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11 辽宋夏金元的政治、军事与国家治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江西九师联盟联考)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下令官告院(掌官吏委任状的机构)绫纸库,“令三司与提举司(依品级)定逐色绫罗纸、褾轴各三副,印押充样(元样,标准),分留两作坊及本院,每送纳之时,将元样比类交纳”。北宋政府的这一举措( )
A.注重对工艺技术的改进
B.表明三司共同承担手工业管理职能
C.服务于国家礼制的需要
D.有效维护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2.(2024广东深圳二模)唐朝科举考生被录取后要到考官处谢恩,称考官为“师门”,自称“门生”。宋太祖改革殿试制度,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做“天子门生”。宋仁宗后,殿试只分甲第排名次,不再落榜也成为定制。据此可知,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是为了( )
A.遏制结党营私并笼络士子
B.避免取士的主观随意
C.统一科举考试选才的标准
D.强化崇文抑武的政策
3.(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敞”;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 )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C.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D.边防压力日益增加
4.(2024湖北名校联盟高三联测)唐代以前,官员的私人书信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传递。宋代允许官员通过递铺传送私人书信,书信中可见异地官员频繁书信往还,叮嘱家事、诗词唱和或交流政见。行旅之中,亦可收寄家书。宋朝允许官员私书入递主要反映了( )
A.中原与边疆文化联系密切
B.跨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增多
C.士大夫群体政治影响增强
D.基层民众联络需求的扩大
5.(2024T8联盟高三压轴卷二)宋朝与并立的民族政权间的疆界大致可分为四种形态(如下表)。这些疆界形态本质上反映出宋朝( )
疆界形态 所涉地区
点状控制的模糊疆界 直辖郡县与羁縻民族生活地区之间的模糊地带
片状模糊疆界 西夏、吐蕃、交趾、大理与宋朝之间的片状中间地带
带状清晰疆界 (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朝在河北一带、[元祐五年(1090年)后]北宋与西夏之间形成带状清晰疆界
线状清晰疆界 宋朝与辽朝熙宁河东划界、与交趾元丰划界后、宋金绍兴和议后形成明确的线状疆界
A.贸易有利于强化边疆控制
B.通过盟约划界具有局限性
C.处理复杂民族关系的尝试
D.应对现实安全的政治考虑
6.(2024河北衡水三模)针对王安石变法举措,司马光认为人们自身才性智愚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贫富,强调大地主大商人“蚕食细民”“侵牟编户”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与致富无关。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富国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贯彻
B.承袭了宋初传统的经济政策
C.侵害了平民利益而遭到反对
D.抑商增税方式引发朝政争议
7.(2024北京海淀区一模)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募役法,其原则是“计产赋钱,募民代役”,政府宣布老百姓交纳免役钱后即免除充当差役的负担。同时规定原来不必承担差役的官户等,都要按照免役钱定额的半数交纳“助役钱”。推行募役法意在( )
A.增加财政收入,均平赋役
B.强化人身控制,稳固统治
C.抑制土地兼并,发展生产
D.限制高利借贷,缓和矛盾
8.(2024山东实验中学高三诊断二)一位大臣上书:因我朝恩德,南北两国乃能以兄弟之礼,和平通好至今,长达数十年。有南方大臣竟利用编写前朝正史之便,将我祖先事迹列为四夷传。请我国史官也比照该国做法,将该国先世事迹,列于我朝国史之末。以上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
A.汉朝;利害之争
B.五代;南北之争
C.辽朝;正统之争
D.清朝;华夷之争
9.(2024北京西城区二模)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发展和民族交融、活跃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说法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南北面官制促进女真族与汉族民族交融
B.榷场互市贸易加强宋与辽夏金经济往来
C.迁都燕京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
D.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
10.(2024广东佛山二模)宋神宗时期,中央政府关闭河北市场,导致徐州地区的36个铁冶作坊开工不足,冶户们深感失业之忧。经苏轼上疏请求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铁得北行”,冶户们皆悦。这反映了( )
A.北宋地区间的经济依存关系普遍
B.北宋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宋辽政权存在政治上的互动关系
D.北宋面临较复杂的政治形势
11.(2024安徽池州高三上期末)王恽上疏忽必烈:“伏见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国号,以明肇基之始……以堂堂数万里之区宇,垂六十年大号未建,何以威仰万方 ”此后经过数月集议,忽必烈接受建议,取“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这表明当时( )
A.统治阶级注重政权正统性
B.汉人的支持是政权建立的关键
C.忽必烈积极推行汉化政策
D.蒙古人的统治具有原始民主性
12.(2024广东二模)忽必烈继位后,在北方创建驿站,灭亡南宋以后,在江南也普遍设立驿站。全国总计设驿站一千五百余处以上,以大都为中心遍及四方边地,负责提供来往官员、使臣的饮食,也便利了文书的传递。据此可知,元初驿站制度( )
A.开创了沟通南北的交通网络
B.推动了长途贸易的发展
C.提升了政府行政治理的效能
