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14 明清政治制度与统治危机初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诊断)明初,设通政司负责拆分、整理、通交各类奏章,使奏章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但在明代中后期,重臣权宦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反映了( )
A.中央权力机构间毫无制衡
B.权臣宦官专权威胁皇权专制
C.专制主义冲击了官僚体制
D.中央集权制度弊端日渐显现
2.(2024北京海淀区二模)《明史》载,明英宗天顺(1457—1464)年间起,“巡抚之寄专,而监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张)”。这反映的史事是( )
A.元朝实行的行省制自此废除
B.明廷强化海防力量防范倭寇
C.朝廷委任巡抚总揽一省行政
D.削弱巡抚权力防止地方割据
3.(2024海南海口二模)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借皇帝名义下令免刘朝、田诏死,内阁大学士刘一燝“执奏:‘诏等议诛久,无可雪,疏直下部,前无此制’”,结果“帝不得已,下其疏于阁。一燝复言:‘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内不由会极门,例不当拟旨,谨封还原疏。’”魏忠贤一时也无可奈何。材料表明当时( )
A.内阁成员皆清廉公正严明
B.专制集权遭到了严重削弱
C.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复杂
D.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4.(2025湖南常德起点考)明朝历史中搜集到姓名、事迹相对清楚的廷杖受刑官员157人,占比最高的是专司批评弹劾的科道官(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其占43%,占比名列第三的是同样以言责自负的翰林院官员,其占10%。这反映了( )
A.监察制度完善吏治清明
B.君臣离心潜藏统治危机
C.政务运作坚持顺承君命
D.八股取士官员能力降低
5.(2024广东名校联盟5月联考)洪武三十年(1397年)会试,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进士均为南人。朱元璋让张信等12人重新阅卷,所取进士仍以南人为主,朱元璋下旨将白信蹈、张信等人处死,刘三吾革职充军。这一事件折射出当时( )
A.南北文化差距拉大
B.南方势力威胁统治
C.思想专制不断强化
D.科举制度遭到破坏
6.(2024湖北名校联盟高三联测)紫禁城是大清王朝的政务中心,但其余的政务中心,顺治时主要是南苑和西苑;康熙时除南苑、西苑外,还有畅春园和静明园;雍乾嘉道咸五朝,除西苑以外主要是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三山五园。御苑理政功能的确立反映了( )
A.皇权政治的强化
B.政务处理更加随意
C.决策效率的降低
D.封建统治危机加深
7.(2024天津和平区二模)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 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包括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由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制定的。据此可知密折制( )
A.体现了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使得信息收集广泛,决策高效
D.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8.军机处设立前,皇帝选用亲信顾问商议政务多凭个人需求和喜好,不拘官品和职务。军机处设立后,入值军机处,参与机要者有身份限制,“三品以上鸿达亲信者为军机大臣,小四品京堂以下至阁部属之能者为章京”。这一变化( )
A.分化了内阁事权
B.规范了皇帝的用人权
C.催生了权臣干政
D.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9.(2024江苏新高考高三联考)李卫任云南盐驿道时,雍正帝要求云南永北镇总兵马会伯上密折调查李卫;而李卫任浙江巡抚时,雍正帝在他的奏折上批示说:“对新任黄岩镇总兵董一隆的优劣所知不多,于伊莅任后,其细加察访,密奏以闻。”这反映了当时( )
A.官员考核制度异常严密
B.皇帝加强对官僚的控制
C.古代监察制度日趋完备
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10.(2024浙江名校联盟联考三)明朝建立的前一年(1367年),朱元璋就颁布律令,并下令用通俗口语编写《律令直解》,普及民众。洪武年间,颁布《大明律》,同时朱元璋亲自编写《大诰》,兼有朱元璋对臣民的“训导”。1397年,朱元璋又颁布《教民榜文》,即圣谕六条,史称“六谕”。明朝类似的律令、规定( )
A.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法律体例
B.具有劝喻与禁约结合的特点
C.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D.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11.(2024天津河西区二模)明清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乡贤”的祭祀。在山东,明代乡贤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生于斯”;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重视“生于斯”也重视贡献于斯。这样的变化意在( )
A.强化儒学的政治主导地位
B.凸显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
C.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
D.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
12.(2024湘豫名校高三11月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二)明朝时期,朱元璋令地方基层普遍设立申明亭,凡境内百姓犯有过失,即书写公布于亭上,使人知所惩戒。又另置旌善亭,书善人善事以示表彰。每里推选一年高有德之人负责书写善恶,称之为老人。这一做法旨在( )
A.适应尊崇儒术政策
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C.加强地方行政干预
D.提升以德治国水平
二、非选择题(14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使行政层级合理适度,权力分配轻重相宜,官吏管控有法可依。
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如果无原则的分封割裂了中央集权,一定会出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严重失衡,进而导致国家政治混乱。
第三,维护中央权威,保持政令畅通。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中枢机构变化的走势,是由皇帝与官僚机构、官僚队伍的矛盾决定的:皇帝一方面要设置得力的办事机构,需要赋予它权力;一方面担心掌握权力的大臣权势日高,威胁到皇权,因此要另设亲信机构予以制约。中枢机构权力分立的格局,正是出于相互制衡的考虑。
——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史的纵与横》
材料三 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就更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西藏反对英国,东北反对日本,云南、广西反对法国。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
——摘编自戴逸《盛世的沉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综述这些措施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朝为例,指出其中枢机构的名称和职能,概括“中枢机构权力分立的格局”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康乾时期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主要举措。(6分)
答案:
