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7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7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0 08:4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7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辽宁沈阳三模)关于政权更迭,西晋刘颂认为是“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纲之会”。他还指出,魏晋更迭用“禅让”,未能“洗心整纲”,晋廷所依靠的仍是“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据此可知,刘颂意在强调魏晋“禅让”(  )
A.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
B.遏制了官僚集团腐败
C.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
D.延续了前代治国经验
2.(2024河北承德二模)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生态环境的恶化   B.人口内迁与南迁
C.政权更迭频繁 D.民族交流交融
3.(2024浙江东阳5月模拟)《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晋书·五行志》中记载江南“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南朝《宋书》中则指出江南“又田非疁水(水田),皆播麦菽”的景象。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
A.农业发展超过北方 B.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农业商品化程度高 D.饮食结构渐趋改变
4.(2024山西太原一模)学术界一般认为,北齐王朝为汉化鲜卑人所建立的政权。在国内目前已发掘的北齐壁画中,人物多着胡服,造型风格体现民族色彩,但绘画题材则多以饮作乐、仪仗侍从、升仙祥瑞等内容为主题。这说明(  )
A.古代壁画艺术多见写实手法
B.北齐统治阶层腐化堕落严重
C.当时北方民族交融走向深化
D.考古发现与学术观点相矛盾
5.(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据下表可知,北魏意在(  )
出处 相关内容
《魏书·律历志》 音律由黄帝创设,三代“共行”;汉、魏、晋予以革新与校改;北魏“太和中,诏中书监高闾修正音律”
《魏书·官氏志》 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著于令……降车、骠将军,侍中,黄门秩,依魏晋旧事”
A.弥合南北文化差异 B.承继中原王朝正统
C.革新传统修史体例 D.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6.(2024浙江杭州二模)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据此(  )
A.北魏拓跋氏出于黄帝有了确凿的证据
B.改鲜卑姓为汉姓消除了北方民族矛盾
C.拓跋改为元姓体现中华传统哲学思想
D.改革提升北魏国力推动北方重新统一
7.(2024河北衡水中学三模)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深郡”。611年,隋炀帝征辽东,自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全程400多千米,仅仅用了50天,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主要沿着这条水道北运。由此可见,永济渠的开凿意在(  )
A.实现南粮北调稳固统治
B.为迁都涿郡创造条件
C.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
D.提高大运河通航能力
8.(2024福建南平三模)唐太宗在《帝范·阅武》中写道:“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则 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据此可知,唐太宗(  )
A.认为治国理政应该因势而异
B.总结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C.强调文治武功需要统筹兼顾
D.主张安不忘战的军事思想
9.(2024湖北七市州高三调研)唐开元年间,关中农业的收成非常好。于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敕曰:“宜令户部郎中郑昉、殿中侍御史郑章于都畿据时价外,每斗加三两钱和籴粟三四百万石,所在贮掌。江淮漕运固甚烦劳,务在安人,宜令休息。其江淮间今年所运租停。”据此可知,唐朝(  )
A.漕运贸易退出历史舞台
B.政府对物资流通进行理性干预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显现
D.官民交易具有强制和掠夺色彩
10.(2024湖北华中师大附中月考)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江北的蕲、黄、寿,江南的常、宣、歙诸多产茶州都,国家靠榷茶生利,商人大量贩卖茶叶。北方回鹘人入朝后“大趋名马市茶而归”。契丹耶律德光遣使南唐,以羊马交换茶叶。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B.茶叶成为外贸的大宗商品
C.饮茶之风盛行于全国各地
D.民族贸易激活了国内市场
