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5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5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0 08:4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5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河北高三调研)下面为汉初农民家庭的赋税负担状况表。这体现了(  )
家庭粮食总收入/石 赋税负担/石 赋税支出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
田亩税 人头税 更赋 总计
100 3—4 <4 <6 约13 13
A.“与民休息”的政策
B.政府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汉承秦制”的成效
D.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
2.汉中后期,随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影响力的扩大,毁伤遗体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处罚。此后,中国医学解剖传统趋于消歇。材料反映出(  )
A.医疗技术的发展定型
B.国家主流意识的扩散
C.法律规范了医学发展
D.伦理观冲击法律观念
3.(2024广东茂名二模)《汉书》载,高帝始置诸侯王,“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时,“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这一变化(  )
A.异化了中枢权力机构
B.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力
C.形成了内轻外重局面
D.加剧了郡国间的矛盾
4.(2024河北邯郸模拟)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汉高祖)制,长城以北……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
A.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
B.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
D.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5.(2024广东名校联盟5月联考)有学者对《汉书》《后汉书》中所载监察官员“司隶校尉”一职进行统计,西汉时司隶校尉往往由侍御史、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县令、太守等转任而来,东汉时司隶校尉则主要由尚书令或尚书转任而来。这一变化表明(  )
A.中央监察体系不断完善
B.监察服务于皇权的趋势增强
C.西汉地方治理效能提高
D.中朝成为中央政府的行政中枢
6.(2024福建泉州二模)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力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漫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这一变化缘于(  )
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秦朝政治经济制度消亡
D.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7.(2024河北衡水一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27郡有盐官共36处,铁官在40郡中有48处。其分布范围在东北远至辽宁的盖县,西南至云南的安宁,西北达内蒙古的河套西北,南抵广州,东南到浙江的海盐。汉代的盐铁制度(  )
A.满足了汉代政府的经费需求
B.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C.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
D.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8.(2024江苏如皋三模)汉朝统治者在政治上不断打击各种扰乱乡里的社会势力,经济上防控土地兼并、扶持自耕农生产,意识形态上以儒家思想改造乡里社会风尚,社会治理上重视以法治民、以德化民。这表明汉朝统治者(  )
A.试图建立单一法治与吏治国家
B.延续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
C.注重构建稳固的乡里社会秩序
D.重视基层社会的自我更新
9.(2024河北保定二模)西汉初年的吴越地区,既有楚文化特征的墓葬,也有先秦越人特征的墓葬。西汉中后期,吴越地区所出土的汉族形制墓葬越来越多,取代了原有的墓葬文化形制。这表明西汉中后期(  )
A.吴越地区经济得到了开发
B.政府加强了对吴越地区的管理
C.汉人大举向吴越进行迁徙
D.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10.(2024安徽皖北高三3月联考)刘邦建立西汉时,18个亲随都获得了最高官衔;他们去世后,其家族迅速地衰落。帮助光武帝重建汉政权的人去世后,他们的家族仍然在其领地保有权势,且经常能在朝廷谋得职位。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东汉(  )
A.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B.刘秀整顿吏治并惩处贪污腐败
C.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D.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11.(2024河北高三联合测评)东汉前期,士大夫有理想化的情绪,恪守节操,“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但到东汉末年,拒绝出仕而选择留在田园,接受辟举再解职,或者当朝做官却保持一种对政事的疏离,这些都会给士大夫带来社会声望。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清议起到激浊扬清作用
B.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
C.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D.社会舆论影响士人地位
12.(2024北京海淀区二模)东汉后期,成千上万的学生聚集于太学,儒生遍布于社会。“执法不挠,诛举邪臣”的李膺成为士人交往的重要对象。士人和正直官员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当李膺被诬为“党人”而被罢免归乡时,“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斗争出现的原因是(  )
A.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
C.绿林起义动摇汉朝统治
D.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状
二、非选择题(14分)
13.(2024山东淄博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西汉王朝的关中战略
材料一 汉初,刘邦建都洛阳。娄敬、张良建言,“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洛阳虽然“东有成皋,西有崤黾,倍河,向伊洛”,但“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他们还认为,“都关中……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若诸侯有变,则可具百万之众,顺流而下,平定叛乱;即使不能平定叛乱,还可固守关中,“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后刘邦采纳娄敬、张良之策,从洛阳迁都关中。
材料二 西汉政府以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下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王朝的关中战略变迁并分析原因。
答案:
