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8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广东六校高三联考)西汉孝廉举至中央即拜官;东汉顺帝首建孝廉考试新制,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魏晋以降,有关孝廉“射策甲科”“策试上第”之类的记载越来越多。这说明( )
A.考试取人思想开始萌芽
B.察举选官制度渐趋理性
C.官僚选拔制度发展成熟
D.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加强
2.(2024安徽皖北五校联考二)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在选拔、任免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但中正官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据此可知,该制度( )
A.彰显了分权与制衡 B.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
C.强化了中央的权威 D.遏制了地方势力集团
3.(2024河北邯郸高三调研二)西晋时,任职高官者须中正二品及以上,县令以三、四品充任。中正品第每三年调整一次,降品则贬官。为了区分资质优异获品者与单凭家世获品者,晋宋之际,大臣范泰提议将二品分为“门第二品”与“二品才堪”。据此推知,晋宋之际( )
A.选官制度发生改变
B.门阀士族呈现没落迹象
C.儒生政治地位上升
D.朝廷加强对官员的考察
4.(2024湖南名校联盟月考)《隋书》记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这一变化( )
A.说明隋朝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B.体现了隋朝的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C.折射出科举制度完善了选官机制
D.反映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5.(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6.(2024浙江精诚联盟一模)唐玄宗于开元初设置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后又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另设学士院,安置翰林学士,逐渐掌禁内诰命。上述变化说明,当时( )
A.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 B.内阁大学士成为宰相
C.科举考试日益规范化 D.崇文抑武的风气盛行
7.(2024山东名校联盟高三联测三)唐开元年间,扬州刺史赵匡在《举选议》中言:“(朝廷)收入既少,则争第急切,交驰公卿,以求汲引,毁訾同类,用以争先……势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 )
A.门阀士族垄断了科举制度
B.官僚贵族分享取士的权力
C.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D.选官制度维护了皇权稳定
8.(2024江苏新高考高三联考)唐太宗曾经想要征未满十八岁的中男当兵,魏征坚决不同意,四次拒绝在敕书上签字;武则天当权时期,宰相刘祎之受诬告后拒认不经中书门下的皇帝敕书,结果被赐死。这两则事例说明( )
A.唐朝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B.制度运行效果离不开特定政治环境
C.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D.皇权相权之争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9.(2024湖北武汉5月模拟)《大唐开元礼》是唐代五礼制度中各种仪式的仪注,《唐六典》是唐代各官府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及其执掌的规定。这两部书都是唐玄宗营造盛世的产物。唐玄宗组织编纂《大唐开元礼》与《唐六典》的目的是( )
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彰显统治合法性
C.树立本朝典制权威
D.完善三省六部制
10.(2024重庆八中5月模拟)晋代《泰始律》在曹魏“七刑三十七等”的基础上将刑罚种类简化为五刑二十余等,还进一步缩小了亲属株连的范围,除了谋反大罪之外,凡养子、养女以及出嫁妇女,一律不再受到父母弃市罪的连坐。这一法律文件( )
A.体现了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B.标志着古代中华法系的确立
C.凸显了重罪轻罚的法律特征
D.彰显了司法审判的教化功能
11.(2024山东中学联盟高考押题)在唐代,法律规定对证据不足、难以量刑之罪的处理原则是从赎。《唐律疏议·断狱》中明确规定:“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在司法实践中,疑罪的基本处理原则是“罪疑惟轻”。这体现出唐代司法的特点是( )
A.宽简慎刑 B.公平公正
C.礼法分离 D.惟法为治
12.(2025广东惠州高三调研一)东晋时期,统治者在辖区流民较集中的地区,设立侨州郡县,由侨姓大族担任侨置机构的官员,对侨姓大族门下“私附”也免除其租税徭役负担。这些举措( )
A.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
B.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凸显了门阀政治的特征
二、非选择题(14分)
13.(2024湖北十堰高三4月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代选官,除了少量通过世袭任荫和资选买官外,汉武帝后主要用三种办法来选拔官员。一是不定期的,由皇帝提出并命题,命各地诸侯王公卿、郡国选送人才,诏举“贤良方正”。二是由地方官以“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为标准,定期向中央推举孝子廉吏,经中央考察后委任各级官员。三是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设太学,学员是各地推荐的优秀平民子弟,向通经的博士学习儒家经典,通过考核后,选拔成绩优异的学员为官。这三种选官方法有一共同点,就是以信奉儒学、士子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标准。汉代这种与儒学治国理念相匹配的选官制度,规范了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使这个信奉儒家的道德精英阶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力量。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
材料二 唐初所开设的科目,如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合实用,拔取真才,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科更随之而废,流弊因而产生。唐代科举有考前品评的惯例,士人先把平日作品送呈京师名人品评,为此不惜奉上大量金钱,以博取好评。唐朝虽原则上规定平民阶层皆可应试,但仍讲究门第,名望贵族子弟仍居优先地位。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摘编自高建彬《浅析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利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科举制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的原因。(6分)
答案:
