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8 09:4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广东汕头高三一模)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
A.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西周继承和延续了商朝政制
C.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2.(2024江苏南京二模)吴国和蔡国同属姬姓,春秋时期蔡国与楚国关系紧张,吴国与楚国也矛盾重重。吴王阖闾在联合蔡国攻打楚国后,将女儿嫁给了蔡侯,打破“同姓不婚”的传统。这表明(  )
A.血缘疏远导致诸侯矛盾激化
B.礼乐制度丧失了社会约束力
C.诸侯纷争影响社会观念变化
D.联姻是建立同盟的前提条件
3.(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三联考)“社”本义指土地神,社祭本起源于民间社群,但在分封制下,“社”变为贵族的保护神,主持社祭是贵族的专利;战国时期,立社、祭社又成为民众普遍参与的事情。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  )
A.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B.百家争鸣兴起
C.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D.重视社祭活动
4.(2024河北石家庄高三一模)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青铜罍(盛酒礼器)在中原地区盛行。春秋战国时期,该礼器在内蒙古、山东、安徽、湖南、广西、四川等地区的政权中广泛存在,并成为一些族群的标志。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礼乐制度日益崩坏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周朝统治范围扩大
D.青铜文化趋向成熟
5.(2024北京东城区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军市,下表是典籍中对军市的相关记述。军市的出现(  )
典籍 内容
《战国策·齐策》 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
《商君书》 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藏)
《史记》 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收入)皆自用飨(奖赏)士
A.体现了“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B.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直接管理
C.适应了战争需要,遍及边疆地区
D.是导致诸侯割据的主要因素
6.(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魏国国君梁惠王曾问政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之问表明战国时期(  )
A.民可自由迁徙
B.诸侯各国竞争加剧
C.魏国推行仁政
D.淮河流域灾害频发
7.(2025河北唐山高三期末)春秋后期,许多贵族子弟逐渐丧失贵族身份,降为平民,作为低级贵族的士更是如此;与此同时,随着平民接受教育,士的组成部分也随之发生变化,士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这体现出当时(  )
A.宗族关系已彻底瓦解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士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D.官僚政治得到确立
8.(2024山东威海高三期末)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质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
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9.(2024湖北黄冈中学二模)西周时期,姓、氏为贵族所独用,而平民称名不称姓氏。姓最初源于居地或部族名,氏是姓的分支,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春秋以后,姓与氏的界限逐渐模糊不清。“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这一变化反映(  )
A.编户齐民带来姓氏的普遍化
B.平民阶层在政治上迅速崛起
C.社会流动性增强冲击旧制度
D.贵族垄断权力的世官制衰落
10.(2024江苏苏州高三期末)战国七雄的名臣名将,绝大多数都不是君主近亲,而往往来自下层贵族或平民。所谓“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表明当时(  )
A.争霸战争引发人才争夺
B.君主权威削弱
C.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废除
D.社会流动性加强
11.(2023山东济宁二模)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通过“铸刑书”将刑法公诸于众。部分郑国人认为其做法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的局面,子产却认为“吾以救世也”。二者分歧实质上反映了(  )
A.郑国王室的衰落
B.新旧势力的利益冲突
C.法治体系的缺陷
D.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
12.(2024重庆三模)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最初的“族”指氏族,周代则指宗族。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所谓“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社会成员趋于平等
B.宗法血缘体制趋于瓦解
C.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二、非选择题(12分)
13.(2024福建三明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战国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图中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其蕴含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
1.C 商王、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自称“一人”“余一人”或“我一人”,强调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地位,但到春秋晚期诸侯国齐国的国君齐灵公自称“余一人”,强调了他独一无二的地位,轻视周天子,僭越了周礼,表明传统礼制遭到破坏,故选C项;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与君主专制的雏形存在关系但无法证实其已经出现,排除A项;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虽然对商代称呼有所延续,但无法直接证实其延续和继承了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统一性通常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联系和共同属性的状态;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连续发展5 000多年的文明,但材料并未强调中华文明的特征,排除D项。
2.C 吴王阖闾在联合蔡国攻打楚国后,将女儿嫁给了蔡侯,打破“同姓不婚”的传统,说明在诸侯纷争的背景下,维护诸侯国的利益比保持“同姓不婚”的传统更重要,这表明诸侯纷争影响了社会观念的变化,故选C项;春秋时期诸侯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于各自诸侯国的利益,而不是血缘关系疏远,排除A项;礼乐制度强调的是尊卑等级,所以“同姓不婚”不属于礼乐制度,B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吴王阖闾是在联合蔡国攻打楚国后才联姻的,所以不能据此得出联姻是建立同盟的前提条件的结论,排除D项。