D.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二、非选择题(14分)
13.(2024广东茂名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某班围绕“北宋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展示如下材料:
组别 材料
甲组 宋代实行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在朝廷与府州间设“路”,作为行政监察区。“以天下之治,寄于守令,守令之众,朝廷不能尽知,其要寄于监司。”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乙组 太祖周知其弊……始诏诸州支度经费外,凡金帛悉送阙下,毋或占留……宋聚兵京师,外州无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三司,故其费浸多。 ——摘自《宋史·食货志》
丙组 宋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厢军作为地方军,虽间或出戍外地,但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因而也称“役兵”。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丁组 唐失其道,化他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主不能自安;本朝(北宋)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欲自安,而有大不可者。 ——摘自〔南宋〕叶适《水心别集》
(1)分别指出甲、乙、丙三组材料从什么方面进行研究 (6分)
(2)运用甲、乙、丙三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丁组的结论。(8分)
答案:
1.C 据题干可知,在北宋大中祥符三年,政府下令官告院绫纸库会同三司依品级制作出官告三副,加盖印章后成为标准样式存放于官告院和两作坊,以便比对核查。据此可知,该举措体现出不同等级的官员在用品礼制上有不同的规定,说明该做法是服务于国家礼制的需要,故选C项;题干仅是述及该做法的流程,并没有述及其“技术”,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三司参与该流程的制定,但是并不是承担“管理职能”,排除B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叙述该礼制的流程,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本身,排除D项。
2.A 据题意可知,在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中,考中的考生要向考官谢恩,成为考官的门生,这就容易造成考官和门生结成朋党,威胁皇权;到宋朝时,考中的考生都要向皇帝谢恩,而且宋仁宗后,参加殿试的考生都不再落榜,这就使考生都能够拥戴皇帝,所以宋朝改革殿试制度是为了遏制结党营私并笼络士子,故选A项。到皇帝跟前谢恩也不能避免主观性,排除B项;统一科举考试选才的标准表现在统一考试内容、录取要求等,排除C项;崇文抑武是宋朝的国策,兴科举能体现崇文,但不能体现抑武,排除D项。
3.B 据题干可知,自宋以后,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城郭、街道、衙门等)与以前相比简陋很多,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宋朝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导致地方财政比较缺乏,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不是“下降”,排除A项;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指的是墨守成规,不思改变,不能与时俱进,其影响主要是行政效率低下,与“城市建设”关系不大,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积贫”“积弱”导致“边防压力日益增加”,与“城市建设”无关,排除D项。
4.C 据材料可知,在唐代之前,官员的私人书信是不允许通过官方驿传系统传递的;而在宋代,这种限制被放宽,允许官员利用递铺传递私人书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方针,士大夫阶层通过科举实力不断壮大,影响力不断增强,材料中的变化正是士大夫群体政治影响增强的结果,故选C项;士大夫群体的私人信件不能表明中原与边疆文化联系的加强,因为这些信件主要是异地官员间的书信往来、家书等,并不是寄往边疆,排除A项;信件往来主要是交流政见、家书等私人信件往来,不属于跨区域间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政府官员并非基层民众,排除D项。
5.D 据材料“西夏、吐蕃、交趾、大理与宋朝之间的片状中间地带”“北宋与西夏之间形成带状清晰疆界”等可知,宋朝和周边民族政权之间处于并立局面,其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的疆界形势复杂,反映出宋朝为了应对现实政治和保持安全局势所进行的疆界调整和划定,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贸易与边疆的关系,且北宋与周边政权关系复杂,贸易并非一直延续,排除A项;北宋与周边政权有战有和,“盟约划界”说法片面,且并非本质,排除B项;“尝试”表述不妥,材料中的疆界形态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排除C项。
6.D 据材料“司马光认为人们自身才性智愚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贫富”可知,司马光认为大地主大商人得到财富并非因为高额地租和高利贷盘剥,而是由他们自身才智决定的,体现了其反对对大地主大商人征收重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措施,如募役法,对不服劳役的官僚和商人征税,遭到司马光等人的反对,反映了王安石的经济政策引发朝政争议,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体现了其富国政策得到了有效实行,排除A项;王安石实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改变了宋初传统的经济政策,也因此一些措施遭到守旧派的反对,排除B项;司马光强调的主要是王安石变法侵害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并非平民,排除C项。