1.C 据材料“通政司……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重臣权宦……实质性处理”可知,明初确立的奏章由通政司整理后直达皇帝的制度在明代中后期遭到了破坏,这与明朝后期专制体制的变化特别是内阁和宦官专权有关,反映了专制主义冲击官僚体制运行,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央权力机构间存在着制衡机制,“毫无制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专制主义冲击了官僚体制,权臣宦官专权本身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内容属于君主专制层面的变化,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
2.C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督抚制度)可知,自明英宗天顺年间起,巡抚负责一省的行政事务,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等官员不得自作主张,这反映出明廷所委任的巡抚总揽一省行政,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明初洪武六年(1373年)废除行省制,但仍然沿用了行省称呼,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及的巡抚制度与“防范倭寇”没有关系,排除B项;据题干可知,其所述史实反映出加强巡抚权力,而不是“削弱”,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内阁大学士”“帝不得已,下其疏于阁”“魏忠贤一时也无可奈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虽然权倾朝野,但内阁大学士刘一燝在处理刘朝、田诏的案件时,坚持了内阁的议事程序和制度,最后纠正君主的过失,维护了朝廷的正常秩序,反映出内阁在明代政治体系中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皇权的作用,故选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在明朝受廷杖比较频繁的是“京官”和“言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加强皇权,实行廷杖制度,廷杖成为皇帝驭臣的重要手段,它能有效约束群臣对皇上的言行,加强皇权,同时它也极大地降低了士大夫在朝中的地位,使得君臣关系紧张,廷杖制度下士大夫的态度和行为也发生变化,忠君思想减弱,离心趋势加强,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监察官员被廷杖的概率相对较高,没有涉及监察制度的完善和吏治清明,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政务运作坚持顺承君命,排除C项;材料与八股取士无关,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也南移,南方士人在科举中占据优势,折射出当时南北文化差距拉大,故选A项;“南方势力威胁统治”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思想专制”概念不清,应为“皇权专制”,排除C项;明朝仍实行科举制,“遭到破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6.A 据材料可知,御苑作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它的政治功能日益加强,实际上反映了皇权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政务中心的多样性和扩张,体现了皇权对政务的深入参与和掌控,体现了皇权政治的强化,故选A项;政务中心的设置和变更通常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旨在更好地服务于皇权,而不是随意为之,排除B项;仅通过不同皇帝理政的政务中心的不同,不能得知决策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仅通过政务中心的变化,不能得知封建统治危机加深,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反映了皇权及君主专制得到加强,从而能够使得信息收集更为广泛、决策更为高效,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的书写主体并不是普通民众,所以密折制并不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密折制并没有取代军机处的职能,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设立后,能够参与机要者有一定的身份限制,而非像军机处设立之前那样多凭皇帝个人的好恶,体现了皇帝的用人权受到规制,专制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故选B项;材料侧重强调军机处设立前后皇帝用人的变化,未涉及这一用人变化对内阁事权的影响,排除A项;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记录和传达皇帝的旨意,没有决策权,因此入职军机处的官员品级虽高,却不能形成权臣干政的局面,排除C项;军机处设立后虽对入职人员有诸多限制,但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其并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排除D项。
9.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通过地方官员对李卫进行调查,也通过李卫察访其他官员。如果发现被察者有异样,均可通过密折直接上奏皇帝,从而强化了皇帝对地方官员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而不是考核,“官员考核制度”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仅仅提及清朝雍正帝时期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无法体现古代监察制度日趋完备,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提高,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颁布律令”“编写《律令直解》”“编写《大诰》”“兼有朱元璋对臣民的‘训导’”“颁布《教民榜文》”可知,这些律令和规定都是面向普通民众,具有劝喻与禁约结合的特点,故选B项;明朝最后一次重修《问刑条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排除A项;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排除C项;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重视对“先贤”的祭祀,且到清朝时,先贤的范围扩大,这有助于在地方树立榜样,加强人民对统治的认同,进而起到教化乡里、稳定统治的作用,故选C项;明清时期政府重视祭祀先贤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统治,而非强化儒学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排除B项;对先贤的祭祀有助于提高文化认同,但其并非主观目的,而是客观影响,排除D项。
12.D 根据材料“申明亭”“书善人善事以示表彰”等可知,朱元璋时期通过奖善惩恶以及给予有道德名望的老年人较高社会地位等,来体现政府对民众道德水平建设的重视,这表明其出发点是提升以德治国的水平,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明初对基层的教化管理,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与发展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地方行政的干预,排除C项。
13.参考答案 (1)措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实行文书制度。
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名称:内阁。
职能:参与决策的顾问机构。
影响:强化了皇权。
(3)贡献: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为近代抵抗外敌入侵准备了心理基础。
举措: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