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6 秦汉的经济、文化、交通与中外交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安徽淮北一模)“上农除末”的秦王朝,在严厉打击中小商人,贬黜其社会地位、加重其经济负担的同时,又对乌氏倮这样的大工商业者给予特殊的荣誉和照顾,使之“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这反映了秦朝( )
A.经济政策存在内在矛盾
B.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受挫
C.政府措施服务集权统治
D.重农抑商政策执行灵活
2.(2024安徽县中联盟高三12月联考)下表是秦朝实行的两种土地制度的概况。这两种土地制度的推行( )
制度 途径 内容
授田制 国家直接向农民授田 农民本身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具有一定的期限,土地仍然是国家所有
赐田制 通过军功受爵 农民对土地拥有所有权,可以世袭子孙
A.有利于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
B.促使国家统一的实现
C.打击了门阀士族的经济势力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3.(2024云南昆明二模)波斯帝国境内有多条重要的驿道,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古代疆域较大的国家修建大通道的主要原因是( )
A.强化地方控制 B.宣扬皇帝声威
C.保证信息通畅 D.促进经济交往
4.(2024广东梅州二模)史书记载:汉文帝时,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汉武帝时,旁光侯刘殷“坐贷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汉成帝时,陵乡侯刘诉“贷谷息过律,免”。上述记载反映出汉朝( )
A.高利贷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B.朝廷打击地方豪强地主势力
C.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D.朝廷重视规范社会借贷行为
5.(2024河南商丘三模)下表为汉代豪族樊重和樊宏的庄园记载。由此可见,汉代的庄园经济( )
记载 出处
(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顷,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郦道元《水经注·比水》
(樊宏)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勠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范晔《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A.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B.导致地方割据局面出现
C.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征
D.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6.(2024山东名校联盟高三4月模拟)五铢钱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其重量标准自汉武帝确定后七百多年间基本没有变化,唐朝新铸造的开元通宝钱也是以五铢为重量基础。这主要是因为五铢钱( )
A.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B.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防止了盗铸者磨边盗铜
D.推动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7.(2024江苏盐城模拟)秦汉简牍中多次出现的“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定对象;简牍诏令中的“家长”并非传统的“尊长”,而是法定家长即户主,是官府认定的家庭负责人,“当占缗钱匿不自占不以实罚及家长戍边一岁”。这表明,秦汉政权( )
A.注重赋税征收 B.维护等级秩序
C.实行严刑峻法 D.重视基层管理
8.(2024福建宁德三模)汉代,以官营方式统一管理国有储粮的调运、中转、分配。储粮设施遍布全国,已有底层架空处理、周边设置通风槽等技术。这旨在( )
A.维系社会稳定
B.消除自然灾害
C.保障粮食高产
D.减轻百姓负担
9.汉朝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A.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
B.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了中原文明
C.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
D.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
10.(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下图为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汉代炭精制桥纽方印,印文为篆文,分两行刻印“司禾府印”。同一遗址还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等汉字铭文蜀锦。这表明汉代( )
A.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扩大了郡国并行制度的范围
C.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已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1.(2024广东茂名一模)《九章算术》记载了不少基层官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包括“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等。这反映汉代( )
A.基层官员的日常公务繁重
B.注重数学教育
C.科技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D.土地兼并严重
12.(2024山东名校联盟高三联测三)东汉时期,鉴于世人传抄的儒家经典多有讹误,议郎蔡邕奏请皇帝批准,把《易》《书》《诗》《礼》《春秋》等刻在石碑上,为人们提供经书的正确版本。此举在当时有利于( )
A.造纸技术普遍推广
B.五经被各阶层认同
C.民众传承传统文化
D.儒学复兴运动发展
二、非选择题(14分)
13.(2024安徽安庆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以古丝绸之路为媒介,中医药也是中印在物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川滇地区药材种类繁多,对印度地区由于热带高温气候等诸多因素所引起的痢疾、疟疾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因此,中印之间依靠滇缅古道进行了大量的药材贸易,以此满足彼此的生活和医疗需求。魏晋以来,佛学东渐,在此过程中,他们在印度的所观所见所记及对中医药的所用所传则构成了中医药在印度传播的另一条主线。中印之间一直存在着民间文化交流往来及大批的民众迁徙现象,在这过程中往印度地区带去了中国传统的看病治病方法;印度遣使来华进贡,我国各朝皇帝回赠印度遣使丝绸、瓷器、药材等各种物品。
——摘编自滕金聪、张宗明
《古丝绸之路视域下中医药在印度的传播及现代意义》
材料二 秦汉时期,南方丝绸之路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夷的开发而日趋繁荣,伴随而来中印文化交流也日益丰富。正如方国瑜先生所言:“(中国)云南与印度、缅甸之交通,盖以贸易为主,往还既密,则不免有移民至者,故永昌郡境内,有住居之印度人与缅族。”这些人中或有僧侣,佛教也极有可能随之传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李桂芳《秦汉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印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丝绸之路下中医药在印度传播的具体途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带来的影响。(8分)
答案:
