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18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湖南娄底三模)1814年从中国流入印度的白银为130万两,1827年共计流入2 358万两。1830年至1839年,总数增长至3 176万两。这一变化( )
A.与清政府关税自主权丧失有关
B.表明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D.表明中印两国经济存在较强互补性
2.(2024湖南名校联考一)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来华西人深入内陆地区。沙俄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侵入黑龙江以南的东北地区之后,英文杂志《中国评论》特别关注了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及其民族政策与对俄关系。这些活动( )
A.激发了国人的办报热情
B.为殖民扩张提供服务
C.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
D.促使中国融入世界
3.(2024浙江杭州二模)某条约首次明文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4.(2024天津河西区一模)1843年,中英订约时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而在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官员将“一体均沾”概念调整为“利益均沾”。中俄伊犁交涉时,左宗棠指出:“本意在持平办理,务使中俄商人均沾利益,两不相妨。”这一变化表明晚清时期( )
A.逐渐形成国家主权观念
B.重视发展对俄关系
C.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5.(2024北京石景山区高三上期末)下面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形势图,以下选项中与此次战争相关的是( )
①中国失去北方大片领土 ②鸦片贸易实现了合法化 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④清政府允许列强招募华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4山东淄博高三一模)1858年,湖南巡抚骆秉章谓:“道光初年每银一两尚止易钱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渐次增长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农民以钱易银,完纳钱漕,暗增一倍有余之费。”这一现象( )
A.缘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便于列强资本输出
D.扭转了贸易逆差
7.(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1864年,莫尔费等四名外国人由上海赶赴湖州应募洋勇,途经麻庄村时,因抢劫村民财物被民团拿获。民团将其先后送交当地横泾税卡、木渎司县丞处和吴县官府,均被拒绝处理。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地方司法受社会性质的影响
B.“东南互保”事件妨碍地方治理
C.太平天国运动瓦解基层秩序
D.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8.(2025广东惠州高三调研一)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台,新疆形势严峻,清廷发起第一次海防大讨论。李鸿章基于防范日本的重要性,强调海防建设优先,一部分官员认为塞防更急,左宗棠则提出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意见,最终为清廷所采纳。这场讨论表明,清政府( )
A.改革派与守旧势力斗争激烈
B.对外政策逐渐趋于强硬
C.洋务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D.近代国家安全意识萌发
9.(2024江苏苏州高三上调研)子口税是近代中国海关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进口洋货运销内地和出口土货运销海外,除纳一次5%的进出口关税外,另缴2.5%的子口税,即可畅行中国,不另缴税。据下图可知( )
1875—1895年的汉口子口税贸易范围(21年平均值,线条粗细表示贸易量大小)
A.通商口岸之间的子口税贸易额最高
B.汉口与长江下游地区不存在商贸活动
C.汉口的子口税征收以进口贸易为主
D.子口税贸易分布受到交通条件的影响
10.(2024湖北宜荆荆随恩高三5月测试)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利用清政府战败和财政危机的时机,在中国展开所谓利权争夺战,引起中国社会各界对利权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清政府也不得不采取向列强出让筑路权和鼓励民间集资修路的方式应对。这种状况( )
A.反映了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B.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C.为各阶层力量的整合埋下了种子
D.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的发展
11.(2024辽宁锦州一模)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是其重要内容,但《辛丑条约》却没有此类条款。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演变
B.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12.(2024山东高三4月联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一面要求东南督抚遵守对列强宣战的上谕,“勿再迟疑观望,迅速筹兵筹饷,力保疆土”;一面又表示对其宣战是出于“万不得已的苦衷”,并敦促他们“各尽其职之所当为,相机审势”。这反映出清政府( )
A.反侵略斗争的策略灵活
B.面临严重中央集权危机
C.对战争正义性存在疑虑
D.将外交权力下放到地方
二、非选择题(14分)
13.(2024北京东城区一模)礼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国家礼仪,政府对各种礼仪的内容都有统一要求,抑制了仪法多元、各行其是的现象。《史记》记载西汉初年朝廷上“群臣饮酒争功”,刘邦命叔孙通制订了朝拜礼仪,后来进行岁首大典时,“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敬酒)”,刘邦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在中国影响下,古代东亚地区事实上也形成了一个“礼文化圈”。
——摘编自胡新生《礼制的特性与中国文化的礼制印记》等
材料二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等国要求按条约规定及国际惯例,派使节觐见清帝呈递国书,但此后十几年清廷一直阻止使节觐见。1873年,外国驻华公使向清廷发出照会,要求觐见同治帝。随后围绕礼仪问题几经交涉,最终商定公使以鞠躬礼觐见。以下是描述觐见的两则笔记:
使以次立读国书。居首者读至数句,即浑身发战,不能卒读。……令人掖之下阶,不能动步,坐地汗喘。
——平步青《霞外捃屑》
夷酋皆震栗失次,不能致辞,……此辈犬羊,君臣脱略,虽跳梁日久,目未睹汉官威仪……今一仰天威,便伏地恐后。
——李慈铭《桃花圣解盦日记》
注:平步青,经学家,1872年辞官归隐。
李慈铭,被誉为“旧文学的殿军”,1880年入仕。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国家礼仪的作用。(4分)
(2)材料二中的两则笔记记述的场景是否可信 请说明理由。(10分)
答案:
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控制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英国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在印度大量种植鸦片并输入中国,导致中国对印贸易出现逆差。大量白银外流使国内银价高涨,百姓税收负担日益沉重,社会矛盾丛生,且鸦片贸易本就危害巨大,故选C项;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排除A项;中国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成为列强商品倾销地,从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印度对华输入鸦片的危害,而非两国经济存在较强互补性,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来华西人深入内陆地区”“关注了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及其民族政策与对俄关系”可知,这些外国人关注中国的人文和地理,实质上是为殖民扩张提供服务,故选B项;题干中的报刊均是外国人创办的,主要服务于外国列强侵略的需要,与激发国人办报热情没有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及其民族政策与对俄关系”可知,这些是对中国史地知识的介绍,与西学传播不是同一范畴,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列强为更好地侵略中国而采取的行动,不会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中“合众国”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是与美国签订的条约,租房建教堂等事项是美国在中美《望厦条约》中提出的,故选D项。
