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天津十二区县一模)下图是中国两大河流域史前文化区的分布情况,据图可以推断( )
A.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
B.各地区之间商品交易较为频繁
C.中原文化易受北方游牧文化冲击
D.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存在可能
2.(2024新疆乌鲁木齐三模)如下图所示,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成堆的橡子、酸枣、菱角、葫芦、芡实、茭白等植物遗存,还包括一些外形完好的葫芦籽。类似的果蔬遗迹在全国各地的原始社会遗址中都有发现。据此可知( )
葫芦籽、皮(现藏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A.男耕女织的农业耕作模式初步形成
B.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蔬起源地
C.原始先民的食物获取逐渐转向生产
D.长江下游的文明程度超过黄河中游
3.(2024湖南娄底三模)据考古发掘,距今6 000多年前的姜寨聚落遗址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其中居住区有100多座房屋,分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所有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集会和祭祀的场所),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这种聚落格局( )
A.蕴含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B.可佐证长江流域先民的定居生活
C.基于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D.体现了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4.(2024广东东莞高三期末)考古资料表明,距今约8 000—5 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外围一般有壕沟围绕,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据此可知,早期中国文化的特征是( )
A.有容乃大,和谐共存 B.追求秩序,稳定执中
C.祖先崇拜,以人为本 D.整体思维,天人合一
5.(2024北京东城区一模)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某地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城址以及700多座墓葬所组成的墓葬群(见下表)。此考古发现( )
规模 比重/% 随葬品 墓主人
大型墓 1.3 一、二百件,包括彩绘陶器、玉器、整猪骨架等,其中一座墓有鼍鼓(鳄鱼皮制)、雕刻石磬等礼器 均为 男性
中型墓 11.4 几十件,包括彩绘陶器、猪下颚骨等 多为 男性
小型墓 87.3 0—3件 —
A.是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
B.印证了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
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的特征
D.反映了礼乐制度的成熟和发达
6.(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中一模)关于商王朝的王位继承方式,史学界历来存在争论。司马迁通过研究大量古籍及走访调查,认为商“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王国维则将出土文物与存世史料相结合,认为商“只有君统,没有宗统”,并无“嫡庶之制”,故而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据此可知( )
A.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B.多元史料丰富历史认知
C.历史事实难以被正确发掘
D.主观倾向影响历史研究
7.(2024天津八校高三联考)殷人认为天命素定,但周公在总结夏商亡国教训时,明确意识到“天命靡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一思想在周公那里被上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并较为理性地认为天命不是固定在哪一个朝代哪一个人身上的,而是根据王者的“德行”而转移的。周公的“天命靡常”思想( )
A.否定了夏商君主的治理效果
B.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
C.意在确立周朝统治的合法性
D.使民本思想贯穿于周朝始终
8.(2024湖南三湘联合体高三入学统考)在西周中期至晚期前端的百余年中,井氏家族成为赓续绵延的法官家族。周恭王时期,井氏家族的宗子井伯曾以审判团首席法官的身份处理裘卫诉邦君厉一案;传世的青铜器曶鼎铭文记录了井叔处理贵族曶与限之间争讼的案例。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权力被烙上宗族印记
B.地方治理体系较为松散
C.审判权是诸侯的重要权力
D.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
9.(2024九省联考广西高三模拟)在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墓地中,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部分大、中型墓祔葬有车马坑。墓葬间没有明确界标,分为6个组群,组群中以大墓为中心,布局有一定规则,很少相互打破。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家庭观念约束加强 B.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儒家礼制约束强化 D.族权与政权相统一
10.(2024安徽安庆二中高三质量检测四)周代,礼乐制度将德和礼紧密联系起来,每个人都被一套复杂的礼仪体系控制在文化系统之内,各安其位,做自己的事情,周天子则成为精神上的统治者。这说明,周代礼乐制度( )
A.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B.加强了周天子的君主集权统治
C.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
D.增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感
11.(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诊断)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说明( )
A.土地兼并日渐普遍
B.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C.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D.变法改革成果显著
12.(2024广东汕头高三期末)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是中原地区早期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代表,区别于近东体系中的冶金技术,青铜器铸造迅速创建了泥范块范法技术体系,几乎不见锻造器物,生产出造型独一无二的礼器,如爵、鼎等容器组合。由此可见( )
A.殷商时期青铜文明已达到高峰
B.技术进步伴随着人类的迁徙
C.古代中国青铜技艺具有独特性
D.早期中外文明交流日趋频繁
二、非选择题(14分)
13.(2024江西五市九校高三联考)周公形象的变迁。(14分)
材料
周朝 禽簋(现存的青铜器)铭文载:(成)王伐(盖)侯(意指东征),周公谋(出谋划策)
战国 《孟子》:“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汉朝 贾谊在《新书·礼容语下》:“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任意两则史料的史料价值。(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西汉不同时期周公形象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西汉时期,周公地位变化的影响。(10分)
答案:
1.D 据材料可知,中国各文化区之间有发达的水系,中原地区处在南北交通的枢纽地位,使得各个地区经中原与其他地区交流成为可能,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史前文化区的分布情况,不能体现具体的文化内容,排除A项;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当时各地区之间商品交易不可能较为频繁,排除B项;图中的中原文化区分布在各文化区的中心,不能据此判断中原文化易受北方游牧文化冲击,排除C项。
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植物遗存的存在表明当时的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从单纯的采集食物转向农业生产,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耕作模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其他农耕文明的对比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长江下游与黄河中游的文明发展程度,排除D项。
