这样的“发现”才是合理合法的。
(2)两则材料中对“发现”的解释实际上都是在为殖民扩张和侵略寻找借口,无论是“发现”后的直接占有,还是能够以更优越的知识和意识理解被发现者就能合理合法地占有,这些“发现”都是对被发现地的野蛮占据。但“发现论”的出现有助于刺激欧洲国家进一步探索世界、发现新大陆,在客观上起到了连接世界各地的作用。
18.参考答案 示例
一方面,黑格尔认为思想是时代的反映,有一定合理性。如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都是时代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逐渐兴起,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17—18世纪,启蒙运动应运而生。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另一方面,黑格尔的认识具有片面性,没有认识到先进的思想有预见、改造客观世界,引领时代发展的作用。如启蒙运动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促进了思想解放,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同时成为亚非拉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为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指引了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总之,思想不仅是对旧时代的总结,先进的思想也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19.参考答案 (1)特点:基本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宪政制度;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激烈。
(2)原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启蒙思想(或者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日益深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共和派长期的斗争。
20.参考答案 示例一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西方在此阶段处于漫长的中世纪时期,国家长期四分五裂,战乱不断;人口少,城市规模小,经济发展缓慢;教会势力强大,长期凌驾于王权和人权之上,人性和理性的光辉被湮没,科技发展明显落后于东方。同时期的东方国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中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曲辕犁、稻麦轮作制等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陆海丝绸之路的兴盛推动对外贸易走向繁荣;长安、东京、临安等国际化大都市接连涌现;唐诗、宋词、元曲等艺术形式异彩纷呈;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先进技术传入西方。因此,这一阶段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西方,世界历史呈现明显的“东强西弱、东富西穷”局面。
示例二
第二阶段(1500至19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在英国逐步确立;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欧洲人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以天文学、物理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东方的中国虽然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经济也仍在发展,对外贸易也占据一定优势,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社会矛盾加剧;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新的经济因素发展缓慢;思想被理学严重束缚导致科技陷于停滞;闭关自守等政策的实行使对外贸易日益萎缩。因此,该阶段东方实力虽仍强于西方,但西方追赶势头迅猛,双方差距迅速缩小,呈现“西升东降、东富西追”的局面。
示例三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这一时期,欧洲国家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并在全世界抢占殖民地、掠夺原材料、倾销商品;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而东方的中国和印度,政治上则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上彻底成为西方的附庸,文化上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主流,一个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此阶段,西方实力迅速增强,东方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西强东弱,东西彻底逆转、易位”。
示例四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欧国家急剧衰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随着欧共体、欧盟的相继成立,西欧的经济实力有所恢复和增强;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在西欧国家迅速展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逐渐崛起,东方国家重新登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倡导共建“一带一路”、亚投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呈现出“东西相持、多极平衡”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