7.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王安石变法后,原有差役由民户按户等分摊经费,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官户等缴纳的助役钱属于新增的额外收入,王安石此举旨在增加财政收入,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会减轻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资源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社会现象,该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把土地私有制变成公有制,材料未体现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C项;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起到限制高利贷作用的是青苗法,而不是募役法,排除D项。
8.C 据题干“南北两国乃能以兄弟之礼,和平通好至今,长达数十年”及所学知识(辽宋和议)可知,该大臣是辽朝官员,再结合“请我国史官也比照该国做法,将该国先世事迹,列于我朝国史之末”可知,辽政权在与宋朝争夺正统,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该时期并没有出现“南北两国”局面,排除A项;五代都是汉族政权,而不是少数民族政权(“四夷”),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没有出现“南北两国”局面,排除D项。
9.B 据所学知识可知,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这种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方式促进了各政权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故选B项;南北面官制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与“女真族”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所实行的行省制度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管理,而不是金的“迁都燕京”,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时期,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排除D项。
10.D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北方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河北地区处于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交界处,河北市场的铁制品进入少数民族政权,会提高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实力,所以“中央政府关闭河北市场”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但关闭河北市场,使得徐州地区大量从事冶铁业的手工业者“深感失业之忧”,可能会激发社会矛盾,最后中央政府撤销了禁令,这反映了北宋面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复杂的政治形势,故选D项;据材料“使铁得北行”可知,河北市场的铁销往北方,但材料没有涉及河北市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不能反映地区间的经济依存关系“普遍”,排除A项;北宋关闭河北市场主要是出于民族矛盾的考虑,而且最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排除B项;河北市场、铁的销售是宋辽经济联系的体现,并非政治上的互动,排除C项。
11.A 据材料“首建国号……何以威仰万方”可知,大臣建议忽必烈定国号以威仰万方,表明统治阶级注重政权正统性,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是通过征战建立了政权,汉人的支持是政权建立的关键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定国号是王朝正统性的核心表现,无论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有建立国号的传统,因此,定国号不是汉化政策,排除C项;原始民主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元朝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集议之后最终决策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蒙古人的统治具有原始民主性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2.C 据材料信息可知,元初在全国设置驿站,负责提供来往官员、使臣的饮食,也便利了文书的传递,这说明元初驿站制度提升了政府行政治理的效能,故选C项;“开创”一词过于绝对,南北交通网络早已形成,排除A项;驿站主要为官员、使臣以及文书传递服务,并非长途贸易,排除B项;元朝已然实现国家统一,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1)甲组:从地方行政制度,中央加强对地方管控等方面进行研究。
乙组:从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方面研究。
丙组:从中央与地方的军队部署方面进行研究。(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2)甲组材料体现宋通过调整地方制度,增设监察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乙组材料体现宋通过将财赋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财政;丙组材料体现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使中央军力优于地方。这些措施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地方失去自主性,地方贫弱,军备废弛,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印证了丁组材料中说的北宋的地方制度能使自己感到安定,却不能长治久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