1.C 根据题干信息,秦王朝“上农除末”,严厉打击中小商人,反映了秦朝重视农业生产,巩固国家的统治基础,工商业者乌氏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反映了秦朝给予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商人较高的政治地位,由此说明秦朝政府的商业措施既巩固了本业,又发展了商业,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所以材料信息表明秦朝政府的这些措施是为加强集权统治服务的,故选C项;材料表明,“上农除末”保护了小农经济,礼遇大商人,促进了商业发展,都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二者并不矛盾,排除A项;依据材料可知,秦朝重农抑商、礼遇富商,有利于强化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所以“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受挫”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上农除末”,保护了农业劳动力,巩固了国家的经济基础,重视和礼遇大商人,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反映了秦朝实行灵活的商业政策,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执行灵活,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拥有所有权,可以世袭子孙”可知,秦朝实行赐田制和授田制后,农民能够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或者所有权,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因此这两种土地制度的推行有利于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授田制和赐田制实施的前提是秦朝国家统一,排除B项;门阀士族是魏晋以来崛起的政治势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土地私有的合法化是土地兼并的根源,赐田制的实施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疆域较大的国家修建大通道主要是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修建道路来连接各个地区,方便行政官员的往来和中央政令的传达,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宣扬皇帝声威与修建大通道并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修建大通道有利于保证信息畅通,但仍然服务于强化地方控制,排除C项;修建大通道有利于促进经济交往,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4.D 据材料可知,汉代诸侯欠债逾期不还、借贷利息过高都会受到政府严肃处罚,这反映出汉代政府注重规范借贷行为,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政府规范高利贷,不是高利贷危害社会,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对诸侯王有借贷不还和放高利贷行为的,政府进行管控和惩罚,打击地方豪强则是指凡地方势力大的,能威胁中央集权的地方势力都遭到打压,排除B项;商业贸易主要是买卖行为,材料主旨是国家插手借贷事务,排除C项。
5.C 根据材料“能治田殖,至三百顷”“闭门成市”“富拟封君”“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可知,汉代庄园能够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反映出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土地的利用效率,排除A项;地方割据局面表现在割据一方发展军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庄园广占良田,控制了大量的劳动力,抑制了自耕农经济发展,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五铢钱的重量标准长期没有变化有助于稳定经济,这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五铢钱仍然是铜铸币,没有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排除A项;“防止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五铢钱是实现统一之后的产物,且其属于经济范畴,并非推动政治上的大一统,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当占缗钱匿不自占不以实罚及家长戍边一岁”意为藏匿缗钱及不如实报告官府的户主要接受一定惩罚,这表明秦汉政权比较重视基层管理,故选D项;“赋税征收”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户主在征收赋税中的作用,并没有述及“等级秩序”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律严酷,排除C项。
8.A 汉代统一管理储备粮的运输和储存,有利于增强国家应对社会突发问题的能力,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A项;提高粮食储备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但是无法消除自然灾害,排除B项;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自然气候条件才是影响粮食高产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储粮的管理和技术与减轻百姓负担无关,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西域的物产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原地区,并受到汉朝精英阶层喜爱,反映了丝绸之路推动了西域物产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丰富了社会生活,故选C项;精英阶层不能决定整个社会的审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域物产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原地区,没有涉及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中原文明,排除B项;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并非生活腐朽堕落的表现,排除D项。
10.A 据材料“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汉代炭精制桥纽方印”“汉字铭文蜀锦”可知,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了汉代方印和汉字铭文蜀锦,说明汉代时中原王朝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故选A项;郡国并行制度并未推广到西域,排除B项;“司禾府印”涉及的是农业官员,并不能直观体现因俗而治,而因俗而治体现的是采用灵活方式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手工业等发展有关,未体现有关儒家思想的内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信息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D项。
11.C 据材料“《九章算术》记载了不少基层官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可知,《九章算术》对“方田”“衰分”等的记载和讨论与地方官员时常面对的一些实际问题相关,体现了当时的科技发展适应了地方官员管理地方的需要,故选C项;《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并非官府日记,无从看出“基层官员的日常公务繁重”,排除A项;《九章算术》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有助于推广数学教育,但材料强调《九章算术》有助于解决地方官员的实际问题,并不涉及数学教育,排除B项;《九章算术》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东汉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但《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并未对土地兼并问题进行记载,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鉴于世人传抄的儒家经典多有讹误,议郎蔡邕奏请把部分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为人们提供经书的正确版本,这有利于当时民众传承传统文化,故选C项;“刻在石碑上”无法体现汉代造纸技术推广的状况,排除A项;五经被各阶层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儒学复兴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1)途径:经济贸易发展;随佛学传入;民间文化交流;迁徙现象;朝贡贸易。
(2)影响:促进了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推动了中印两地之间的人民友好往来、经济和文化交流;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和风俗改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