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16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广东深圳二模)明中叶以前,东南山区修建了一批堰坝蓄水灌溉。到明中叶以后,大量商贩借助河流运输竹木、柴炭、靛麻等商品,需开堰通行,导致农商之间出现了许多用堰纠纷。这反映了当地( )
A.高产作物的引进
B.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
C.朝贡贸易的繁荣
D.农林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2.(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南浔镇是湖丝的主要集散地,兴起于南宋,到明代中后期日趋兴旺,成为“烟火万家”“舟航辐转”的巨镇。每当新丝上市,“商贾骈集,贸丝者群趋”,既有“乡农卖丝争赴市”,也有“客商大贾来行商”,“一日贸易数万金……”。这可用于说明( )
A.江南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B.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经济型市镇的繁荣
3.(2024广东湛江二模)下表所示为明代中后期部分地区冶铁业的发展概况。据此可知,明代中后期( )
地区
概况
广东
惠州
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
山西
潞安
有苗氏者,富于铁冶,业之数世矣。多致四方之贾,椎凿鼓泻担挽,所藉而食之者常百余人
福建
尤溪
坊长大户,招集四方无籍之徒,每一炉多至五七百人
A.经济社会呈现多元发展
B.朝廷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4.(2024福建宁德三模)下表是地方志记载的清朝时期江南部分区域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地区
记载
出处
松江府
郡东……种棉、豆多于粳稻,而棉尤盛……其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四
《松江府续志》
嘉定县
邑中种稻者三分之一……农家多栽棉花
《嘉定县志》
太仓州
统计州县地不下八千余顷,大率种木棉者十之七,种稻者十之二
《太仓州志》
据此可知,江南这些区域( )
A.农作物种植受经济效益驱动
B.水稻和棉花轮作制得以推广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D.商业资本介入农业经济领域
5.(2024河北保定三模)下图所示为1541年景德镇烧制的一只青花徽章瓷碗,碗心有葡萄牙徽章,外壁有两个写着葡萄牙文“定制”的圆徽章。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传统手工业迎合欧洲市场需求
B.中国被卷入世界分工体系
C.官营手工业工艺水平比较高超
D.异域文化深受国人的喜爱
6.(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据王世懋(1536—1588)所记《饶南九三府图说》,“景德镇……陶厂所在,商工辐凑,亡命作奸,莫可穷诘。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而为盗……”。据此可知,当时( )
A.雇佣生产增加社会流动性
B.南方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C.海外对瓷器的需求不断扩大
D.抑商政策逐渐失去效用
7.(2024湖南雅礼中学三模)明初,大运河主要运输漕粮(税粮),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由此可见,这一变化( )
A.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C.助推运河沿岸城市的出现
D.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8.(2024湖北武汉5月模拟)明清时期,湖州府的南浔镇丝织业繁盛。《南浔丝市行》中写道:“乡农卖丝争赴市……沿门挨户相接连……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万金……繁华富丽压苏杭。”当地也流行一句谚语:“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这些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
A.城市化进程加速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工商业市镇兴起
D.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9.(2024安徽合肥二模)明初对江南市镇的管理采用巡检司制度。巡检司的设置大致以水陆交通要地为主,其任务主要是乡镇防卫、稽查人口、维持治安。明中后期,巡检司难堪管理重负,政府在较大市镇直接设立府县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一变化( )
A.标志巡检司制度的结束
B.完善了明朝的赋税制度
C.折射出江南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市镇数量的增长
10.(2024河北衡水中学一模)明朝嘉靖年间,山东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商人贸于四方,其利甚博”;到万历年间,东昌府“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农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B.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弛
11.(2024广东惠州一模)明朝《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绘了明朝后期南京城的盛况,该画卷里有100多家店铺,包括布庄、酒楼、茶社、当铺、钱庄等。这些店铺占据了画卷一大半的篇幅,位于全图的中心位置。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对外贸易促进城市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商业繁荣丰富市民生活
12.(2024湖南长沙一中二模)明中后期,“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如饶之瓷器,湖之丝棉,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闽人“闻日本可市……即以财货往市之,得获大利而归”,吴越之民“往则载货扬航以市海为名,归则镕金附身”。上述现象的出现( )
A.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B.动摇了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
C.有利于商业航海技术的提升
D.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
二、非选择题(14分)
13.(2024河北承德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土地租佃关系中永佃制土地租佃关系占有一定的地位。永佃制下佃户拥有永佃权,即田面权(田皮),也就是租用和耕作土地的权利,田面权是同田底权(田骨)相对立而存在的。田底权是指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地主。永佃权的产生,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对佃农的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好处。在实行永佃制的情况下,具有田面权的佃农不仅可以长期使用这块土地,而且有将田面权出卖典当的权利。地主对土地有田底权,因此地主有权收租,可以把土地出卖、典当或抵押。永佃权的确立,给小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佃农有了永佃权,相对而言生活就有了保障。永佃权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延迟家庭手工业从小农经济中分离的作用。
——摘编自严玲玲《中国封建社会的财政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土地所有制——股份制,这一制度下农民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获得土地股份:一是为地主开垦荒地时,农民垦荒开拓投入了工本,从而可以在原土地所有者那里获得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权,这是以工本为形式的股份所有制;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购买,如赔价、顶首等。这样原来的地主垄断土地的私有制逐渐朝“一田多主”的方向发展。此外,以“永佃制”为典型代表的另一种土地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以永佃制和土地股份所有制为代表的土地制度变革,促使土地关系进一步松解,地权分配逐渐分散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屈昕璐、叶普万《明清时期土地关系演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原因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永佃制和股份制的区别。(6分)
