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15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奠定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15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奠定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0 08:4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15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奠定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河北衡水中学三模)据《中国军事通史》记载,明朝郑和船队招抚了逃亡海岛的流民,袭击了盘踞海中的寇盗,拓清了海疆,巩固和发展了沿海地区的安定,是永乐至宣德时期沿海防御体系从陆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标志之一。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
B.反映出明代外贸面临严峻形势
C.体现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促使海防思想日渐占主导地位
2.(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隆庆五年(1571年)二月,王崇古上奏《确议封贡事宜疏》,主张与鞑靼开展互市。最终,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贸易口岸。这一事件(  )
A.缓解了明朝内陆边疆危机
B.标志明朝放松海外贸易政策
C.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针
3.(2024湖北七市、州高三调研)据明代官方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十二月,龙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贡马,贺明年正旦”。正统六年(1441年)四月,由于忠峒安抚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节、冬至及当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贡,招致朝廷“俱合问罪”。这些记载旨在(  )
A.提升土司群体的政治地位
B.优化对各民族地区的治理
C.凸显中央王朝的政治权威
D.强化内陆边疆一体化策略
4.(2024广东汕尾、揭阳高三质量测试)明代驻军的军粮主要来源于军屯和商屯。军屯即戍卒屯田,战时征讨,闲时耕种。商屯是政府鼓励商人运送粮米到边塞,并发放商人“盐引”,到食盐产地支盐售卖。明代中后期,军屯和商屯制度均遭到了严重破坏。为此,明代中后期,朝廷(  )
A.变革土地制度缓解统治危机
B.扩大边界贸易补充军粮不足
C.厉行闭关自守政策强化统治
D.面临严重的财政和边防压力
5.(2024河北邯郸高三调研)万历年间刻本《五杂俎》记载,(当时)福建海外贸易,“东则朝鲜,东南则琉球、吕宋,南则安南、占城,西南则满剌加、暹罗,彼此互市,若比邻然。又久之,遂至日本矣。夏去秋来,率以为常;所得不赀(计算)”。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朝贡体系的逐步确立
C.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6.(2024浙江五校联盟5月模拟)明朝陈侃在《使琉球录》中记载:“琉球贡物,唯马及硫黄、螺壳、海巴、牛皮、磨刀石乃其土产。”而据《明会典》记载,凡同样的贡品,明廷赐给琉球的赏钱往往高出其他规定许多,如锡按规定每百斤赏五百文,赏给琉球则高达八贯。这反映了明朝(  )
A.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
B.国家垄断了对外贸易
C.厚往薄来的贡赐贸易
D.协和万邦的友好外交
7.(2024山东日照二模)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定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  )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
8.(2024云南一模)康熙年间,台湾多次纂修府志。府志中记载了平台有功的将领,并载明“凡所建置,皆因人情而宜土俗”;“二十余年沐圣天子深仁厚泽,置郡县、定营制、启文明,士读农耕、商怀工集”等。台湾府志的纂修(  )
A.申明了台湾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
B.规划了台湾与内地统一建制原则
C.系统介绍了台湾地区的社会风貌
D.记录了台湾社会制度巨变的历程
9.(2024湖南长沙新高三适应性考试)清朝理藩院原名“蒙古衙门”,最初只管理漠南蒙古诸部事务并负责处理对俄外交。康熙年间管理范围扩及漠西蒙古和西藏地区,乾隆年间又增加了对新疆回部及西南地区土司事务的管理。这一变化(  )
A.体现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B.蕴含着因俗而治的思想
C.说明新疆开始归属中央
D.目的是应对外来的侵略
10.康熙年间开始实行雨泽粮价奏报制度,地方官员向皇帝呈送天气、雨水、收成、粮价等奏折。乾隆帝时要求所有督抚必须按时呈报雨泽粮价奏折。这旨在(  )
A.规范基层治理
B.关注地方稳定
C.突出重农抑商
D.关心百姓疾苦
11.(2024广东江门一模)清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义学,由清廷和地方官府共同举办,民间资助,向民族地区及所属子弟提供免费的启蒙教育;教学内容上“先将《圣谕广训》逐条讲解,俾令熟读,然后课以经书”。清政府此举旨在(  )
A.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
B.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D.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
12.(2025广东高三上开学联考)有学者指出,清代前期,朝贡制度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满足“天朝上国”心态的虚幻外交制度,清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其防御性的功能。与此同时,随着清代贸易通道的正常化,朝贡体系与贸易体系之间混淆的状态有所改变,朝贡制度更多体现出其政治功能的一面。这说明清代前期的朝贡制度(  )
A.具有务实性
B.追求多元化
C.注重防御性
D.突出贸易化
二、非选择题(14分)
13.(2024江西八所重点高中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从民族关系及相关认识来看,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与南北朝时沈约所撰《宋书》、萧子显所撰《南齐书》、魏收所撰《魏书》有显著的不同。《宋书》《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刘裕”“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这种认识与称说,在“五代史”中都有所改变,不论是《梁书》《陈书》涉及北朝史事,还是《北齐书》《周书》《隋书》涉及南朝史事,多书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五代史”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即认为北周先人出于炎帝后裔。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
材料二 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清以前,历代以长城为限,实行华夷分治,始终没有完成对边疆的真正统一。至清,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
——摘编自李治亭等《论清代边疆研究的三把钥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在民族管理观念上的进步性,并分析其意义。(8分)
答案:
