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10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化与中外交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河北邯郸一模)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的一致,他们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圣人”。玄学还提出或着重关注有无、本末、动静、自然与名教等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这表明魏晋( )
A.士人阶层主张崇实尚学
B.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C.门阀政治制约思想解放
D.玄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2.(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上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纪传体史的本纪和列传往往成了传主人物的家谱家传,如《魏书》《宋书》等几乎在每个所记人物之下,附记其兄弟子孙达数十人,并充斥着对门阀士族的家诫、门风、艺业、风度等的描述和颂扬。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撰写( )
A.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
B.打破了传统的史著体例
C.强调史学的资治功能
D.以褒贬历史人物为目的
3.(2024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五)北魏民众许愿祈福,造像的同时,在石壁上留下了大量的发愿文字。如《佛弟子惠奴造像记》言:“弟子惠奴□将父平安到京……所求如愿。”这可以印证,北魏时期( )
A.儒学地位动摇
B.佛教徒吸收儒家观念
C.佛教徒的功利追求
D.北方战乱的社会背景
4.(2024广东高三11月调研)唐朝中后期,韩愈在《原道》中指出“仁义”是“道”的核心内涵。他还强调“文以明道”,并谋求文学创作主体与圣贤之“道”在本源上的一致性,使“文”与“道”二者和谐相融。上述思想( )
A.着力于批判空洞浮华的文风
B.体现了润色王道的目的
C.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抑制了佛、道思想的发展
5.(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下图为隋朝大业年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据此可知,当时( )
A.权贵精通佛学
B.皇室利用宗教加强统治
C.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
D.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6.(2024湖南宁乡高三11月调研)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书于隋,他在《涉务》篇中写道:“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作者意在( )
A.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B.告诫晚辈为人务实求真
C.说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D.强调强身健体为人生要务
7.(2024安徽“皖南八校”大联考一)下表所示的唐代诗人的相关作品中均带有明显的汉朝背景。这说明( )
诗句 出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高适《燕歌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白居易《长恨歌》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杜牧《月》
A.汉唐均盛行相同的文学体裁
B.汉唐均出现边患与无道昏君
C.诗人托古言事抒发内心情怀
D.诗人对汉代盛世的仰慕追思
8.(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唐代周昉的仕女画“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唐朝名画录》就有关于其销售的记载:“新罗国有人于江淮以善价收市数十卷,持往彼国……皆神品也。”此后此类画创作日增,其所擅长的“妙创水月之体”成为长期流传的一种佛像标准。这反映出唐代( )
A.宗教题材占据书画主流市场
B.艺术消费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
C.绘画彰显了穷理尽性的特征
D.多种文化交流推动了绘画创新
9.(2024湖北宜荆荆随联考)《千金方》是人称“药王”的唐代孙思邈所作的综合性临床医著,他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医生首先要确立“解救所有人的疾苦”的志向;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这部医书( )
A.渗透了大量佛教轮回思想
B.包含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
C.医德伦理观念的特色突出
D.标志着中医临床理论诞生
10.(2024广东肇庆高三二模)据统计,《教坊记》记载的唐代325首曲名中,天宝末年改名的“胡乐”占了近三分之一,如“《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苏莫剌耶》改为《玉京春》”“《苏莫遮》改为《感皇恩》,《婆伽儿》改为《流水芳菲》”等。这一现象凸显了( )
A.外来文化是当时主流
B.三教合一影响文化选择
C.唐代文化的兼容并包
D.唐代音乐形式丰富多彩
11.(2024广东佛山二模)玄奘流传后世的《大唐西域记》不仅为官方编撰《西域图经》提供了参考,还被作为礼物赠送给西州刺史,并供出使西域的官员使用。由此得知,《大唐西域记》( )
A.体现佛教的本土化
B.获得文人的关注
C.具有政治实用功能
D.有利于扩大唐朝对外的影响力
二、非选择题(14分)
12.(2024北京丰台区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北朝至宋元1 000多年的不断开凿修建,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 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隋唐时期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石窟数量多达1 000余个,保存下来的有200多个,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石窟装饰纹样既保留了北朝时期敦煌本地图案和一些西域纹样图案的特点,又吸收中原地区石窟、陵墓雕饰、丝织物上的纹样特征,还吸取了中亚地区的一些纹样风格。以花卉、禽兽等图案为代表,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色彩绚丽。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西夏石窟的图案装饰纹样受到北方辽政权的影响,也明显模仿宋代建筑彩画的纹样。西夏晚期和元代的洞窟,壁画和雕塑中都出现藏传佛教的内容。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他则为古代藏文、梵文、和阗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随着岁月的流转,因长期受风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敦煌石窟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鉴于此,让文物在数字档案中永生的构想被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敦煌研究院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已有289个洞窟完成数字化摄影采集,140个洞穴进行了三维重建,敦煌石窟建立了全方位的数字档案,开发出根据图片自动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的云计算共享平台。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被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尘封的文物由此获得新生和永恒。
——摘编自关友惠《敦煌装饰图案》、肖东发