1.B 西汉孝廉举至中央即拜官,东汉则需要推选的人才通章句、会笺奏,魏晋以来则有更多门类的考试,这说明察举选官制度逐步发展,更加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意味着察举选官制度渐趋理性,故选B项;题干所述是察举制不断改进的过程,而不是考试取人的思想,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官僚选拔制度发展成熟是在唐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所述反映了察举制发展过程中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属于选拔人才标准的变化,与中央集权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向中正官征询”“中正官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中正官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强化了中央的权威,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在魏晋选官制度下中正官的权责,并没有提及其他机构与中正官的“分权与制衡”,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初创时期重视家世、行状(道德)品级,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中正官由中央高官担任,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了地方大族势力,但无法“遏制”,排除D项。
3.B 门阀士族,指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注重血缘门第。根据材料“区分资质优异获品者与单凭家世获品者”“门第二品”“二品才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品中的中等士族被称为“门第二品”,上品中的低等士族以才学位列上品,被称为“二品才堪”,这说明朝廷授官时按“家世”和“才学”进行了区分,有淡化血缘门第的趋向,门阀士族呈现没落迹象,故选B项;晋宋之际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还是九品中正制,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自西汉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生政治地位就在上升,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考察”属于对官员的管理与考核,不属于官员选拔范畴,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可知,隋朝由长官自辟选官转变为吏部选官,考功机制的引进,使得官员选拔和管理更加规范和有效,体现了隋朝的国家治理能力增强,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到州郡县三级制的具体实施和运行情况,而仅仅提到州郡县的官员设置,排除A项;材料虽然出现了选拔官员的内容,但并没有提到科举制度的引入和完善,也没有解释科举制度如何改善选官机制,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吏部,并未提及其他省部的情况,不能说明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7世纪”可知为隋唐时期,当时中国政制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士人进入政府和文化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间,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史实可知,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使士人进入政府,同时科举取士考察官员的文化素养,也使文化融入政治之中,故选B项;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而非君士共治,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秦郡县制的确立,排除C项;重文轻武治国思想是北宋出现的,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延文章之士……安置翰林学士,逐渐掌禁内诰命”可知,翰林院初时为具有艺能人士的供职机构,后来逐渐演变成专门起草机密诏令的重要机构,反映了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故选A项;内阁是明朝时设立的,此时尚未出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翰林院职权变化,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排除C项;崇文抑武是北宋时期实行的方针,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争第急切,交驰公卿,以求汲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官僚贵族在举荐取士上有很大权力,所以求人荐举蔚然成风,这反映了官僚贵族集团仍然对选官制度有较大影响,故选B项;科举制的设立已经打破了门阀士族对选官的垄断,排除A项;“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但材料未涉及统治基础,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排除。
8.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魏征行使门下省审议职权,驳回皇帝决策;武则天时期,皇帝敕书可以不经中书门下获得执行,违反了三省六部制的决策顺序可知,制度能否得到有效运行与特定的政治环境有关,故选B项;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不能充分行使职权,无法体现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排除A项;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政治制度没有发生重大变革,排除C项;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9.C 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编撰《大唐开元礼》和《唐六典》,对礼仪制度和官府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及其执掌进行规定,是为了树立本朝典制权威,故选C项;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与科举制有关,排除A项;彰显统治合法性是通过宣扬政权的正统性和君权神授等学说来实现的,排除B项;《大唐开元礼》和《唐六典》只是记载各种仪式的仪注和各官府机构设置等的规定,并不能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泰始律》“引礼入律”,将儒家文化体系中的“礼”与法律相结合,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儒家道德的教化,推动了律令儒家化的发展,体现了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标志着古代中华法系确立的是唐朝时期的《唐律疏议》,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泰始律》简化刑罚种类,缩小株连范围,并没有凸显重罪轻罚的法律特征,排除C项;材料与司法审判的教化功能无关,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法律对疑罪的处理原则是“以赎论”,即以赎金赎罪,进行宽大处理,这既简化了程序,又体现了慎重性,反映了唐代司法宽简慎刑的特点,故选A项;古代司法并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排除B项;唐代司法的特点是礼法结合,排除C、D两项。
12.D 根据材料“由侨姓大族担任侨置机构的官员”“对侨姓大族门下‘私附’也免除其租税徭役负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侨姓大族在南迁移民中仍被赋予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体现了门阀政治的特点,故选D项。
13.参考答案 (1)特点:选官形式多样化;形成国家太学培养模式;主要以儒家学问和道德水平作为选官标准。
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规范了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汉朝提供了大量国家治理人才。
(2)弊端:考试科目实用性不强;考试程序存在漏洞;门第观念仍然较重。
原因: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平民社会的形成;书院制度的建立;印刷术的发展推动知识普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