4.A “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述及的是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到19世纪80年代,在中俄伊犁交涉时,左宗棠强调“中俄商人均沾利益”,而不是“一体均沾 ”,说明此时期清政府在列强侵略之下逐渐产生了国家主权观念,故选A项;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左宗棠对国家主权的维护,并不能说明重视发展对俄关系和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排除B、D两项;从“一体均沾”到“均沾利益”反映的是清政府的国家主权观念的形成,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无关,排除C项。
5.B 根据图中“广州”“天津”“北京”“1858”“1860”等信息可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故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规定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故②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故③错误;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出国,故④正确。故选B项。
6.B 材料“每银一两尚止易钱一千三四百文……农民以钱易银,完纳钱漕,暗增一倍有余之费”反映了道光初年以后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同时,农民需要将钱换成白银交纳赋税,这意味着农民需要付出更多的铜钱来兑换白银,激化了社会矛盾,故选B项;材料中“银贵钱贱”的现象主要源于白银大量外流,而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这一时期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该现象是由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的,是贸易逆差的产物,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7.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即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地的民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题干中地方官府拒绝处理外国人抢劫案件,反映了地方司法受社会性质的影响,A项正确;1900年,英、美等国与中国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失败,且太平军没有占领上海,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
8.D 面对日本侵台和新疆形势的严峻,清政府内部展开了关于海防与塞防的讨论,这反映了清政府关注并重视国家的整体安全,显示出近代国家安全意识的萌发,故选D项;材料主要围绕的是海防与塞防的讨论,并未直接体现改革派与守旧势力的激烈斗争,排除A项;材料中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更有效地防御外部威胁,而非表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变得强硬,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刚刚兴起不久,材料讨论的是海防与塞防的策略问题,并未提及洋务运动的具体成效,排除C项。
9.D 根据图中的箭头方向及粗细可知,汉口子口税贸易主要分布在南方河流水运便利的地区,说明贸易受到交通因素影响大,故选D项;根据图中子口税贸易线条粗细可知,汉口与重庆、长沙等地贸易量较大,甲午中日战争前重庆、长沙并非通商口岸,排除A项;根据图中贸易线条方向可知,汉口与长江中下游存在频繁的贸易往来,排除B项;根据图中线条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子口税贸易中外国工业品销售是有限的,排除C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政治和财政危机,清政府通过向列强出让筑路权和鼓励民间集资修路方式应对,这导致路权丧失严重,民众利益受损,这也是保路运动爆发的原因之一,这些运动涉及几乎所有社会阶层,为社会阶层力量的整合埋下了种子,故选C项;材料强调列强对中国权利的争夺,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重视,排除A项;B项解释不全面,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排除D项。
1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使资本输出取代了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故选B项;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使清政府逐渐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晚清时期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解释条约内容的变化,排除A项;晚清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在双重压迫下,处于缓慢发展过程中,“快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虽然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但在近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不能用来解释《辛丑条约》中没有“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的原因,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清政府一面要求东南督抚……‘各尽其职之所当为,相机审势’”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一面对地方督抚强势要求,一面又摆出委婉语气,表明晚清中央权势减弱,对地方控制减弱,产生了严重的中央集权危机,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清政府与东南督抚的关系,虽涉及八国联军侵华,但并未强调反侵略斗争的方式,而是强调清政府与地方督抚的相处方式,排除A项;材料“勿再迟疑观望”表明清政府并未对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正义性存在迟疑,只是对地方督抚的态度有所变化,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清政府对东南督抚的态度,没有要求他们负责外交事务,无法体现“将外交权力下放到地方”,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1)国家礼仪区分等级尊卑,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统一的国家礼仪,有助于维护文化的统一;国家礼仪树立了君主的威严,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中国礼仪传播到邻国,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2)示例:不可信。
从记载内容看,两则笔记都记录了外国公使被皇帝天威震慑,狼狈不堪。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外交谈判失利,清政府处于弱势;19世纪近代外交制度发展,西方已形成了常驻公使机制,作为专业外交人员不可能如此。因此,该记载内容不符合历史。
从笔记作者的身份看,二人并非当朝官员,不可能亲历觐见仪式。
从笔记作者的视野和立场看,同为守旧的士大夫,不知外部世界,其认知仍带有“天朝上国”色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