11.(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631年,朝廷诏令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作镇藩部,贻厥子孙”;637年,又下诏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孙世袭……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亦令世袭。这些诏令的颁布(  )
A.加速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意在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
C.体现安史之乱影响政令制定
D.推动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
12.(2024山东聊城三模)下面是唐朝后期两京地区和河北—河东地区出土的墓志数量(每十年)变动示意图。改变其趋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落
B.科举选官的进一步完善
C.黄巢等农民起义的冲击
D.藩镇割据对民俗的破坏
二、非选择题(13分)
13.(2024山东师大附中模拟)宴会是唐朝的一种社会生活现象,皇帝赐宴是宴会的一种重要类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时期 赐宴对象 赐宴地点
唐太宗时期(大多数赐宴皇帝均参加) 群臣、五品以上官员、三品以上官员、突利可汗、武功父老、近臣、东宫官署、岐州父老、蛮夷酋长、长安父老、洛阳父老、吐谷浑王、诸蕃使、并州父老、长孙无忌等数十人、洛州父老、契丹首领、军士、太原父老、铁勒回跎、四夷君长等 显德前殿、中华殿、林光殿、芳华殿、临华殿、武德殿、百福殿、丹霄殿、两仪殿、乾元殿、贞观殿、观德殿、相思殿、弘教殿、仪鸾殿、飞霜殿、芳兰殿、天成殿、嘉寿殿、紫微殿等
唐德宗时期(大多数赐宴皇帝不亲自参加) 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与神策金吾六军使、六军及神策神威诸将、宰臣与北军诸将、左神策军、武臣及勋戚子弟、百僚、中书门下及两省供奉官、宰臣及两省供奉官(唐代皇帝左右之近臣,包含部分宦官)、翰林学士、宰相及常参官等 麟德殿、玄英门、曲江亭(国家风景胜地)、马嶙池亭
——摘编自黄正建《走进日常:唐代的衣食住行》
提取材料信息,分析说明唐朝皇帝赐宴变化所反映的时代变迁。
答案:
1.A 刘颂认为魏晋易代用“禅让”,未经战火,未能彻底扫除前朝政府,西晋统治集团成员依然是曹魏那批高官显贵及其子弟,因此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故选A项;材料强调魏晋更迭后的官员任用情况,不是遏制官僚集团腐败,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魏晋更迭用“禅让”的消极作用,不是强调政权的和平转移,排除C项;材料强调魏晋“禅让”保留了大量前代的高官显贵,不属于延续治国经验,排除D项。
2.B 材料中提到气候变冷,草原面积减少,这说明北方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故选B项;材料所举现象就是生态环境恶化,要回答的是该现象产生的结果,逻辑关系错乱,排除A项;政权更迭频繁指政治权力不断被取代导致社会无序,而材料说明的是北方气候变化促使人口内迁和南迁,排除C项;民族交流交融是材料中现象的间接结果,排除D项。
3.D 材料“饭稻羹鱼”说明江南地区主食为稻米,辅食为鱼,“今年食麦麸”说明江南地区已有食麦麸的情况,“皆播麦菽”说明江南地区不仅种植水稻,还广泛播种麦和豆,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江南地区饮食结构由以稻米为主向多元化发展,故选D项; 材料仅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变化,未提及北方的农业发展,无法判断其是否超过北方,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饮食结构的变化,并未涉及农业商品化程度,排除C项。
4.C 根据材料“北齐壁画中……绘画题材则多以……仪仗侍从、升仙祥瑞等内容为主题”可知,北齐人虽然在服饰上保留了民族色彩,但在思想文化上深受汉文化影响,说明民族交融的深化,故选C项;仅凭北齐壁画的主题不能看出其艺术手法,排除A项;材料主要介绍学术界和考古发掘对北齐汉化的研究成果,单从材料中的壁画有饮酒作乐题材不能得出北齐统治者腐化堕落严重的结论,排除B项;学术界认为北齐的鲜卑人逐渐汉化,考古壁画中的升仙祥瑞等题材也说明鲜卑人深受汉文化影响,并不矛盾,排除D项。
5.B 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学习中原政权的音律、官制,北魏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己是中原王朝的延续,所以材料体现了北魏意在承继中原王朝正统,B项正确;北魏学习中原政权的音律、官制,有利于减少南北文化的差异,也有利于加速民族交融,但A、D两项属于北魏这些措施的影响,并非目的,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史书中对北魏修正音律、议定百官制度的记载,没有涉及北魏修史的体例,不能得知北魏是否革新传统修史体例,排除C项。
6.C 根据材料“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北魏的拓跋氏改姓元,是利用了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发展而来的五德终始说,来论证政权的合法性和凸显自己姓氏的尊贵,所以上述改姓的做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故选C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鲜卑姓改为汉姓并不能消除北方民族矛盾,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在材料中所述北魏改汉姓的改革之前,北方就已经完成了统一,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推动北方重新统一的结论,且改汉姓的做法也不会提升北魏的国力,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征辽东”“后勤供输主要沿着这条水道北运”可知,隋炀帝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A、D两项,排除;隋朝没有迁都,都城一直在长安,B项史实错误,排除。