1.A 据材料“招抚了逃亡海岛的流民……从陆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标志之一”可知,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郑和船队招抚流民,袭击海盗,体现了一定的武装性质,并且将防御体系推至海上,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故选A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政府并不鼓励海外贸易发展,“明代外贸面临严峻形势”无从得出,排除B项;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体现在废丞相、设内阁等方面,郑和下西洋属于对外交往,两者关系不大,排除C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海防思想日渐占主导地位”在明朝并未出现,排除D项。
2.A 据材料“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贸易口岸”可知,俺答汗接受明朝政府的册封和互市贸易有利于缓和明朝北部的边疆危机,促进汉蒙之间的友好往来,故选A项;隆庆开关标志着明朝放松了对海外贸易政策的限制,排除B项;鞑靼是蒙古政权,位于北部边疆,西藏位于西部地区,排除C项;明朝政府对俺答汗的册封和互市政策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材料也并未体现俺答汗接受中央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
3.C 据材料“未能……朝廷朝贡……‘俱合问罪’”可知,明朝官方正史的记载,土司必须定期贡马否则就要受到惩罚,目的在于凸显中央王朝的政治权威,故选C项;据材料“官方实录记载……招致朝廷‘俱合问罪’”可知,材料强调了中央对地方土司的控制力增强,提升土司群体的政治地位的说法与主旨相悖,排除A项;作为中央政府,其目的性应该是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未反映出对地方的治理,优化对各民族地区的治理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向朝廷朝贡”体现的是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内地直属中央,需要缴纳赋税而非纳贡,强化内陆边疆一体化策略的说法与土司制度不符,排除D项。
4.D 据材料“军粮主要来源于军屯和商屯”“军屯和商屯制度均遭到了严重破坏”可知,明代中后期,军屯和商屯的破坏会造成边塞卫所军士粮饷供应困难,卫所军士逃亡,使明王朝的边防控制能力相应减弱,朝廷为了供应边境地区驻军的粮食,需要增加更多的财政收入,由此可见,朝廷面临严重的财政和边防压力,故选D项;明朝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明朝与少数民族的贸易中,主要是少数民族向汉族购买粮食,因此,明朝不会通过贸易补充军粮不足,排除B项;闭关自守是对外政策,材料内容反映的是边疆民族问题,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D 材料“彼此互市……所得不赀(计算)”体现了明朝海外贸易的繁荣景象,说明当时明政府的海禁政策逐渐放宽,这源于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明朝工商业市镇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朝贡体系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存在,明朝时期朝贡体系逐步确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福建海外贸易的状况,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属于海外贸易发展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
6.C 材料“明廷赐给琉球的赏钱往往高出其他规定许多”,体现了朝贡体系中采取的“厚往薄来”政策,故选C项;材料强调对于遣使朝贡的琉球赏赐较多,体现朝贡贸易的特点,而不是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7.D 根据材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可知,明太祖告诫后世子孙,不可无故兴兵征伐,体现出睦邻友好的对外关系,故选D项;根据材料“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可知,明太祖并非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四方诸夷”,排除A项;材料与朝贡体系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讲求礼法秩序,排除C项。
8.A 据材料可知,府志中记载了平台有功的将领,强调了台湾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台湾在中央政府统治下的建设和发展,这表明纂修府志的目的之一是申明台湾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故选A项。
9.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专门的中央机构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理藩院职责范围逐渐扩大,在维护国家统一以及与民族分裂势力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清朝理藩院职责范围逐渐扩大,没有体现具体的治理措施,未体现因俗而治的思想,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理藩院是清朝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不是应对外来的侵略,排除D项。
10.B 据材料信息可知,康熙帝、乾隆帝对雨水、粮食等农业生产因素的关注,反映了其对国计民生要素的重视,旨在稳定地方局势,故选B项;材料主要显示皇帝关注地方民生和稳定,而非意在规范基层治理,排除A项;材料有重农的信息,但是没有抑商的信息,排除C项;封建帝王关心百姓疾苦的目的也是稳定地方,D项不是目的。
11.D 清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义学,向民族地区及所属子弟提供免费的启蒙教育,教授内容是《圣谕广训》,然后课以经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化宣传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故选D项;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不是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边疆地区的秩序,B、C两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12.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的东来,清代的海疆面临威胁,因此清政府开始注重朝贡体系的防御性,同时,随着贸易通道的正常化,朝贡体系的政治功能加强,由此可知,清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清政府的朝贡制度为适应外部环境而作出改变,没有体现当时朝贡制度的多元化和贸易化,排除B、D两项;C项表述片面,排除。
13.参考答案 (1)原因:统治者的重视,认识到修撰前朝史的重要性;唐朝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天下一家”的思想;包含鲜明的正统观念,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任答三点即可)
(2)进步性:发展“大一统”理论,扩大了“中国”的范围和疆域;突破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废长城,撤除华夷之间的一道藩篱;推行郡县制,使边疆与中原逐渐一体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重视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任答两点即可)
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任答两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