3.C 根据题干可知,社祭由贵族专属变为民众普遍参与,祭祀权力的下移体现出贵族政治权力逐渐丧失,这是战国时期社会转型趋势明显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社祭,未反映土地制度状况,排除A项;百家争鸣体现在各学派知识分子的崛起,而社祭只是一般民众的行为,排除B项;贵族主持社祭和民众参与社祭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出重视社祭的观念,不能反映出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排除D项。
4.B 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青铜罍(盛酒礼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边缘地区的政权中广泛存在,这反映了民族交融不断发展,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流传到边缘地区,故选B项;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有日益崩坏的趋势,但这不是题目的主旨,题目主旨是强调民族间的交融使得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播到边缘地区,排除A项;青铜礼器的传播和成为边缘地区一些族群的标志,这与周朝的统治范围无关,而且当时广西等地本身就不属于周朝统治范围,排除C项;青铜文化的成熟是在西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5.A 据材料“输私财而富军市”“使军市无得私输粮”“皆自用飨(奖赏)士”可知,军市的兴盛主要用于奖励将士奋勇杀敌,而且军市收入来源多样,是私营工商业发展的表现,体现了对传统官商格局的突破,故选A项;“输私财”“军市之租”说明军市在功能上已经超出了官营工商业的范畴,不在政府直接管理的范围,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军市在边疆分布比较多,但“遍及”说法以偏概全,排除C项;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技术促进了井田制的解体和分封宗法制度的崩溃,是导致诸侯割据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6.B 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惠王的问题反映出他对于国家治理的用心,以及他对于邻国和本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关注。他试图通过调整国内政策(如灾害时的移民和粮食调配)来增加本国人口,但发现效果并不明显,邻国的人口也没有显著减少。这反映出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各国都在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包括通过增加人口数量来提升国力,B项正确;“民可自由迁徙”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材料体现的人口流动是国家行为而非个人行为,排除A项;孟子主张仁政,材料中也涉及梁惠王问政于孟子,但材料中并未明确表明魏国采纳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并在国内推行,排除C项;材料信息只是说明有灾害发生的时候梁惠王的处理办法,未说明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排除D项。
7.B 据材料可知,春秋后期许多贵族子弟变成平民,平民通过接受教育上升为士阶层,这表明社会阶层升降成为常态,反映了社会阶层流动加快,故选B项;春秋时期宗族关系仍然存在,并未彻底瓦解,排除A项;春秋后期士阶层地位上升,但是社会主体力量仍为劳动人民,排除C项;秦朝才确立官僚政治,排除D项。
8.C 该故事主要描述的是匠人为了制作鐻,必须去除浮躁功利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洁净,深入自然中去寻找最好的木材,从而将天地自然的力量巧妙地融入工艺物件中,使看到的人产生超凡的震撼,这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即天地自然与人的内心世界统一的观念,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材料中“先秦时期”不符,排除A项;尽管制鐻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的体现,但该故事并没有突出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排除B项;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一般主张人是万物的中心,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和主宰,而此故事更强调的是人的内心与自然的统一,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贵族权力的不断被削弱,姓、氏不再成为区分社会成员尊卑的标志,反映出贵族垄断权力的世官制衰落,故选D项;“编户齐民”指的是编入户籍的普通平民,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排除A项;平民阶层在政治上崛起对社会成员尊卑的区分有一定冲击作用,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成员的尊卑,未提及社会流动性,排除C项。
10.D 根据材料“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可知,战国时期社会流动性增强,这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也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为富国强兵、积极招贤纳士的结果,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任人唯贤成为一股社会潮流,但不能说明争霸战争导致人才争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君主权力被削弱,排除B项;“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废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成文法的公布有助于减少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现象,削弱贵族的势力,二者分歧本质上体现了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郑国王室的衰落,排除A项;法治体系与当时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有部分郑国人对“铸刑书”的态度,无法代表广大民众,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管理不再以族为单位,而是登记在户籍上,这说明原有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体制逐渐解体,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并未体现社会成员趋于平等,排除A项;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排除C项;材料与华夏认同观念无关,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信息
①政治上: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②经济上,水利兴修,铁器广泛使用;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经济重心;工商业发达;蚕丝业是当时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
趋势
①政治上:政治多元化,中央集权趋势加强,为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
②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封建自然(小农)经济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出现华夏认同(民族交融)观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