8.D 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勾践通过学习越国发展军事,最终成就了霸业,而徐偃因为放弃了武备,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唐太宗通过“勾践轼蛙”和“徐偃弃武”的例子,主张在治理国家时,不能忘记军事的准备和重要性,体现出他深刻的治国理念和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故选D项;因势而异是治国理政的一种策略,但唐太宗通过勾践和徐偃的例子,强调军事防备的重要性而非治国理念的调整,排除A项;唐太宗治国善于总结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但材料中他所引用的典故人物分别来自春秋及西周,与隋朝无关,排除B项;“文治武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治国理念,它涉及国家治理中文化与军事两个方面的平衡,但材料仅涉及对军事准备的重视,故“统筹兼顾”表述不当,排除C项。
9.B 根据材料“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其江淮间今年所运租停”可知,由于关中地区农业收成好,所以政府决定根据京城市场粮食的价格,就地购买粮食物资进行储存,不再利用漕运把江南物资转运过来,以免劳民,体现了政府对物资流通的理性干预,故选B项;漕运贸易退出历史舞台不符合史实,元明清时期漕运依旧发挥了重要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C项,排除;官民交易的强制和掠夺色彩与材料中的据时价、加钱购买相违背,排除D项。
10.C 唐朝时期,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甚至是少数民族(回鹘、契丹等)都开始饮茶,反映出饮茶之风盛行于全国各地,故选C项;题干描述的是全国各地的饮茶习惯,而不是“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茶叶贸易都局限于国内,而不是“外贸”,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排除。
11.B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分封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依靠这些家族势力来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B项正确;唐朝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A项;安史之乱时间为755—763年,排除C项;唐初这些诏令颁布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与地方制度的完善无关,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与此前相比,871—880年以后,两京地区墓志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881—890年以后,河北—河东地区墓志数量也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导致许多人死亡或迁移,从而影响了这些地区墓志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故选C项; 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与871—880年以后的墓志数量大幅变化无关,排除A项;科举选官主要影响的是官僚体系和社会阶层流动,与墓志数量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 藩镇割据对民俗的破坏更多地表现在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地方政权的割裂,而对于墓志数量这样的具体文化现象影响有限,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从宴会对象的角度作答:唐太宗时期赐宴多有“父老”“群臣”“少数民族首领或使者”等,反映了唐朝前期,皇帝与民众、大臣之间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同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政府加强对周边被征服各族的管理。唐德宗时期赐宴多有“节度使和武臣”“宦官”“翰林学士”等,且皇帝不亲自参加,反映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使战争频繁,武将势力增强;唐朝后期中枢体系变化,政治日趋黑暗。
从宴会地点的角度作答:唐太宗时期主要在各个宫殿中举办,后期皇帝赐宴地点范围缩小,地点较固定,出现“曲江亭”这样的风景胜地,反映了唐朝后期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另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中的娱乐性成分有所增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