1.A 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农民家庭的赋税负担有所减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故选A项;材料仅反映农民赋税的负担减轻,但赋税仍然存在,因此并未体现政府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在赋税制度上无法体现“汉承秦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民的赋税缴纳情况,而非租佃关系的情况,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一儒家观念影响了国家法律对毁伤遗体的态度,这表明儒家思想作为当时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行为和国家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B项;“医疗技术的发展定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法律规定对医学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不是规范医学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医学解剖传统的影响,“伦理观冲击法律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诸侯王不得复治国……改丞相曰相”可知,汉景帝时期诸侯不能直接控制封地,由皇帝选拔官员治理,这削弱了诸侯权力,加强了中央对诸侯国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表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诸侯权力被削弱,不会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郡国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长城以北……受令单于”“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可知,汉初经济凋敝,无力征伐匈奴,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汉朝国力强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因此汉武帝谋求“德润四海”,这体现了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其与汉武帝“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思想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朝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司隶校尉作为监察官员,往往由侍御史、谏议大夫等转任而来,但到了东汉则往往由尚书令等中朝官转任而来,这说明司隶校尉不断向维护皇权转化,体现了监察为皇权服务的目的,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监察官员的来源变化,不能反映监察体系完善,排除A项;司隶校尉负责监督京师和京师周边地方,与地方治理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体系,与行政中枢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而儒家思想重义轻利,反对单纯的逐利行为,故选D项;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已得到恢复和发展,而经济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更多的逐利行为产生,排除A项;汉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并非其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汉承秦制,秦朝政治经济制度未完全消亡,排除C项。
7.B 由材料“全国27郡有盐官共36处,铁官在40郡中有48处”可知,汉代盐铁官设置分布广,有利于控制地方盐铁官营的利润,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盐铁官营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材料并未提及政府的经费需求,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A项;“开创了”表述过于绝对,商鞅变法时期重农抑商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盐和铁的生产,无法得出“物美价廉的商品”,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政治上对扰乱乡里的社会势力进行打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经济上通过控制土地的过度集中,保障农民的利益,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意识形态上通过推广儒家教育,引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社会治理上通过法律和道德教育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这些措施体现了汉朝统治者对于构建一个稳定、有序的乡里社会的重视,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9.D 根据材料可知,吴越地区的墓葬文化越来越受到中原文化习俗的影响,表明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故选D项;吴越地区墓葬形式中原化,是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的结果,而非经济开发和政府加强管理的结果,排除A、B两项;汉人大举向吴越迁徙是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之一,排除C项。
10.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重建汉政权主要依靠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长期影响东汉政权,故选C项;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出现于东汉中期以后,排除A项;材料与光武帝刘秀整顿吏治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士大夫回避政治、逃避社会责任,这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不符,反映出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故选C项;清议旧时指名流对当代政治或政治人物进行议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舆论影响士人地位,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士人阶层对此表示不满,并试图通过“清议”来抨击时政和宦官的专权,故选B项;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绿林起义是在王莽统治时期,排除C项;“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状”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第一次战略变迁:从洛阳迁都关中。
原因:定都关中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异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关中地区物产丰饶,山川地理形势优越,易守难攻,有利于政权稳定;洛阳存在建都的诸多不利条件。
第二次战略变迁:将函谷关东移。
原因: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强干弱枝,逐渐解决王国问题;匈奴成为西汉主要威胁;扩大关中的范围,保障京师供给,达成控制洛阳和防卫关中的双重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