《人类敦煌:敦煌文化特色与形态》、胡珊
《数字档案“让敦煌永生”》等
(1)根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6分)
(2)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史料价值。结合敦煌莫高窟数字档案建设的具体做法,谈谈你的认识。(8分)
答案:
1.D 根据材料“儒道兼综”“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可知,玄学体现了儒道融合的趋势,玄学还将道家的思辨思维引入了儒学伦理中,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思考,推动了社会哲学的思辨化发展,故选D项;玄学以道家义理解释儒家经典,强调“虚无”“清谈”,不利于实学的发展,排除A项;玄学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和继承创新,是儒学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论证了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的一致”说明士族门阀政治导致了玄学的兴盛,引发了士人阶层对儒家道德教化的思考,排除C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纪传体史书特别关注所写人物的家族背景,以及对门阀士族家诫、门风等的描述和颂扬,表明史书的撰写受门阀政治强调的血缘和门第观念的影响,故选A项;纪传体属于传统的史著体例,排除B项;资治功能主要是指史书能够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和参考,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史书如何为统治者提供资治,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撰写主要在于 “颂扬”,并非“褒贬”,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弟子惠奴□将父平安到京”可知,北魏民众在对佛像祈福的过程中也会强调子女的孝道,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对佛教发展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儒学地位的动摇,排除A项;祈求父亲平安是儒家孝道观念的体现,而非追求功利,排除C项;北魏统一北方,社会相对稳定,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韩愈强调了“道”的核心内涵,提出传播“道”的方式,这有利于传播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思想,构建符合儒学仁义道德的社会秩序,故选C项;韩愈道统思想的提出是为了应对佛教和道教思想对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批判空疏文风的目的也是传播儒家思想,排除A项;韩愈主张的目的是弘扬儒家思想,反对佛道的冲击,而不是润色王道,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抑制佛、道思想发展的作用,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碑文的内容可知,李渊作为郑州刺史,为了他的儿子李世民,到寺庙中寻求佛的庇佑。在李世民的病情得以缓解之后,李渊为了表示感谢,在寺庙中建造了石碑像以祈求福祉。这反映了当时佛教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出权贵精通佛学,排除A项;根据材料“隋朝大业年间”可知,此时李渊还未建唐称帝,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佛教的情况,没有涉及儒学,且此时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颜之推批判梁朝士大夫追求奢侈生活,不能吃苦耐劳,不务实,导致遭遇战乱时软弱无能,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九品中正制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批判梁朝士大夫不能吃苦耐劳,不务实,在战乱时不能应对,与社会动荡和强身健体无关,排除C、D两项。
7.C 题干表格中唐代诗人的诗作都取材于汉代故事,再结合具体内容可知,他们都是借古讽今来书写自己内心的情感,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所盛行的文学体裁是赋,唐朝所盛行的文学体裁是诗,二者并不相同,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朝和唐朝都出现了边患危机与无道的昏君,但这仅是对表格内容现象的描述,并不是其本质所在,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反映出白居易对汉武帝故事的反思,以讽刺唐玄宗贪恋美色,而不是“仰慕追思”汉代盛世,排除D项。
8.B 材料反映出周昉仕女画的消费市场由国内逐渐扩大到国外,艺术品消费需求的扩大和远销促使此类画的创作日益增多,周昉所擅长的“妙创水月之体”也成为长期流传的一种佛像标准,体现出艺术消费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故选B项;仕女画是人物画,不一定是宗教题材,排除A项;绘画彰显穷理尽性的特征是宋代文人画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多种文化交流推动绘画创新的信息,排除D项。
9.C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医生首先要确立“解救所有人的疾苦”的志向,体现《千金方》这部医书医德伦理观念的特色突出,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佛教轮回的思想,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而是表达了对医德的重视,排除B项;中医临床理论诞生的标志是秦汉时期所出现的《黄帝内经》,而《千金方》是一部综合性药学著作,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在唐代325首曲名中,天宝末年改名的“胡乐”占到了近三分之一,这凸显出唐代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故选C项;“‘胡乐’占到了近三分之一”,不能说明外来文化成为当时的主流,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音乐曲名的修改,与宗教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音乐形式的变化,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被作为礼物赠送给西州刺史,并供出使西域的官员使用”可知,这说明《大唐西域记》具有政治实用功能,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记录了玄奘的西行求法历程以及西域各国的情况,没有体现佛教本土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大唐西域记》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而非文人的关注,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大唐西域记》对唐朝的影响,而非唐朝对外的影响,排除D项。
12.参考答案 (1)特点:石窟开凿数量多、水平高;纹样内容丰富、富于变化;体现西域、中原、中亚文化特征,具有多元性。
原因:隋唐政治统一;社会经济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三教并行、佛教的发展;历代传承。
(2)史料价值:石窟保留下了丰富的实物、图像、文献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观生动地传达历史信息,可对传世文献提供印证与补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石窟的内容反映了北朝至宋元时期的一些社会状况,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艺术、宗教、文学、经济、民族交融等内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认识:敦煌石窟的数字档案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来保存、传承敦煌千年文化,扩大了敦煌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