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9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9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0 08:4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9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据记载,孙吴以前,扬州地区主要种植水稻。318年,东晋元帝下令在扬州等地推广种麦,秋天播种,来年夏天收获,“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此举(  )
A.促进了游牧民族封建化
B.促成了北方民众的南迁
C.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提高了耕地使用的效率
2.(2024江西赣州二模)东晋政权依靠士族势力的支持而建立,然而面对国家的贫弱,政府曾多次清查豪强占有的隐户,还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这些做法有利于(  )
A.控制士族势力发展
B.推动江南地区开发
C.增强政府经济实力
D.稳定南迁侨民人心
3.(2024广东佛山禅城二模)有学者曾说:“魏晋十六国时代是一个政治最混乱、战争最频繁的时代,而在黄河史上的魏晋十六国时代,却偏偏是一个最平静的时代。”这一时期黄河的“最平静”得益于(  )
A.北方人民南迁导致农田大量抛荒
B.少数民族内迁改变土地利用情况
C.商鞅变法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
D.北方政局相对稳定推动黄河治理
4.(2024北京东城区二模)南朝时期,刘宋政权为弥补“钱荒”而铸造二铢钱,与古钱(汉五铢钱等)等价使用,但民间纷纷盗铸二铢钱,引发混乱。齐、梁、陈政权也都进行过类似改革。南朝时期的铸币改革(  )
A.满足了“土断”政策的需要
B.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
C.有利于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D.为纸币的发行提供有利条件
5.(2024北京海淀区二模)北魏占领淮河流域以后,江淮间南北贸易频繁。北魏“缘边州郡”官员“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南朝梁的“郁洲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
A.苻坚统一黄河流域促进南北交流
B.北魏实行俸禄制有利于吏治清明
C.南方民族交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南北方之间经济沟通有利于统一
6.(2024江苏苏州八校三模)唐高宗时,政府对官民占田标准有明确规定,并严禁盗种公田,即便是无主土地和荒地也须向政府申请后方可垦种。洛州刺史贾敦颐就曾没收豪富之家籍外占田三千余顷,“以给贫乏”。唐朝政府的主要意图是(  )
A.维系封建土地国有
B.保障两税法的实施
C.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D.取消租庸调的征收
7.[2024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月考(九)]唐朝政府明文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富民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国中巨豪也。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寮,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中期(  )
A.商人积极参与政治
B.重农抑商政策调整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科举制度趋于完善
8.(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盟高三4月联考)隋唐对江南运河的疏浚,使得水上运输畅通无阻。从贞观年间到天宝年间,江南运河沿线四州的户增长率为353.3%,人口增长率为570.7%,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江南地区的冶炼、造船、制瓷、制盐、造纸、制茶等行业也迅猛发展。这反映了(  )
A.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陆路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C.运河沿线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
D.国家对运河运输的高度重视
9.(2024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五)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写作《杜陵叟》:“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该诗(  )
A.标志着唐朝诗歌的转型
B.所述现象根源在于自然灾害
C.反映税制改革存在弊端
D.实质是维护唐朝的统治秩序
10.(2024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高三大联考)《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大历四年正月十八日,敕有司:“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税钱,分为九等……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税,上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三升。荒田开佃者,亩率二升。”据此推知,该税制(  )
A.不抑兼并,按财产两次征税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计亩征银
C.以均田制为基础,分类征收
D.废除丁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11.(2024湖南雅礼中学三模)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据此推测,当时(  )
时间 核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8人) 联合家庭(10人以上) 其他 家庭 总计
701— 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8 16.9 100
820— 876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 52.2 8.8 100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
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
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12.(2024新疆乌鲁木齐三模)两税法确立了“支留合送”的税收分配方案,将地方税收总额分为留州、送使、上供三部分,且采用“以支定收”的原则,严格核定州、使两级的分配额。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
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税收名目
D.保障了封建经济的良性运转
二、非选择题(15分)
13.(2024山东烟台二模)粮食作为国计民生的最基本物资,在唐朝的盛衰荣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唐朝建立之初,民生凋零、土地荒芜。为此,唐朝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各级官吏都可能因户口脱漏而被追责。地方官辖区内婚姻及户口增多者,予以嘉奖晋升,反之予以惩戒。《唐律疏议》特别规定:“诸部内田畴荒芜者……一分笞三十……”政府还不断缩短成丁为国家服役的年限。经过一系列政策调整,政府较好地实现了土地与劳动力的紧密结合,结果“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关中地区久有“天府之国”的称号,但随着社会发展,关中之地“不能充分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需通过运河调运各地粮食入关中。安史之乱后,从关中至整个黄河中下游“道路断绝,千里无烟”。同时为征讨藩镇,唐朝军队扩张到了“兵额约九十九万,通计三户资一兵”的地步,这又导致了人民逃亡、匿户现象的频繁发生,朝廷只得将供应军粮的任务转向地方,“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黄巢起义平定后,朝廷与淮南节度使闹翻,东南地区基本处于独立状态,唐朝廷就只能靠着关中的赋税苟延残喘。907年,唐朝灭亡。
——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与劳动力结合”的角度说明唐朝前期是如何促进粮食生产的。