3.A 姜寨聚落遗址总体布局严整,居住区有一百多座房屋,分成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所有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集会和祭祀的场所),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这种格局说明该聚落有一个领导核心,全部成员都有一定的向心力,所以蕴含着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故选A项;姜寨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属于黄河流域,所以不能佐证长江流域先民的定居生活,排除B项;如果基于防御外敌入侵需要,聚落周围应该有壕沟或者坚固的围墙作为防御的工事,但是题干没有相关信息,所以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是与农业等其他产业进行比较才可以得出,但是题干只提到了居住区、窑场和墓地,并未涉及比较的信息,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
4.B 据材料“中国各地聚落遗址……排列整齐,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可知,中国古代聚落遗址和古城以较大房屋为中心,建筑方正规矩,凸显规整庄严、秩序井然的特点,集中体现了追求秩序、稳定执中,故选B项;早期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各地区人民密切交往、文化不断交融的过程,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共存,反映了有容乃大、和谐共存的特点,排除A项;农业生产需要一群人在一片土地上长期耕耘经营、繁衍生息,容易产生以共同祖先为纽带的延续性很强的血缘社会,早期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化区,形成祖先崇拜、以人为本的特点,排除C项;中国始终秉持一种整体性、连续性的宇宙观,这是因为庞大的中国农业社会对大自然特别敬畏,或者是中国人因农时之需对天文历法格外重视,这种整体性的宇宙观,本身就包含了整体思维、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邦国时代可知,山西某地有规模宏大的城址,墓葬群分为“大型墓”“中型墓”“小型墓”,大型墓的随葬品众多且有珍贵的玉器等,这些现象与国家的初始形态的表现——城址、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等相符合,故选C项;“旧石器时代”不符合时空条件,应为“新石器时代末期”,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农业和畜牧业,排除B项;“礼乐制度的成熟和发达”应该在商周时期,排除D项。
6.B 据材料信息可知,司马迁通过研究古籍和走访认为商朝王位继承方式以“父死子继”为主,王国维通过将出土文物与现存史料结合,认为以“兄终弟及”为主,由此可知,多元史料的发现有助于丰富历史认知,故选B项;历史评价具有统一的标准,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历史事实难以正确发掘的相关信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与主观倾向无关,排除D项。
7.C 周公将天命上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并较为理性地认为天命不是固定在哪一个朝代哪一个人身上的,而是根据王者的“德行”而转移的,其目的是为周朝取代商朝提供统治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依据,故选C项;周公的天命靡常思想并不是否定夏商君主的治理效果,而是为周代替商提供理论依据,排除A项;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是西汉董仲舒提出并被统治者采纳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民本思想并未贯穿周朝始终,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8.A 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中期至晚期前端,井氏家族获得了世袭的审判权力,井伯、井叔相继审理了一系列重大案件,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宗族印记,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地方治理体系,“松散”的说法没有依据,排除B项;审判权只是井氏诸侯的重要权力,不具有普遍性,排除C项;材料中的重大案件由井氏诸侯负责审理,遵奉天子册封的权威,说明当时人们依然恪守传统的礼乐制度,排除D项。
9.B 据材料“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组群中以大墓为中心……很少相互打破”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组群中以大墓为中心,墓葬大小分异,部分大、中型墓祔葬有车马坑,说明不同阶层的人享有不同的葬礼规制,这反映了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等级森严,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等级森严,这与“家庭观念约束加强”相矛盾,排除A项;西周时期,儒家思想并未产生,不能得出儒家礼制约束强化的结论,排除C项;族权与政权的统一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与墓地中的情况不符,排除D项。
10.D 据材料“每个人都被一套复杂的礼仪体系控制”“周天子则成为精神上的统治者”可知,礼乐制度强化了人们对周天子的认同和服从意识,这增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感,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二者互为表里,礼乐制度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排除A项;早期国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因此“加强了周天子的君主集权统治”表述错误,排除B项;礼乐制度的核心是规范社会等级秩序,与周文化传播无关,分封制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排除C项。
11.B 据材料“没有土地买卖……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可知,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逐渐合法化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记载开始出现,故选B项;土地私有是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前提,战国时期处于土地私有发展的初期阶段,土地兼并日渐普遍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土地私有的发展能够增强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但经济实力的增长并不能说明地主阶级已经掌握政权,排除C项;土地私有出现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诸侯国的变法运动能够推动土地买卖合法化的实现,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2.C 据材料“区别于近东体系中的冶金技术,青铜器铸造迅速创建了泥范块范法技术体系”可知,当时的青铜铸造工艺已经比较发达,在没有借鉴近东冶金技术的前提下,创造性地采用了泥范块范法技术,已经能够铸造出造型成熟的青铜礼器,体现了当时青铜铸造技艺的独特性,故选C项;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文化遗存的代表,排除A项;夏商时期我国已经进入比较稳定的国家发展时期,而且定居生活更有利于技术创新,排除B项;“区别于近东体系中的冶金技术”说明我国二里头地区的青铜铸造技术与近东其他地区并不相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不符合“交流”的说法,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1)史料价值:①禽簋铭文属于当时出土文物中的文献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西周时期周公形象的重要直接史料。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弟子的言论汇编,属后世文献史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表述周公形象时,其记述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③《新书·礼容语下》是政论性质的文集,属后世文献史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表述周公形象时,其记述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2)变化:西周时期,周公是辅佐周朝君王的辅臣形象;战国时期,周公已为君王的形象;西汉时期,周公被提升到圣人的位置。
影响:有助于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提升儒学的地位及儒学思想的传播;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对后世的国家治理理念影响深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