答案:
1.D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以前,东南山区修建堰坝主要用于农业灌溉,这反映了当时农业在该地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东南山区的农林产品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商品化趋势。大量商贩利用河流运输竹木、柴炭、靛麻等商品,这些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需要堰坝蓄水灌溉以保证农业生产,而商贩需要畅通的水路来运输商品以追求商业利润。这种纠纷反映了农林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故选D项;材料中不涉及引进高产作物,排除A项;区域性商帮兴起于宋代,明清走向兴盛,且材料并不是在强调商帮,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国内的商业活动,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C项。
2.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浔镇到明朝中后期日趋兴旺,成为“烟火万家”“舟航辐转”的巨镇,其商业贸易非常繁荣,这说明经济型市镇的繁荣,故选D项;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是伴随着雇佣关系的,但材料中未涉及雇佣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商业的发展,但未涉及商帮,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丝属于手工业产品,不是农产品,排除C项。
3.D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冶铁业出现了雇佣劳动生产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增强,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部分地区冶铁业的发展概况,没有全面反映社会发展情况,不能说明当时经济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明代中后期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排除C项。
4.A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在清朝松江府、嘉定县和太仓州种植的农作物中,棉花的种植比例都相对较高,而水稻的种植比例则相对较低,棉花相较于水稻,其种植和加工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高,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水稻和棉花轮作制,排除B项;清朝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商业资本对农业的影响,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碗心有葡萄牙徽章”“外壁有两个写着葡萄牙文‘定制’的圆徽章”可知,该瓷器是葡萄牙人在景德镇定制的外销瓷器,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迎合欧洲市场需求,故选A项;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没有述及该瓷器由官营手工业生产,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说明异域文化深受国人喜爱,排除D项。
6.A 据材料“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而为盗”可知,景德镇地区陶瓷生产的兴旺带动了雇佣关系和商品贸易的繁荣,不同人流汇集景德镇附近,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也增加了社会稳定的隐患,故选A项;材料并未说明雇佣工人原本的来源,景德镇的情况也不能代表整个南方地区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景德镇的瓷器既用于出口,也用于内销,排除C项;明清时期通过专卖政策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失去效用,排除D项。
7.D 据材料“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顺应民间贸易发展需要,允许漕船开展南北商业贸易,促进了当时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故选D项;朝廷政策的转变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民间需求的扩张,并非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经济重心在南宋已转移到南方,排除B项;隋唐时期运河沿岸城市就已经出现并发展,排除C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湖州府南浔镇的丝织业贸易非常繁盛,且贸易额较大,其繁华程度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选C项;材料所述为南浔镇的丝织业贸易,与“城市化”无关,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与“商人群体”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9.C 明初通过采用巡检司制度对江南市镇进行管理,随着明中后期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管理体制难以为继,较大市镇开始直接设立府县级别的官员进行管理,这一变化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明朝在较大市镇直接设立府县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并不代表巡检司制度的结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赋税制度,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直接联系,排除。
10.B 根据材料“山东棉花‘六府皆有之……其利甚博’”“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程度加深,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农民因种植棉花而致富,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1.D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绘了明朝南京城商业的繁荣景象,街市店铺繁华,商业设施齐全,市民生活丰富,故选D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明朝民间对外贸易受到了极大限制,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
12.A 根据材料“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以财货往市之,得获大利而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在中日贸易中,中国商品大量出口,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故选A项;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对外贸易的发展不等于航海技术的提升,排除C项;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形成重商主义思想,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1)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商业资金流向农村;土地私有制度及土地买卖关系发展;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等等。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减轻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性。
(2)区别:在永佃制下,田皮和田骨是按产权性质分割的,田皮、田骨持有人的义务不同;在土地股份所有制下,土地股权按数量分割,各股东拥有的股份性质相同,其权利和义务也相同,股权在同一市场上,市价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