答案:
1.D 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在南方推广小麦种植,推动了稻麦复种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故选D项;东晋时期扬州地区主要为汉族,材料与促进游牧民族封建化无关,排除A项;北民南迁推动了南方地区小麦种植,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政府多次清查豪强占有的隐户,可以增加田税;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让他们承担赋役,这有利于增强政府的经济实力,故选C项;东晋政府的做法虽然触及一些世家大族的利益,但无法达到控制士族势力发展的目的,排除A项;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统治者的轻徭薄赋有关,排除B项;要求南迁侨民与当地人民一样承担赋役不利于稳定南迁侨民人心,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他们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重新恢复被开垦为耕地的草地和森林,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情况,水患得以减轻,因此这一时期黄河相对安稳,故选B项。
4.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经济发展,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增长,出现了“钱荒”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朝各政权采取了铸币改革的措施,这些改革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故选B项;“土断”政策是东晋时期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与南朝时期的铸币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南朝时期的铸币改革,没有涉及北方的信息,无法体现“有利于结束南北分裂局面”,排除C项;纸币是在北宋时期出现的,与南朝时期相距较为久远,该改革并不能为纸币的发行提供有利条件,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北魏占领淮河流域以后,江淮间南北贸易频繁”“多与魏人交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占领淮河流域后,与南朝在江淮地区的贸易变得频繁,这种经济上的交流加强了南北方之间的联系。双方通过交换商品、技术等贸易活动,加强了南北方之间的融合,为未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故选D项。
6.A 根据材料“严禁盗种公田……无主土地和荒地也须向政府申请后方可垦种”“没收豪富之家籍外占田三千余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府通过对官民占田标准进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国有土地被随意占领,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抑制大规模土地被兼并的作用,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为780年唐德宗时期开始推行的,根据材料“唐高宗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于683年已经去世,故时间逻辑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没收豪富之家籍外占田三千余顷,‘以给贫乏’”可知,唐朝政府没收富豪土地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救助弱势群体的作用,但根据材料“并严禁盗种公田……无主土地和荒地也须向政府申请后方可垦种”可知,救助弱势群体并非其目的,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德宗时开始推行两税法,废除租庸调,根据材料“唐高宗时”可知,时间逻辑不符,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虽然明文规定商人不得参与科举考试,成为官员,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部分商人通过经济手段影响文化和政治领域,社会地位逐渐提高,故选C项;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中期商人能够影响文化和政治领域,但体现不出商人直接参与政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调整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体现在增加考试科目、创立殿试、扩大取士人数等方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江南地区水上运输发展,运河沿岸地区人口快速增长,手工业迅猛发展,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水上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非陆路交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运河沿线与其他地区经济的对比,不能说明运河沿线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对运河运输的态度,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809年”“典桑卖地纳官租”可知,白居易的《杜陵叟》描绘了农民为了交纳官租被迫典卖田地的困境,反映了当时税制改革存在弊端,故选C项;诗歌本身不涉及唐朝诗歌的风格或方向的转变,排除A项;诗中所描绘的困境是政府政策导致的,与自然灾害无关,排除B项;白居易创作这首诗并不是为了维护唐朝的统治秩序,而是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批判,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中《旧唐书·食货志》的记载可知,大历四年对百姓及王公贵族的每年税钱进行了规定,并根据家庭的贫富程度分为九等。同时,夏税和秋税的征收额也与田亩的等级有关,这是两税法。两税法承认土地私有,在法律上放开了土地兼并的限制,按照资产和土地分两次征收,即以土地和资产为征税依据,分夏秋两季征收,A项正确。B项是“一条鞭法”的影响,C项是租庸调制的内容,均与材料中提到的大历四年,即唐朝中期不符,排除;D项涉及的丁税的废除出现在清朝,排除。
11.B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前期家庭主要是小户制,这是因为在均田制下,唐前期农民家庭普遍授田不足,而且在当时制度下,规模较大家庭要承担更多的徭役和兵役,780年,唐朝颁行的两税法以户等高低和资产多少为收税标准,一改过去以“丁身为本”的税收原则,因此农户隐瞒户口的现象减少了,家庭规模也扩大了,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土地兼并问题严重,租庸调制难以继续推行,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实行两税法,仅凭材料表格数据无法判断是否与战争有关,排除A项;当时敦煌地区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与家庭结构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12.A 材料反映了两税法确立了“支留合送”的税收分配方案,中央政府明确规定将所收赋税分为三部分,同时规定采用“以支定收”的原则,严格核定州、使两级的分配额,使之不能有较多的结余,这就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故选A项;两税法是在承认土地兼并的前提下实行的,并不会遏制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排除B项;与之前的税收政策相比,两税法只收两税,减少了中央政府的税收名目,且题干所述为税收后的分配问题,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两税法对封建经济运转的作用,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通过加强户籍管理、鼓励生育,保障农业生产的基本劳动力;打击田畴荒芜行为,将农民控制在土地上;推行均田制,使农民拥有小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缩短成丁服役年限、租庸调制“纳庸代役”等措施保证了农民有比较充裕的生产时间,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粮食生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